2013年高考物理模拟新题精选分类解析(第2期)专题06 机械能内容摘要:
1、 (2013 四川资阳诊断)一人用力把质量为 m 的物体由静止竖直向上匀加速提升 h,速度增加为 v,则对此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增量B物体所受合外力所做的功为 21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21(2013 四川自贡一诊)如右图所示,一直角斜面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左侧斜面倾角为 60右侧斜面倾角为 30 ,A、B 两个物体分别系于一根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两端且分别置于斜面上,两物体下边缘位于同一高度且处于平衡状态,不考虑所有的摩擦,滑轮两边的轻绳都平行于斜面。 若剪断轻绳,让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斜面滑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着地瞬间两物体的速度大小相等B着 2、地瞬间两物体的机械能相等C着地瞬间两物体所受重力的功率相等。 D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 3:1: (2013 北京海淀期中)一滑块在水平地面上沿直线滑行,t=0 s。 从此刻开始在滑块运动方向上再施加一水平拉力 F,力 F 和滑块的速度 v 随时间 t 的变化规律分别如图 7 甲和乙所示。 设在第 1s 内、第 2s 内、第 3s 内力 F 对滑块做功的平均功率分别为 2、P 3,则( )AP 13BP 13C02s 内力 F 对滑块做功为 42s 内摩擦力对滑块做功为 4(2013 沈阳二中测试)如图所示,轻质弹簧的一端与固定的竖直板 P 拴接,另一端与物体 A 相连,物体 A 静止于光滑水平桌面上, 3、右端接一细线,细线绕过光滑的定滑轮与物体 B 相连开始时用手托住 B,让细线恰好伸直,然后由静止释放B,直至 B 获得最大速度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B 物体的机械能一直减小BB 物体的动能的增加量等于它所受重力与拉力做的功之和CB 物体机械能的减少量等于弹簧的弹性势能的增加量D细线拉力对 A 做的功等于 A 物体与弹簧所组成的系统机械能的增加量1F/Nt/2图 71.0 v/m1 22.0 (2013江苏常州模拟)某滑沙场有两个坡度不同的滑道均可看作斜面) ,甲、乙两名旅游者分别乘两个完全相同的滑沙撬从滑下,最后都停在水平沙面 图所示设滑沙撬和沙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斜面与 4、水平面连接处均可认为是圆滑的,滑沙者保持一定姿势坐在滑沙撬上不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滑行的总路程一定大于乙滑行的总路程 B甲在 的动能 C甲在 的速率D甲全部滑行的水平位移一定大于乙全部滑行的水平位移6. (8分)(2013北京四中摸底)如图所示,某人乘雪橇从雪坡经着沿水平路面滑至与雪橇的总质量为70中记录了沿坡滑下过程中的有关数据,请根据图表中的数据解决下列问题:(1)人与雪橇从失的机械能为多少?(2)设人与雪橇在阻力大小( g10m/s 2)位置 A B m/s)A B B / C (15 分) (2013 四川资阳诊断)一质量为 m=2小滑块,从半径 R=滑圆弧轨道上的 A 5、点由静止滑下,圆弧轨道竖直固定,其末端 B 切线水14平。 a 、 b 两轮半径 r=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 =送带右端点 C 距水平地面的高度 h= 为 C 的竖直投影点。 g 取10m/:(1)当传送带静止时,滑块恰能在 b 轮最高点 C 离开传送带,则 点间的距离是多少。 (2)当 a、 b 两轮以某一角速度顺时针转动时,滑块从 C 点飞出落到地面D 点,已知 点水平距离为 3m。 试求:a 、 b 两轮转动的角速度和滑块与传送带间产生的内能。 (15 分)时刻(s ) 0 4 10 (14 分) (2013 四川自贡一诊)如右图所示,水平面上放有质量均为 m=l 和 B,A、B 与地面的动摩 6、擦因数分别为 1= 1=距l=给物块 A 一初速度使之向 B 运动,与此同时给物块 B 一个 F=3 N 的水平向右的力,B 由静止开始运动,经过一段时间 A 恰好追上 B 且二者速度相等。 g=10 m/:(1)物块 A 的初速度大小;(2)从开始到物块 A 追上物块 B 的过程中,力 F 对物块 B 所做的功9.(2013 山东莱州质检)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 右端与竖直面内的用光滑钢管弯成的“9”形固定轨道相接,钢管内径很小。 传送带的运行速度为 m/s,将质量 m=,长度为 L=“9”字全高H=“9”字上半部分圆弧半径为 R=滑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力加速度 g=10ms 2,试求 7、:(1)滑块从传送带 A 端运动到 B 端所需要的时间。 (2)滑块滑到轨道最高点 C 时对轨道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3)若滑块从“9”形规道 D 点水平抛出后,恰好垂直撞在倾角 =60的斜面上 P 点,求 P、D 两点间的竖直高度 h(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0 (10 分) (2013 北京海淀期中)如图 16 所示,光滑斜面与水平面在 B 点平滑连接,质量为 物体从斜面上的 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经过 B 点后进(设经过 B 点前后速度大小不变) ,最后停在水平面上的 C 点。 过速度传感器测量物体的瞬时速度,下表给出了部分测量数据。 取g=10m/s2。 t/s v/m 求:(1)物体在斜面上 8、运动的加速度大小;(2)斜面上 A、 B 两点间的距离;(3)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过程中,滑动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 图 16 (8 分) (2013 北京海淀期中)如图 14 所示,质量为 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的 A 点,受到一冲量后以某一速度在桌面上沿直线向右运动,运动到桌边 B 点后水平滑出落在水平地面 C 点。 面距离水平地面的高度为 、 B 两点的距离为 B、 C 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 g=10m/s 2。 不计空气阻力,求:(1)木块滑动到桌边 B 点时的速度大小;(2)木块在 A 点受到的冲量大小。 图 14 (8 分)12(2013 绵阳一诊)如图所示,传送带的两个轮子半径均为 r=个轮子最高 9、点 A、B 在同一水平面 内,A 、 B 间距离 L=5m,半径 R=固定、竖直光滑圆轨道与传送带相切于 B 点,C 点是圆轨道的最高点。 质量 m=小滑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力加速 度 g=10m/:(1)传送带静止不动,小滑块以水平速度 上传送带,并能够运动到 C 点,少多大。 (2)当传送带的轮子以 =10s 的角速度匀速转动时,将小滑块无初速地放到传送带 上的 A 点,小滑块从 A 点运动到 B 点的时间 t 是多少。 (3) 传送带的轮子以不同的角速度匀速转动,将小滑块无初速地放到 传送带上的 A 点,小滑块运动到 C 点时,对圆轨道的压力大小不同,最大压力 多大。 12.(20 10、分):(1)设小滑块能够运动到 C 点,在 C 点的速度至少为 v,则mg=m (2 分)22(2 分)1解得 m/s (1 分)5(3)轮子转动的角速度越大,即传送带运动的速度越大,小滑块在传送带上加速的时间越长,达到 B 点的速度越大,到 C 点时对圆轨道的压力就越大。 小滑块在传送带上一直加速,达到 B 点的速度最大,设为 应到达 轨道对小滑块的作用力为 F,则(2 分)2(2 分)1=m (1 分) (1 分)解得 N (1 分)13、 (15 分) (2013 江苏常州模拟),两部分之间由一段圆弧面相连接在木板的中间有位于竖直面内的光滑圆槽轨道,斜面的倾角为 现有10 个质量均为 m 、半径均为 r 的均匀刚性球,在施加于 1。2013年高考物理模拟新题精选分类解析(第2期)专题06 机械能
相关推荐
样算: 102 43 = ( 100+2) 43 = 100 43+2 43 = 4300+86 = 4386 想一想: 这里把 102看成 100+2,再用乘法的分配律是不是就简单些。 能不能把 43看成 40+3。 9 37+9 63 = 9 ( 37+63) = 9 100 = 900 想想看 :这又是用的什么规律呢。 观察比较,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23
1、(2013 上海徐汇测试) 如图所示,F 1、F 2 为有一定夹角的两个力, L 为过O 点的一条直线,当 L 取什么方向时,F 1、F 2 在 L 上分力之和为最大( )(A)F 1、F 2 合力的方向,(B) 2 中较大力的方向,(C) 2 中较小力的方向,(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 (2013 河南三市联考)如图所示,倾角为 0 的固定斜面上有一个固定竖直挡板,在挡板和斜面之间有一
独立填写得数。 填完后问:把后面四栏同第一栏比较,分别看看乘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估计学生都会说 “ 多 0” 、 “ 少 0” 之类的。 )规范学生的说法: 2→ 20, 2乘 10等于 20,乘 10可以说成是 “ 扩大 10倍 ” ,学生模仿说一说。 把第一栏和第二栏的比较:一个乘数没变,另一个乘数扩大 10倍,积也扩大 10倍。 类似的变化还有吗。 (比如说第
为人民服务 死的意义 不怕批评 团结互助 薄 厚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 人固有一死
探究学习 基本要素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学习条件 方法与工具 组织形式 完整课时的教学设计 要素 1:教学目标 学科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方法与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基础性发展目标 品德与修养 学习能力 实践能力 要素 2:教学内容 事实 概念 原理 规则或程序 要素 3:学习条件 内部条件 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先前知识和技能、 学习能力(基本认知能力、认知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