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诗五首课件1内容摘要:

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写作背景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肃宗乾元二年( 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甘肃成县)到了四川。 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 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上元二年( 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音 . •怒号 (h225。 o) 布衾 (qīn) • 大庇 (b236。 ) 夜阑 (l225。 n) •吟鞭 (y237。 n)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请在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 . •(2)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写景记事的三个场面和直抒胸臆的大意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秋风破屋 • 群童盗茅 • 破屋漏雨 • 期盼广厦 写景记事 直抒胸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本诗第一节在对天灾进行客观描写的过程中注入诗人何种情感 ? 茅屋骤破 ,内心痛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本诗第二节中诗人“归来倚仗自叹息” ,请发挥联想 ,说说诗人叹息什么 ? 叹息自己遭受天灾人欺 叹息民不聊生 ,人情冷漠 叹息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本诗第三节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凄苦情境 ? 表现诗人湿冷难眠、痛苦难挨的情境;还反映出“安史之乱是更深重的人祸”。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本诗最后一节充分体现了诗人何种精神境界 ? 忧国忧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在这首诗的前三节和最后一节中诗人的情感及其表达有什么联系和变化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国忧民之情;表达由含蓄压抑到大声疾呼。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群童抢茅 无可奈何 破屋漏雨 忧思不绝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 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 的深沉情感。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群童抢茅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忧思不绝 现实 风 白天 屋外 事 自己 理想 广厦千万间 天下寒士 关心民生忧国忧民 推己及人 水到渠成 雨 黑夜 屋内 人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___韩愈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让我们回顾一下,看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语句 解题: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 “ 白雪歌 ” 即 “ 白雪之歌 ” ,“ 送武判官归京 ” 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作者 岑参( 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 唐代著名 “ 边塞诗人 ” ,与高适并称为 “ 高岑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裘 qi 衾 qīn 掣 ch232。 着 zhu243。 瀚 h224。 n 阑 l225。 n 羌 qiāng 白雪歌送武 判官 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 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梨花 开。 散入珠帘湿 罗幕 , 狐裘 不暖 锦衾 薄。 将军 角弓不得控 , 都护 铁衣冷难 着。 瀚海阑干 百丈冰, 愁云惨淡 万里凝。 中军 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 辕门 ,风 掣 红旗 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节度使下面资佐理的官吏 指西域的天气 狐皮袍子 锦缎做的被子 用兽角装饰的硬弓 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 天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