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内容摘要:
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C、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 形; D、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E、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 2)请学生对照上面的说法,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出示课件) ( 3)组织学生 归纳概念,并 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等 重点词语的含义。 ( 4)请学生 画 出一个 自己喜欢的 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 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 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第一学段学生已初步认识过,此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三角形 的定义。 为此,还出示了一组含正、反例的图形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 此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边画边想、组织交流、引导概括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有效地落实了本节课重点的教学。 ) ( 5) 老师教给学生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为了方便,可以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画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如 ABC,三角形就可以 用顶点 表示成三角形 ABC。 ,探索 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 1)(课件出示 小松鼠和长颈鹿的三角形 的房子。 )小松鼠的是几号房。 长颈鹿的是几号房。 说说你的理由。 你能帮助 他们 测量出房子的高度吗。 请学 生尝试说出测量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联系点到直线的距离去想。 ( 2)师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 3)师:请同学们完成“练习十四”的第一题。 ( 4)课件出示一个画了一条高的三角形,再把这个三角形旋转,再问学生原来那条高还是不是三角形的高,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巩固三角形高的概念。 ( 5)提问: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 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底和高吗。 ( 6)请学生画出一个三角形所有的高。 ( 7)小结:三角形有三组底和高。 (课件演示:一个三角形有三组底和高。 ) (设计意图:由实例入手,让学生猜测 比较 小松鼠 和长颈鹿 房子的高度,引出底和高的概念进行教学。 这样联系了实例,引导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 4. 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 ( 1)三角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为什么设计师们这么酷爱它呢。 到底三角形还有什么好处呢。 (出示教材第 81页插图) 学生可能说:三角形比较漂亮,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 2)实验验证三角形的稳定性。 A、给个三角形给学生们拉一拉,再说说自已感受(学生可能会说:拉不动。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
,并且等 于它的一半 . A B C D E 几何表示 : ∵ DE是△ ABC的中位线 ∴ DE∥ BC,DE=1/ 2BC 你能用几何语言表示吗。 师生共析,证明定理 已知:如图 620( 1), DE是△ ABC的中位线 . 求证 :DE∥ BC,DE=1/ 2BC 练一练 : A、 B两点被池塘隔开,在没有任何测量工具 的情况下,小明通过下面的方法估测出了 A,B间 的距
: DE和边 BC 关系:( 1)位置关系: DE∥ BC( 2)数量关系: DE=1/ 2BC. :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 已知:如图 620( 1), DE是△ ABC 的中位线 .求证 :DE∥ BC,DE=1/ 2BC。 方法点拨: ( 1)证明直线平行的方法:由角的关系得出平行,或构造平行四边形得出平行。 ( 2)证明线段倍分的方法,一般作的辅助线是延长较短的线段。 A B
rite 21st century prediction? — I predict there will be _______leisure time. A. many B. few C. fewer D. less was bad at English last term, I will try my best to learn it ______. A. from then on B.
1、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30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量:H 1 N 14 O 16 S 32 3 4 卷(共 126 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13 个小题,每小题 6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经甲基绿染色的口腔上皮细胞
钉子、 小木条钉成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框架 三角板、 学生自制的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 四、说教学准备 五、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这一理念,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创建教学结构。 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操作实践,合作交流,从而达到概念的自主建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