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红滴翠记黄山导学案内容摘要:

本文综合运用了各种表达方式,如开头关于黄山地质史的部分是比较严格的科学说明,主体部分 —— 介绍黄山风光和特点的,主要是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的手法,表现日出的部分用了直接抒情。 话语方式的选择是服从于所表现的内容和写作目的,作者选择得恰当,转换也比较自然。 ( 4)本文在整体组合上,设置了三条线索:其一是时间线,从古至今,开头从徐霞客的话谈到黄 山的地质形成史,再到黄山现貌;其二是空间线,从上山到出山,历群峰,或观黄山种种景物,或体验黄山生活;其三是逻辑分类线,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 古松 怪石 云海 日出和温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对独立。 这些线索并非贯串全篇,如黄山的历史状况只是开头提一下,接下去就讲黄山现貌,而不是去讲黄山的开发史;再如空间线,也是若隐若现,并不是游人行经路线的再现。 正是由于作者的精心组合,虽然所写到的内容相当复杂,但是把握起来并不困难。 ( 5)在分体衔接上,有断有接。 这是因为电视艺术中镜头的处理,除了化入 化出手法以外 ,还运用了切入 切出的手法,‚切‛就是割断。 使用‚切‛的手法,就既会使人乍然 — 惊,又显得层次分明。 如本文从历史写到现实,就是一下子来个全景呈现的。 4 正因为电视片是一个个镜头组接起来的,每个镜头所取的角度不同,镜头组接的手法也不相同。 这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打量事物,把事物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采用俯 仰 平 近 远等角度,让观众把黄山看个淋漓尽致。 电视片的解说词,着眼于阐明片中景物不易为观众领略或觉察的地方,解说者可以直接倾吐,多少有点煽情的话语也未尝不可以运用。 如本文靠近结尾的描写黄山日出的部分,倘若放在游记中,就会显得很抢眼。 【难点分析】 ( 1)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生趣。 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结合。 句中‚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是指人们为这些峰石所起的名字,而这些名字又是审美观照的结果,其中凝聚了想像力和创造力,体现了人们的情趣,使得冰冷的石头有了人的精魂。 这是外加上去的,就是‚ 外在美‛ ;峰石本身的千奇百怪的造型是大自然的创造,是属于内在的,就是 内在美。 这句话是着重讲人的审美创造的伟大作用。 ( 2)如果说泰山的旭日东升是庄严神圣的话,那么黄山日出则是无比的瑰丽 壮观 辉煌。 注意这句话的开头‚如果说‛三字,这是一种假设,是虚拟性的,是作者个人的审美感受。 自然这种感受也是有其现实基础的,泰山给人的印象是凝重的,《诗经》上有‚泰山严严‛(意思就是泰山积石很有气势),孔子说过‚登泰山而小天下‛。 泰山被尊为‚五岳之首‛,屹立在齐鲁大地上,雄奇峻秀,气势磅礴。 在泰山上观日出的感受说是庄严神圣,评价并 非不当。 黄山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在这里观日出,会有一种梦幻感,正像第 17 段所写的,‚使人仿佛置身于神奇的仙山琼阁‛。 瑰丽 壮观 辉煌,是一种概括性的评价。 ( 3)本文是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它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不同的地方有三:①游记散文是反映作者的见闻感受的,作者必然要在作品中出现,要在作品中指点评说。 有些游记散文是以作者的行踪贯串全文的,即所谓‚移步换景‛;旅游风光片是客观的记录,介绍自然风景 风俗民情,解说词的任务是阐述画面,作者是隐去的。 ②游记散文是文学体裁,是着眼于表现外在事物和抒发 自我感情的;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属于文艺性的说明文,它的基本特点是说明性,就是着眼使人有所‚知‛ —— 了解,即要有知识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