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与名师对话》高三课标版物理 课时作业1内容摘要:
1、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 一)1(2013济南质检 )2012 年 6 月“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成功进行了自动和手动两次对接,标志着中国航空航天技术又向前跨进一步如右图所示是它们的对接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对接过程中, “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都可视为质点B对接成功后,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舟九号”在做匀速运动C对接成功后, “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就静止在太空中D对接成功后,研究它们的运行周期时,可以视为质点解析对接过程中需要调整相对速度、方位等,故不能视为质点对接之后,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舟九号”静止不动;当没有特别指明所选参考系时,一般 2、就以地面为参照物,此时对接后的整体在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当研究整体的运行周期时,可以视为质点答案 2012锦州联考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高速公路上限速牌上的速度值指平均速度B运动员在处理做香蕉球运动的足球时,要将足球看成质点C运动员的链球成绩是指链球从离开手到落地的位移大小D选取不同的参考系,同一物体的运动轨迹可能不同解析高速公路上限速牌上的速度值指的是最高行驶速度,则 A 错只有旋转的足球才能做香蕉球运动,而当运动员处理旋转的足球时不能将其看成质点,则 B 错链球成绩是指起始线到落地点的直线距离,则 C 错选取不同运动状态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同一物体的运动轨迹可能不同,D 正确光世昌老师高 3、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答案 几年,国内房价飙升,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房价上涨出现减缓趋势王强同学将房价的“上涨”类比成运动学中的“加速” ,将房价的“下跌”类比成运动学中的“减速” ,据此,你认为“房价上涨出现减缓趋势”可以类比成运动学中的 ()A速度增加,加速度减小B速度增加,加速度增大C速度减小,加速度增大D速度减小,加速度减小解析“房价上涨 ”可以类比成运动学中的“速度增加” , “减缓趋势”则可以类比成运动学中的“加速度减小” 答案 高为 5 m 处以某一初速度竖直向下抛一小球,在与地面相碰后弹起,上升到高为 2 m 处被接住,则这段过程中 ()A小球的位移为 3 m,方向竖直 4、向下,路程为 7 球的位移为 7 m,方向竖直向下,路程为 7 球的位移为 3 m,方向竖直向下,路程为 3 球的位移为 7 m,方向竖直向下,路程为 3 m解析路程是标量,是物体运动轨迹的路线长度,s 5 m2 m7 m;位移是矢量,是由起点指向末点的有向线段,位移方向为起点指向末点,大小为有向线段长度 x3 m,方向竖直向下A 选项正确答案 同一张底片对着小球运动的路径每隔 s 拍一次照,得到的照片如下110图所示,则小球在图中过程运动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Am/s B0.2 m/ m/s D无法确定解析由于此过程小球的位移为 5 经时间为 t3 s0.3 s,所110以 m/sm/s,故 5、 C 项正确0 案 物体做加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为 4 m/s,1 s 后速度的大小变为 10 m/s,在这 1 s 内该物体的 ()A速度变化的大小可能小于 4 m/度变化的方向可能与原速度方向反向C加速度的方向可能与原速度方向反向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 10 m/析1 s 后的速度与原来的速度同向时,有 v10 m/s4 m/s6 m/s,a 6 m/项 A、C 错误;1 s 后的速度与原来的速度反向时,有( 104) m/s14 m/s,a 14 m/s 2,选项 B、D 正确案 了测定气垫导轨上滑块的加速度,滑块上安装了宽度为 3.0 遮光板,如下图所示,滑块在牵引力作 6、用下先后匀加速通过两个光电门,配套的数字毫秒计记录了遮光板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时间为 s,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为 s,遮光板从开始遮住第一个光电门到开始遮住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为 t3.0 s试估算:(1)滑块的加速度多大。 (2)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解析(1)遮光板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速度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m/sm/0遮光板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速度 m/sm/0故滑块的加速度 a m/s 2)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 x t0.6 案 (1)m/s 2(2)0.6 位杂技演员,甲从高处自由落下的同时乙从蹦床上竖直跳起,结果两人同时落到蹦床上,若以演员自己为参考系,此过程中他 7、们各自看到对方的运动情况是 ()A甲看到乙先朝上,再朝下运动B甲看到乙一直朝上运动C乙看到甲先朝下、再朝上运动D甲看到乙一直朝下运动解析乙上升过程,甲、乙间距越来越小,故甲看到乙向上运动;乙下降过程,因甲的速度仍然大于乙的速度,甲、乙间距仍然变小,故甲看到乙还是向上运动,只有 B 项正确答案 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以速度 驶了 2/3 的路程,接着又以速度0 km/h 行驶完其余 1/3 的路程,如果汽车对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28 km/h,那么汽车在前 2/3 路程上速度的大小是 ()A25 km/h B35 km/5 km/h D38 km/h解析设全程的路程为 x,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计算出汽车行 8、驶全程和后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t 2 3tt 2 33 35 km/h ,选项 C 正确案 街头的理发店门口,常可以看到有这样的标志:一个转动的圆筒,外表有彩色螺旋斜条纹,我们感觉条纹在沿竖直方向运动,但实际上条纹在竖直方向并没有升降,这是由于圆筒的转动而使我们的眼睛产生的错觉如右图所示,假设圆筒上的条纹是围绕圆筒的一条宽带,相邻两圈条纹在沿圆筒轴线方向的距离(即螺距) 为 L10 筒沿逆时针方向 (从俯视方向看),以 2 r/们感觉到的升降方向和速度大小分别为 ()A向上10 cm/s B向上20 cm/下 10 cm/s D向下20 cm/s解析当圆筒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9、时,感觉彩色斜条纹向下移动且每个周期下移距离为 L10 动周期 T s,故感觉条纹下降速度 v 20 12 s, D 正确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答案 2013江西上饶中学月考)一同学在研究型学习中准备研究高中运动员的 100 米赛跑,他将 100 m 跑的模型建立如下:第一次,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后,反应 s 起跑,然后以 m/加速度作匀加速直线运动,运动员达到 m/s 的速度后,匀速跑了 m 后作匀减速直线运动,匀减速时的加速度为 m/二次,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后,仍然反应 s 起跑,然后仍然以 m/加速度作匀加速直线运动,运动员达到 m/s 的速度后,匀速跑了 m 后作匀减速 10、直线运动,匀减速时的加速度为 m/vt 图,并通过计算比较在此同学的运动模型中,第几次的跑步成绩更好。 解析vt 图第一次的时间 14,19第二次的时间 答案 第二次的成绩好12一辆客车在某高速公路上行驶,在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司机发现其正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于是鸣笛,5s 后听到回声;听到回声后又行驶 10s 司机第二次鸣笛, 3s 后听到回声请根据以上数据帮助司机计算一下客车的速度,看客车是否超速行驶,以便提醒司机安全行驶已知此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为 120 km/h,声音在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解析设客车行驶速度为 速为 车第一次鸣笛时客车离悬崖的距离为 第一次鸣笛到听到回声的过程中,应有: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v 15v 25;当客车第二次鸣笛时,客车距离悬崖的距离为xxv 115,同理有 2xv 13v 23,即 2(xv 115)v 13v 23.得 24.3 m/s87.5 km/h,小于 120 km/h,故客车未超速案 vkm/h,未超速。2014年《与名师对话》高三课标版物理 课时作业1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2014年《与名师对话》高三课标版物理 课时作业2
1、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 二)1(2012南通模拟 )对以 a2 m/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任意 1 s 内末速度比初速度大 2 m/ n s 末的速度比第 1 s 末的速度大 2n m/ s 末速度是 1 s 末速度的 2 倍Dn s 时的速度是 s 时速度的 2 倍析加速度是 2 m/每秒速度增加 2 m/s,经 t s 速度增加 2t m/s
2014版高中物理《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四) 必修1 第二章 第1讲重力 弹力 摩擦力(教科版)
1、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此套题为 ,请按住 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 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四)(40分钟 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7分,共 70分。 多选题已在题号后标出,选不全得 4分)1.(多选)对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同一接触面上的弹力和摩擦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多选)(2013济宁模拟)如图所示
2014湖北省八校联考理综试题
1、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襄阳四中 命题人:梅 军 蒋 华 杨 虎 审题人:吴永健 李茂炽 冯 彧 刘纶武考试时间:2013 年 12 月 14 日上午 900 1130 试卷满分 300 分 考试用时 15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