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内容摘要:
的 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 反应在此 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符号: Q0 反应放热 Q Q0 反应吸热 单位 : J/l或 kJ/l ① 中和热 4反应热的分类: ② 燃烧热 ③ 生 成热 „ „ 【讲解】下面我 们 来看看什么是中和 热 和 如何进行 中和热的测定。 【板书】(二)中和 热 定义: 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 ppt强调 】 注意点: ① 条件:稀溶液。 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 ② 反应物:(强)酸与(强)碱。 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 ③ 生成 1l水,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H+和 OH— 化合生成 H20,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④ 放出的热量: 73kJ/l 【板书】 中和热的表示: H+(aq)+OH(aq)=H2O (l); Q=73 kJ/l 【 ppt 练习 】 已知 H+(aq)+OH(aq)=H2O(l); △ H= 73kJ/l ,求下列中和反应中放出的热量。 ( 1)用 20gNaOH配稀溶液跟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 ____________kJ的热量。 ( 2)用 2lH2SO4配稀溶液跟足量稀 NaOH反应,放出 ____________kJ的热量。 【 ppt练习 】 为了减小误差,某同学在实验中两次测定中和热。 第一次 用 0L0l•L— 1的盐酸和 0L0l•L— 1NaOH溶液,第二次是用 100L0l•L— 1的盐酸和 100L0l•L— 1的 NaOH溶液。 请你预测该同学两次测得的中和热结果 (相等或者不相等)。 【讲解】我们来看看中和热的测量及有关问题。 【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P3页 , (并 完成 导学案问题三) 测定中和热的仪器 ; 测定中和热的原理 ; 测定中和热中应该要注意哪些问题。 【视频】中和热的测定。 【 投影并 板书】 中和热的测量 ( 1)仪器:量热计(环形玻璃搅拌棒、温度计、烧杯)。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
相互化合时,其原子个数比都有确定的数值,如不是这个数目之比,就不能形成稳定 的 化合物。 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有不同的数值,还有正负之分。 查阅课本 85页表 42,小结: ( 1)、 一般规律: 氧元素通常显 价,氢元素通常显 价。 金属元素通常显 价,非金属元素显 价或 价。 元素在不同物质中可显 化合价。 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 ( 2)、
1、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2013龙岩模拟)某同学做 “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时,测得的重力加速度数值明显大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的实际值造成这一情况的可能原因是()A测量摆长时,把悬挂状态的摆线长当成摆长B测量周期时,当摆球通过平衡位置时启动秒表,此后摆球第 30 次通过平衡位置时制动秒表,读出经历的时间为 t,并由计算式 T
1、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选择题1根据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电场周围一定产生磁场,磁场周围一定产生电场B在变化的电场周围一定产生变化的磁场,在变化的磁场周围一定产生变化的电场C均匀变化的电场周围一定产生均匀变化的磁场D振荡的电场在周围空间一定产生同频率振荡的磁场答案:于机械波和电磁波的比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它们都能发生反射、折射
( g)在恒温下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 A 反应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 P和 S的生成速率相等 C 反应容器内 P、 Q、 R、 S四者共存 D 反应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反应 A2( g) +B2( g) 2AB( 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 单位时间内生成 n mol的 AB,同时生成 n mol的 B2 B 容器内的总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C 单位时间内生成 2n
1mol O2的体积。 物质 物质的量 mol 质量 g 密度 g L-1 体积 L H2 1 2 0.0899 2 O2 1 32 1.429 2 CO2 1 44 1.977 2 [归纳小结 ]:标准状况下, 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 [讲述]对于气体来说,我们用得更多的是气体的体积,而 不是质量,且外界条件相同时,物质的量相同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体积,这给我们测定气体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1、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母题来源】 2014 年山东卷第 39(1)题【母题原题】39.( 1)氢原子能级如图,当氢原子从 n=3 跃迁到 n=2 的能级时,辐射光的波长为656下判断正确的是。 (双选,填正确答案标号)a氢原子从 n=2 跃迁到 n=1 的能级时,辐射光的波长大于 656波长为 325光照射,可使氢原子从 n=1 跃迁到 n=2 能级c一群处于 n=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