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内容摘要:

还包合有小的规律,这就需要用相应的 例子加以说明,以使问题说得更准确。 在说明纬度差异对物候影响时,第一例用来说明物候 现象中纬度的南北差异。 第二例用来说明这种差异中还有季节差别的影响。 (2)围绕说明语言提问:第 l0 段中, “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 ” 可否删去 ?为 什么 ? 5 明确:不可以。 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3)围绕说明顺序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或互换 )?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 明确:不能调整。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 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 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 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 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 设 问句引出,接下来用 “ 首先 ”“ 第 二 ”“ 第三 ”“ 此外 ” 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4.教师小结:说明文以给人介绍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 但 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本文即是一 个很好的范例。 四、精读细品。 探究美点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 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 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 有表现力。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一句 “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 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春天 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 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仓促。 (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 “ 苏醒 ” 一词,就会心中有底。 下文 “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次第开放 „„ 燕子翩然归来 „„ 布谷鸟也来了 ” ,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 “ 苏醒 ” 的内涵,给人 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3)原文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 如 “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 ” , “ 萌 ” 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 开始生长的状况;如 “ 各种花次第开 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如 “ 叶子渐渐变黄 ” , “ 渐渐 ” 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 “ 簌簌地落下 ” , “ 簌簌 ” 摹拟风吹 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 “ 风雪载途 ” , “ 载 ” 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4)原文好在 修辞手法的运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 如 “ 立春过后,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 “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 鸟开始唱歌„„”。 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唯恐他们误了农 6 事, 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5)原文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 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 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 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了充分的 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五、延伸拓展。 转化课堂知识 1.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了物候知识。 自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 联系课文 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大 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 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 四 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 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刚开始繁 盛的桃花。 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 “ 醒悟 ” 到:原来春天是 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 —— 高度的差异: “ 植物的 抽青、开花等物候现 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 2.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