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1内容摘要:
格中。 (2)在桌面亡铺一条毛巾,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在毛巾上匀速滑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入课本 P93表格中。 (3)取走毛巾和玻璃,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在桌面上匀速滑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人课本 P93表格中。 (4)在木块上加放一个 重物,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它们在桌面上滑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人课本 P93表格中。 师:其他小组认为以上的实验计划合理吗 ?有没有异议 ? 生:按课本上图 5— 30(a)、 (b)、 (c)、 (d)。 在改变粗糙程度时,实际上也改变了相互摩擦的材料,摩擦力的改变是否是因为相互摩擦的材料的改变而引起的 ? 师:你能发现这个问题很了不起,你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的,希望你继续努力。 这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接触面粗糙程度的改变 (因为粗糙程度的改变更为显著 ),而我们探讨的问题仅仅是看摩擦力大小与接触 面粗糙程度有没有关系,所以这个实验还是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 生: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时,为什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师:你很善于思考问题,注重理解,将来肯定很有前途的,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在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这个拉力的大小与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相等。 有关此知识点要在第六章才学,现在先把它作为一个问题储存起来吧。 记录实验数据时,就把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作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操作时,还请大家注意:如何做到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呢 ?①是沿直 线水平拉动木块;②是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保持不变。 好,如果没有问题了,下面大家分组进行实验吧。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4.分析论证。 师:请各小组互相交流实验数据,交流实验的体会。 生:交流。 师:请 3个小组将实验数据公布在黑板上,比比看哪个小组数据准确。 师:在 (如课本 P92图 5— 30)实验步骤 (a)、 (b)、 (c)中,接触面之间的压力保持不变,你发现摩擦力变了吗 ?你的结论是什么 ? 生:在实验步骤 (a)、 (b)、 (c),接触面之间压力保持不变, 接触面粗糙程度改变时,摩擦力大小发生改变。 我的结论是:当接触面之间压力保持不变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师:其他。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1
相关推荐
( 1)说说这两则新闻报道分别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 2)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倾向。 ( 3)说说你对新闻报道的认识。 五、口语交际:说出自己的见解 1. 课中联系旧知,引出话题。 从本单元的课文中,我们认识到:一场暴风雨,有的人认为是一种毁灭,可拉法埃莱•费拉里斯却认为它带来的是更加绚丽华美的景色;在多数人眼里,丝瓜是再常见不过的了,可季羡林先生却认为它是那么神奇,仿佛既有思想
的实像最小 图 335 b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d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18 cm处,在透镜另一侧 20 cm处成一清晰像,则此透镜的焦距 ( ) 20 cm 9 cm 10 cm到 8 cm之间 9 cm到 10 cm之间 ,当烛焰离透镜 12 cm时成的是放大的实像,当烛焰离透镜7 cm时成的是放大的虚像,则这个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下列的哪个值( ) cm cm
(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 结果怎样。 (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 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 2)讨论 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 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 (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
课时 (一)复习检查 小朋友们,昨天我们初读了《秋姑娘的信》。 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课文。 这些词语小朋友还认识吗。 (多媒体出示) 秋姑娘好朋友枫叶写信食品山村孩子裹上 谁会用上这些词来说一句话。 (二)精读训练 还记得秋姑娘的好朋友都有谁吗。 (秋姑娘的好朋友是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谁会用一句话说清楚。 秋姑娘给这四个好朋友的信中都写了什么。 你们一定很感兴趣吧。 我们来读读这四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