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内容摘要:

思想观念更为开放。 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 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 “ 从众 ” 心理到 “ 追求个性 ”。 服饰的变化是 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日益丰富的饮食(板书) 有一句话叫 “ 民以食为天 ” ,可以说人们将 “ 食 ” 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 “ 食 ” 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 从 “ 食 ” 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① 刚建国时期 —— 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板书) ② 改革开放前 —— 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板书)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50 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 中央政务院于 1953 年10 月发布命令: 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 北京从 1960 年 8 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 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 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提问:人们为什么要使用票证。 生答: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 制人们的购买力。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 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 ③ 改革开放以来 —— 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板书)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 1993年 5 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 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 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 “ 吃好 ” ,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 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 动脑筋 ” :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为什么如今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为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 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 人们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板书) ① 刚建国时期 —— 居住条件极差(板书)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 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 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 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② 改革开放前 —— 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板书) 样式统一单调 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 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 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③ 改革开放以来 —— 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板书) 老式的普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