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导学案内容摘要:
与组员交流。 讨论发言; 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各不相同。 三、巩固反馈 P40 第 1 题,连一连,巡礼指导个别学生,然后让三名学生说说答案及理由,集体订 正。 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 五、作业设计 课本 40 面第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一次最多看到 长方体的 3 个面 学科 内容 课题 总课时 备课人 数学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P/39。 例 2 观察物体 3 课时 李君芳 学 习 目 标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重点 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难点 同上 课前准备 圆柱体、球体 课时 第 2 课时 导学过程 个性化授课 一、创设情景 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探究新知 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 2摆放在讲台上,学生观察并从正面上面左面,把观察到的样子画出来,并同组员交流。 师指定一名学生把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组织集体评议。 出示一个正方形图片:这是老师看到的物体的一个面。 同 学们猜一猜这个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 组织学生自由发言。 把 正方体、长方体摆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平面图并说 是什么。 你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引导:现在我们不能根据这个图片判断它是什么图形,那怎样才能确定呢。 需要增加什么条件。 组织学生讨论。 出示一组平面图:一个圆形和一个正方形。 刚才是确定一个图片的形状,如果是两个以上的组 合图形呢。 能确定 它 们 的 形 状 吗。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导学案
相关推荐
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已学的知识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出一份力。 二、尝试: 出示例 6: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 85 平方米,用边长室 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 ,100 块够吗。 全班齐读 ,找出已知 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 板书: 100=81(平方米) ( 100 块不够) 那 110 块够吗。 (可以怎样算。 ) (1) 110 (2) 10+110 = 110
迹 师:我们来回忆自己与父母哪些高兴或不高兴的事。 生:自由发言。 当学生谈到与父母不高兴的事事,老师及时教育他们:对父母的严厉要理解、包容。 师:有这么多感人的事,我们带着感恩的心写下来吧。 怎样才能写好呢。 老师准备了本单元的几句话,来体会吧。 (五) 品读生动的 句子 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师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 这外貌描写是平常一般的外貌
言表达不完整,缺乏遣词造句的能力;三是写作技巧欠缺,有的作文层次不清,语言颠三倒四; 有的作文还存在字迹潦草、错别字多的问题。 三、 本次期中考试试卷反映出来 的问题。 词语积累不够。 学生平时缺乏大量的阅读、积累、欣赏、感悟,遇到一些较灵活的题,就感到束手无策。 综合能力薄弱。 由于学生平时学的知识较规范,缺乏对知识整合的处理,故失分较多。 本次考查的内容不仅涉及拼音、字词、句子、逻辑思维训练
⑵、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① 15 是倍数, 5 是因数。 ② 6 是 3 的倍数,是 24 的因数。 ③ 4 是 12 的因数,也是 36 的因数。 ④ 48 是 12 和 6 的倍数 ⑴试着找一找 18 的因数有哪些。 你有没有什么简便的方法可以更快的找到一个数的因数。 ⑵、你还有什么重大发现。 (二)合作互学
的变化规律。 学生独立做一做 3 扩大 10 倍 扩大 100 倍 缩小 10 倍 缩小 100 倍 师生交流小数点的移动的规律。 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 113页第 1题( 1)。 批 注 一、 整理和复习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 元旦节,老师家搞了一次小活动, 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的购物清单吧。 出示购物清单 :苹果每千克 元,买了 ; 买了 3 件同样的玩 具,共用 元; 糖果 每千克
零时,先划去 0 再根据因数的小数位数点小数点,从而使积的小数位数总是少一位或几位。 由于因数中间有 0 的整数乘法没过关,在小数乘法笔算时也犯同样的错误。 对于学生所出现的这些错误,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说算理对于学生计算方法的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的确具有积极的作用。 然而说算理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感悟的基础上,使学生对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