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从生活中学习写作ppt课件29页内容摘要:
” 妈每天晚上为我准备水果和夜宵。 爸爸常年漂泊在外面挣钱供我读书。 爸爸每天都监督我完成作业。 小时候的衣服都是我奶奶洗的。 上学几年都是我爷爷顶着烈日 , 迎着风雨接送的。 在餐桌上狼吞虎咽时 , 我妈一边为我拍脊背一边说:“ 慢点慢点 , 别咽着 ”。 送别时父亲给我买桔子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二、感受生活 ——用心思考 细致的观察 认真的思考 如: 《 荷叶 母亲 》 不断写作,美化生活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 陆游也叮嘱他的儿子说:“汝果要学诗,功夫在诗外。 ” 把五彩缤纷的生活作为写作的源泉,在生活中 学会观察、学会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 , 把生活中自己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记载下来,并在写作中学会做人,持之以恒,总有一天会实现作文的回归与超越。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写作方法指导 从点切入,夯实基础。 运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对 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动作等多方面的特点进行形象的描绘,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分线入轨,掌握写法。 写人可通过一件事写人,可通过几件事写人;可表现人物一方面的特点或几方面的特点。 为了表现人物特点,必须 选取典型的事例,抓住人物的特点必须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 全面拓展,自由倾吐。 题目可以自拟,体裁可以自定,内容可以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 让写作成为生活的需要。 一、观察秋天花草树木的变化,记录下你的观察和思考。 二、谈谈你对新的老师或新的同学或新学校的感受。 三、记叙或描写一位关心呵护你的亲人。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我有一个十分爱讲道理,而且又十分麻烦的同桌,他就是许宏。 他今年11岁,来自我国的台湾。 他个子比我高出十公分左右,眉毛上还长着一颗黑痣,显得格外老实。 别看他老实,但是你却不知道,他十分爱讲道理。 有一次,我上美术课的那天忘带了铅笔。 便去和其他的同学借了一枝还没削的铅笔。 当我回到座位上时,一眼就看见了他桌子上有削笔刀。 我就跟他说了一声后,把它拿过来削笔了。 不过他却没听见,他见我拿着他的削笔刀削笔,便郑重地对我说 :你这个。写作从生活中学习写作ppt课件29页
相关推荐
1、第十二章机械振动机械波光学案 55 机械振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一、概念规律题组1简谐运动的平衡位置是指()A速度为零的位置 B回复力为零的位置C加速度为零的位置 D位移最大的位置2悬挂在竖直方向上的弹簧振子,周期为 2 s,从最低点的位置向上运动时开始计时,它的振动图象如图 1 所示,由图可知()图 1Ats 时振子的加速度为正,速度为正Bt1.7 s 时振子的加速度为负,速度为负Ct1
( 2)课文中哪些节日被称为佳节。 这些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 在课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并且读一读。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冬至 除夕) 重阳、冬至节日学生不是很熟悉,可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做简单的介绍。 采用多种方式指导朗读。 ( 1)齐读,画出不懂的地方。 注意 多音字 “正 ”的读音。 ( 2)分句练读,体会意思。 ( 3)同桌互读,说说你喜欢的句子。 说说为什么喜欢。
1、第 2 课时固体、液体和气体考纲解读 用三定律分析气体状态变化问题考点一固体与液体的性质1晶体与非晶体单晶体 多晶体 非晶体外形 规则 不规则 不规则熔点 确定 确定 不确定物理性质 各向异性 各向同性 各向同性典型物质 石英、云母、食 盐、硫酸铜 玻璃、蜂蜡、松香形成与转化有的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能够形成不同的形态同一物质可能以晶体和非晶体两种不同的形态出现,有些非晶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作用
第 42页。 提示:可以按不同的顺序排列这些材料,但要说出各自的好处。 提示:可以按照顺叙来排序:应该是: 7614235 还可以按照插叙或者倒叙顺序来排序,应该是怎样的顺序呢。 写作实践: • 反复朗读 《 未选择的路 》 ,体会诗中“我”的形象,揣摩“我”面临选择时的复杂心理,想象“我”做出选择后可能发生的事,然后以“我”的口吻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自拟,不少于 600字; • 三
1、学案 23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一、概念规律题组1在下列几个实例中,机械能守恒的是()A在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的物体B物体沿光滑圆弧曲面自由下滑C在粗糙斜面上下滑的物体,下滑过程中受到沿斜面向下的拉力,拉力大小大于滑动摩擦力D如图 1 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压缩弹簧过程中的小球图 12当重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的()A重力势能一定增加,动能一定减小B重力势能一定减小
据。 学生朗读后,交流讨论,教师归纳板书。 (板书:聪明) 你从哪里看出小猴子是聪明的。 在课文里找一找,读给大家听。 (小猴子不轻易相信兔子、松鼠的话) 1)小组里交流读,班里指名读。 2)(出示句子:小猴子又问小松鼠:“你尝过吗。 ”)这里的“又”是什么意思。 小猴子为什么两次提出这样的疑问。 书上是怎样写的。 请找找小兔子的话。 (同桌互读) 3)我们来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