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题目内容摘要:

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题目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试题 参赛注意事项 ( 1) 2011 年 8 月 31 日 8:00 竞赛正式开始。 本科组参赛队只能在【本科组】题目中任选一题;高职高专组参赛队在【高职高专组】题目中任选一题,也可以选择【本科组】题目。 ( 2)参赛队认真填写登记表内容,填写好的登记表交赛场巡视员暂时保存。 ( 3)参赛者必须是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应出示能够证明参赛者学生身份的有效证件(如学生证)随时备查。 ( 4)每队严格限制 3 人,开赛后不得中途更换队员。 ( 5)参赛队必须在学校指定的竞赛场地内进行独立设计和制作,不得以任何方式与他人交流,包括教师在内的非参赛队员必须迴避,对违纪参赛队取消评审资格。 ( 6) 2011 年 9 月 3 日 20:00 竞赛结束,上交设计报告、制作实物及登记表 ,由专人封存。 开关电源模块并联供电系统( A 题) 【本科组】 一、任务 设计并制作一个由两个额定输出功率均为 16W 的 8V C 模块构成的并联供电系统(见图 1)。 图 1 两个 C 模块并联供电系统主电路示意图 二、 要求 ( 1)调整负载电阻至额定输出功率工作状态,供电系统的直流输出电压 ( 2)额定输出功率工作状态下,供电系统的效率不低于 60%。 ( 3)调整负载电阻,保持输出电压 两个模块输出电流之和 按 2=1:1 模式自动分配电流,每个模块的输出电流的相对误差绝对值不大于 5%。 ( 4)调整负载电阻,保持输出电压 两个模块输出电流之和 按 2= 1:2 模式自动分配电流,每个模块输出电流的相对误C 模块 1 C 模块 2 负载电阻 4V - + - %。 2. 发挥部分 ( 1) 调整负载电阻, 保持输出电压 使负载电流 个模块的输出电流可在( 围内按指定的比例自动分配,每个模块的输出电流相对误差的绝对值不大于 2%。 ( 2)调整负载电阻,保持输出电压 两个模块输出电流之和 按 2=1:1 模式自动分配电流, 每个模块的输出电流的相对误差的绝对值不大于 2%。 ( 3)额定输出功率工作状态下,进一步提高供电系统效率。 ( 4)具有负载短路保护及自动恢复功能,保护阈值电流为 试时允许有± 偏差)。 ( 5)其他。 三、 评分标准 项 目 设计报告 报告要点 主要内容 满分系统方案 比较与选择、方案描述 2 理论分析与计算 C 变换器稳压方法;电流电压检测;均流方法;过流保护。 8 电路设计 主电路、测控电路原理图及说明 6 测试结果 测试结果完整性、测试结果分析 2 结构及规范性 摘要、设计报告正文的结构及图表规范性 2 总分 20 基本要求 实际制作情况 50 发挥部分 完成第( 1)项 20 完成第( 2)项 10 完成第( 3)项完成第( 4)项 5 完成第( 5)项总分 50 四、 说明 ( 1)不允许使用线性电源及成品的 C 模块。 2)供电系统含测控电路并由 能耗纳入系统效率计算。 ( 3)除负载电阻为手动调整以及发挥部分( 1)由手动设定电流比例外,其他功能的测试过程均不允许手动干预。 ( 4)供电系统应留出 测试时使用。 ( 5)每项测量须在 5 秒钟内给出稳定读数。 ( 6)设计制作时,应充分考虑系统散热问题,保证测试过程中系统能连续安全工作。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试题 参赛注意事项 ( 1) 2011 年 8 月 31 日 8:00 竞赛正式开始。 本科组参赛队只能在【本科组】题目中任选一题;高职高专组参赛队在【高职高专组】题目中任选一题,也可以选择【本科组】题目。 ( 2)参赛队认真填写登记表内容,填写好的登记表交赛场巡视员暂时保存。 ( 3)参赛者必须是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应出示能够证明参赛者学生身份的有效证件(如学生证)随时备查。 ( 4)每队严格限制 3 人,开赛后不得中途更换队员。 ( 5)竞赛期间,可使用各种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但不得在学校指定竞赛场地外进行设计制作,不得以任何方式与他人交流,包括教师在内的非参赛队员必须迴避,对违纪参赛队取消评审资格。 ( 6) 2011 年 9 月 3 日 20:00 竞赛结束,上交设计报告、制作实物及登记表 ,由专人封存。 基于自由摆的平板控制系统( B 题) 【本科组】 一、任务 设计并制作一个自由摆上的平板控制系统,其结构如图 1 所示。 摆杆的一端通过转轴固定在一支架上,另一端固定安装一台电机,平板固定在电机转轴上;当摆杆如图 2 摆动时,驱动电机可以控制平板转动。 电机平板摆杆固定支架转轴电机转轴6 图 2 求 1基本要求 ( 1)控制电机使平板可以随着摆杆的摆动而旋转( 35 周) ,摆杆摆一个周期,平板旋转一周( 360º) ,偏差绝对值不大于 45°。 ( 2)在平板上粘贴一张画有一组间距为 1行线的打印纸。 用手推动摆杆至一个角度 ( 在 30º45º间) ,调整平板角度,在平板中心稳定放置一枚1元硬币(人民币) ;启动后放开摆杆让其自由摆动。 在摆杆摆动过程中,要求控制平板状态,使硬币在 5 个摆动周期中不从平板上滑落,并尽量少滑离平板的中心位置。 ( 3)用手推动摆杆至一个角度 ( 在 45º60º间) ,调整平板角度,在平板中心稳定叠放 8 枚 1 元硬币,见图 2;启动后放开摆杆让其自由摆动。 在摆杆摆动过程中,要求控制平板状态使硬币在摆杆的 5 个摆动周期中不从平板上滑落,并保持叠放状态。 根据平板上非保持叠放状态及滑落的硬币数计算成绩。 2发挥部分 ( 1)如图 3 所示,在平板上固定一激光笔,光斑照射在距摆杆 150离处垂直放置的靶子上。 摆杆垂直静止且平板处 于水平时,调节靶子高度,使光斑照射在靶纸的某一条线上,标识此 线为中心线。 用手推动摆杆至一个角度 ( 在30º60º间) ,启动后,系统应在 15 秒钟内控制平板尽量使激光笔照射在中心线上(偏差绝对值 1,完成时以 示。 根据光斑偏离中心线的距离计算成绩, 超时则视为失败。 20 2)在上述过程完成后,调整平板,使激光笔照射到中心线上(可人工协助)。 启动后放开让摆杆自由摆动;摆动过程中尽量使激光笔光斑始终瞄准照射在靶纸的中心线上,根据光斑偏离中心线的距离计算成绩。 ( 3)其他。 三、说明 1摆杆可以采用木质、金属、塑料等硬质材料;摆杆长度(固定转轴至电机轴的距离)为 100 杆通过转轴固定在支架或横梁上,并能够灵活摆动; 将摆杆推起至 =30º处释放后,摆杆至少可以自由摆动 7 个周期以上。 摆杆不得受重力以外的任何外力控制。 2平板的状态只能受电机控制。 平板的长宽尺寸为 10以采用较轻的硬质材料;不得有磁性;表面必须为光滑的硬质平面;不得有凸起的边沿;倾斜一定角度时硬币须能滑落。 平板承载重量不小于 100g。 3摆动周期的定义:摆杆被释放至下一次摆动到同侧最高点。 图 4 4摆杆与平板部分电路可以用软质导线连接, 但必须不影响摆杆的自由摆动。 5在完成基本要求部分工作时,需在平板上铺设一张如图 4 所示画有一组间距为 1行线的打印纸( 10,平行线与电机转轴平行。 6非保持叠放状态硬币数为接触平板硬币数减 1。 接触平板硬币数的定义参见图 5。 图 5 图 5 图 5 5接触平板硬币数为 1;图 5接触平板硬币数为 2;图 5接触平板硬币数为 3。 7 在完成发挥部分工作时,需要在平板上固定安装一激光笔。 激光笔的照射方向垂直于电机转轴。 激光笔的光斑直径不大于 5在距摆杆 150子上粘贴靶纸( 印纸) ,靶纸上画一组间距为 1水平平行线。 测试现场提供靶子,也可自带。 0 目要求的各项工作中,凡涉及推动摆杆至某一位置并准备开始摆动时,允许手动操作启动工作,亦可自动启动工作。 一旦摆杆开始自由摆动,不得再人为干预系统运行。 9设计报告正文中应包括系统总体框图、核心电路原理图、主要流程图、主要测试结果。 完整的电路原理图、重要的源程序和完整的测试结果用附件给出。 四、评分标准 设计报告 项 目 主要内容 满分 系统方案 方案比较与选择,系统结构 4 理论分析与计算 平板状态测量方法 建模与控制方法 6 电路与程序设计 电路设计 程序结构与设计 5 测试方案与测试结果 测试方案 测试结果及分析 3 设计报告结构及规范性 摘要 设计报告正文的结构 图表的规范性 2 总分 20 基本要求 实际制作完成情况 50 发挥部分 完成第(1)项 10 完成第(2)项 30 其他 10 总分 50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试题 参赛注意事项 ( 1) 2011 年 8 月 31 日 8:00 竞赛正式开始。 本科组参赛队只能在【本科组】题目中任选一题;高职高专组参赛队在【高职高专组】题目中任选一题,也可以选择【本科组】题目。 ( 2)参赛队认真填写登记表内容,填写好的登记表交赛场巡视员暂时保存。 ( 3)参赛者必须是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应出示能够证明参赛者学生身份的有效证件(如学生证)随时备查。 ( 4)每队严格限制 3 人,开赛后不得中途更换队员。 ( 5)参赛队必须在学校指定的竞赛场地内进行独立设计和制作,不得以任何方式与他人交流,包括教师在内的非参赛队员必须迴避,对违纪参赛队取消评审资格。 ( 6) 2011 年 9 月 3 日 20:00 竞赛结束,上交设计报告、制作实物及登记表 ,由专人封存。 智能小车 ( C 题) 【本科题】 一、任务 甲车车头紧靠起点标志线,乙车车尾紧靠边界,甲、乙两辆小车同时起动,先后通过起点标志线,在行车道同向而行,实现两车交替超车领跑功能。 跑道如图1所示。 图1 求 1. 基本要求 (1)甲车和乙车分别从起点标志线开始,在行车道各正常行驶一圈。 (2)甲、乙两车按图 1 所示位置同时起动,乙车通过超车标志线后在超车区内实现超车功能,并先于甲车到达终点标志线,即第一圈实现乙车超过甲车。 (3)甲、乙两车在完成(2)时的行驶时间要尽可能的短。 2. 发挥部分 (1)在完成基本要求(2)后,甲、乙两车继续行驶第二圈,要求甲车通过超车标志线后要实现超车功能,并先于乙车到达终点标志线,即第二圈完成甲车超过乙车,实现了交替领跑。 甲、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