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实验二 课下知能提升内容摘要:

1、“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使用两条不同的轻质弹簧 a 和 b,得到弹力与弹簧长度关系的图像如图实28 所示。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图实28Aa 的原长比 b 的长Ba 的劲度系数比 b 的大Ca 的劲度系数比 b 的小D测得的弹力与弹簧的长度成正比解析:图像的横轴截距表示弹簧的原长,A 错误;图像的斜率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B 正确, C 错误;图像不过原点,D 错误。 答案:图实29 甲所示,一个弹簧一端固定在传感器上,传感器与电脑相连。 当对弹簧施加变化的作用力(拉力或压力 )时,在电脑上得到了弹簧形变量与弹簧产生的弹力的关系图像( 如图乙)。 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图实29A弹簧产生的 2、弹力和弹簧的长度成正比B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与对应的弹力增加量成正比C该弹簧的劲度系数是 200 N/弹簧受到反向压力时,劲度系数不变解析:由题图知,Fx 是一个过原点的直线, k N/m200 N/m,可知 A 错,、 D 正确。 :一轻弹簧竖直悬挂让其自然下垂,测出其自然长度;然后在其下部施加外力 F,测出弹簧的总长度 L,改变外力 F 的大小,测出几组数据,作出外力 F 与弹簧总长度 L 的关系图线如图实210 所示。 (实验过程是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进行的)由图可知该弹簧的自然长度为_ 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 N/m。 图实210解析:当外力 F0 时,弹簧的长度即原长为 0 线的斜率就是弹簧的劲度系 3、数,即 k 102 N/m50 N/m。 030 10答案:10同学选了甲、乙两根规格不同的弹簧进行测试,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出如图实211 所示图像。 图实211(1)从图像上看,该同学没能完全按照实验要求做,从而使图像上端成为曲线,图像上端成为曲线是因为_。 (2)这两根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_N /m 和_N/m;若要制作一个精确程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应选弹簧_。 (3)从上述数据和图线中分析,请对这个研究课题提出一个有价值的建议。 建议:_。 解析:(1)在弹性范围内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超过弹簧的弹性范围,则此规律不成立,所以所给的图像上端成为曲线,是因为形变量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 (2)甲、乙两根 4、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 N/m10 2k 乙 N/m200 N/m。 410 2要制作一个精确程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应选用一定的外力作用时,弹簧的形变量大,故选甲弹簧。 (3)建议:实验中钩码不能挂太多,控制在弹性限度内。 答案:(1)形变量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2)00甲(3)见解析5(2011安徽高考)为了测量某一弹簧的劲度系数,将该弹簧竖直悬挂起来,在自由端挂上不同质量的砝码。 实验测出了砝码质量 m 与弹簧长度 l 的相应数据,其对应点已在图实212 上标出。 (g9.8 m/s 2)图实212(1)作出 ml 的关系图线;(2)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 N/m。 解析:(1)应使尽量多的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2)由胡克定律 F k。 1)如图所示(2)如图实213 甲所示的装置测定弹簧的劲度系数,被测弹簧一端固定于 A 点,另一端 B 用细绳绕过定滑轮挂钩码,旁边竖直固定一最小刻度为 刻度尺,当挂两个钩码时,绳上一定点 P 对应刻度如图乙中 线所示,再增加一个钩码后,P 点对应刻度如图乙中 线所示,已知每个钩码质量为 50 g,重力加速度 g9.8 m/被测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 N/m。 挂三个钩码时弹簧的形变量 _ cm。 213解析:对钩码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得mg N/m70 N/010 30 3挂三个钩码时,可列方程(mmm)gx 5010 3110 3 m案:702.10。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