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难点突破 直线运动规律及追及问题内容摘要:
1、 第 1 页 难 点 突 破 直 线 运 动 规 律 及 追 及 问 题一 、 例题例题 时刻速度大小为 4m/s,1s 后速度的大小变为10m/s,在这 1s 内该物体的 ( )0m m/0m/向时 2201 /6/14反向时 2202 /14/1式中负号表示方向跟规定正方向相反答案:A、: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快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如图所示,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由图可知 ( )A 在时刻 及时刻 木块速度相同B 在时刻 木块速度相同C 在时刻 时刻 间某瞬间两木块速度相同D 在时刻 时刻 间某瞬间两木块速度相同解析:首先由图看出:上边那个 2、物体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可以判定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下边那个物体很明显地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由于 刻两物体位置相同,说明这段时间内它们的位移相等,因此其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相等,这个中间时刻显然在 t3、t 4 之间答案: 一跳水运动员从离水面 10m 高的平台上跃起,举双臂直立身体离开台面,此时中心位于从手到脚全长的中点,跃起后重心升高 到最高点,落水时身体竖直,手先入水(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运动忽略不计)从离开跳台到手触水面,他可用于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是多少。 (g 取 10m/果保留两位数字)解析:根据题意计算时,可以把运动员的全部质量集中在重心的一个质点,且忽略其t1 t2 3、 t3 t4 t5 t6 t2 t3 t4 t5 t6 第 2 页 水平方向的运动,因此运动员做的是竖直上抛运动,由 可求出刚离开台面时的速 ,由题意知整个过程运动员的位移为10m(以向上为正方向) ,由20得:110=3t 5t 2解得:t整个过程分为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来解,可以吗。 例题 若干相同的小钢球,从斜面上的某一位置每隔 放一颗,在连续释放若干颗钢球后对斜面上正在滚动的若干小球摄下照片如图,测得5C=20求:(1 ) 拍照时 B 球的速度;(2 ) A 球上面还有几颗正在滚动的钢球解析:拍摄得到的小球的照片中,A、B、C、D各小球的位置,正是首先释放的某球每隔 拍摄时 B 球的速度就 4、是求首先释放的那个球运动到 B 处的速度;求 A 球上面还有几个正在滚动的小球变换为首先释放的那个小球运动到 1 ) A、B 、C、D 四个小球的运动时间相差 T= m/s=s )由s=aT 2 得:a= m/=5m/例 5:火车 A 以速度 速行驶,司机发现正前方同一轨道上相距 s 处有另一火车 地,且 v2v 1做匀速运动,A 车司机立即以加速度(绝对值)a 紧急刹车,为使两车不相撞,a 应满足什么条件。 分析:后车刹车做匀减速运动,当后车运动到与前车车尾即将相遇时,如后车车速已降到等于甚至小于前车车速,则两车就不会相撞,故取 s 后 =s+s 前 和 v 后 v 前 求解解法一:取取上述分 5、析过程的临界状态,则有sv 2a 0t = s)( 第 3 页 所以当 a 时,两车便不会相撞。 1法二:如果后车追上前车恰好发生相撞,则 s v 2t 的一元二次方程,即v 2v 1)ts 0取判别式0,则 t 无实数解,即不存在发生两车相撞时间 t。 0 ,则有(v 2v 1) 24( a)s得 a )(为避免两车相撞,故 a 1法三:运用 象进行分析,设从某时刻起后车开始以绝对值为 a 的加速度开始刹车,取该时刻为t=0,则 A、B 两车的 线如图所示。 图中由 v 2、C 三点组成的三角形面积值即为 A、B 两车位移之差(s 后 s 前 )=s ,为后车 A 减速的加速度绝对值 此有(v 1 6、v 2) =s21v所以 s)(21若两车不相撞需 a1二、习题1、 下列关于所描述的运动中,可能的是 ( )A 速度变化很大,加速度很小B 速度变化的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为负C 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加速度越来越小D 速度越来越大,加速度越来越小解析:由 a=v/ t 知,即使v 很大,如果t 足够长,a 可以很小,故 A 正确。 速度变化的方向即v 的方向,与 a 方向一定相同,故 B 错。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变化快,加速度一定大。 故 C 错。 加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与速度大小无关,故 D 正确。 ( 第 4 页 答案:A、 一个物体在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 7、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第一个t 时间内的位移为 s,若 t 未知,则可求出 ( )A 第一个t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B 第 n 个t 时间内的位移C nt 时间的位移D 物体的加速度 解析:因 = ,而t 未知,所以 不能求出,故 A 错. 因vs),12(:53:1: )12(:s,故 B 正确;又 st 2 所以 =以 sn= C 正确;n)2(因 a= ,尽管s=s 求,但t 未知,所以 A 求不出,D 案:B、汽车原来以速度 v 匀速行驶, 刹车后加速度大小为 a,做匀减速运动,则 t 秒后其位移为( )A B C D 无法确定2121解析:汽车初速度为 v,以加速度 a 作匀减速运动。 速度 8、减到零后停止运动,设其运动的时间 t, =。 当 tt, 时,汽车的位移为 s= ;如果 tt , ,汽车在 t, 时已停止运2位移只能用公式 算,s= 4、汽车甲沿着平直的公路以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当它路过某处的同时,该处有一辆汽车乙开始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去追赶甲车,根据上述的已知条件( )A. 可求出乙车追上甲车时乙车的速度B. 可求出乙车追上甲车时乙车所走的路程C. 可求出乙车从开始起动到追上甲车时所用的时间D. 不能求出上述三者中任何一个分析:题中涉及到 2 个相关物体运动问题,分析出 2 个物体各作什么运动,并尽力找到两者相关的物理条件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通常可以从位移关系、 9、速度关系或者时间关系等方面去分析。 解析:根据题意,从汽车乙开始追赶汽车甲直到追上,两者运动距离相等,即 s 甲 =s 乙 =s,经历时间 t 甲 =t 乙 =据匀速直线运动公式对甲应有: 第 5 页 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对乙有: ,及21前 2 式相除可得 入后式得 就说明根据已知条件可求出乙车追上甲车时乙车的速度应为 2 a 不知,无法求出路程和时间,如果我们采取作 vt 图线的方法,则上述结论就比较容易通过图线看出。 图中当乙车追上甲车时,路程应相等,即从图中图线上看面积 s 甲 和 s 乙 ,显然三角形高 于长方形高 2 倍,由于加速度 a 未知,乙图斜率不定,a 越小, t 越大, s 10、 也越大,也就是追赶时间和路程就越大。 答案:在轻绳的两端各栓一个小球,一人用手拿者上端的小球站在 3 层楼阳台上,放手后让小球自由下落,两小球相继落地的时间差为 T,如果站在 4 层楼的阳台上,同样放手让小球自由下落,则两小球相继落地时间差将 ( )A 不变 B 变大 C 变小 D 无法判断解析:两小球都是自由落体运动, 可在一 象中作出速度随时间的关系曲线, 如图所示,设人在 3 楼阳台上释放小球后,两球 落地时间差为t 1,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h,若人在 4 楼阳台上释放小球后,两球 落地时间差t 2,要保证阴影部分面积也是h;从图中 可以看出一定有t 2 6、一物体在 A、B 两点的正中间 11、由静止开始运动(设不会超越 A、B) ,其加速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设向 A 的加速度为为正方向,若从出发开始计时,则物体的运动情况是( )A 先向 A ,后向 B,再向 A,又向B,4 秒末静止在原处B 先向 A ,后向 B,再向 A,又向B,4 秒末静止在偏向 A 的某点C 先向 A ,后向 B,再向 A,又向B,4 秒末静止在偏向 B 的某点D 一直向 A 运动,4 秒末静止在偏向 A 的某点解析:根据 象作出其 象,如右图所示,由该图可以看出物体的速度时大时小,但方向始终不变,一直向 A 运动,又因 象与t 轴所围“面积”数值上等于物体在 t 时间内的位移大小,所以 4 秒末物体距 A 12、 点为 2 米S 乙tt 1 t 211a ms2t/ 3 40v/ms110 t/1 4 第 6 页 答案:文观测表明,几乎所有远处的恒星(或星系)都在以各自的速度背离我们而运动,离我们越远的星体,背离我们运动的速度(称为退行速度)越大;也就是说,宇宙在膨胀,不同星体的退行速度 v 和它们离我们的距离 r 成正比,即 v=中 H 为一常量,称为哈勃常数,已由天文观察测定,为解释上述现象,有人提供一种理论,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大爆炸的火球开始形成的,假设大爆炸后各星体即以不同的速度向外匀速运动,并设想我们就位于其中心,则速度越大的星体现在离我们越远,这一结果与上述天文观测一致。 由上述理论和天文观测结果,可估算宇宙年龄 T,其计算式如何。 根据近期观测,哈勃常数 H=310s 光年) ,其中光年是光在一年中行进的距离,由此估算宇宙的年龄约为多少年。 解析:由题意可知,可以认为宇宙中的所有星系均从同一点同时向外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各自的速度不同,所以星系间的距离都在增大,以地球为参考系,所有星系以不同的速度均在匀速远离。 则。高考物理难点突破 直线运动规律及追及问题
相关推荐
1、 第 1 页 难 点 突 破 临 界 问 题一、特别提示当物体由一种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状态时,可能存在一个过渡的转折点,这时物体所处的状态通常称为临界状态,与之相关的物理条件则称为临界条件。 解答临界问题的关键是找临界条件。 许多临界问题,题干中常用“恰好” 、 “最大” 、 “至少” 、 “不相撞” 、 “不脱离”等词语对临界状态给出了明确的暗示,审题时
、时间 重点摘记、成果记录、 知识生成、规律总结 品读课 文 深入理 解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 学法指导:默读课文 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罗斯福集邮的。 用横线划出相关的语句。 完成随堂笔记一 罗斯福对集邮有什么看法或体会呢。 完成随堂笔 记 二 A 、两人小对子: 检查自研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等级评定;对子间解决自学时遇到的问题。 B、对子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谈谈感
1、 第 1 页 难 点 突 破 论 述 题 问 题一、特别提示提高综合应用能力,要加强表达、叙述能力的训练,通过对论述题的分析和练习,克服解决物理问题时存在的:表达不清、叙述无理、论证无据等各种问题,学会使用本学科的语言来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培养分析、逻辑推理能力,从而形成物理学科的意识和思想。 1、论述题的特点论述题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解题过程的表达要求上,即在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分析中
1、【考点知识方法解读】牛顿运动定律与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与牛顿运动定律相关的实际问题可建立恰当的物理模型,选择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相关知识列方程解答。 【最新三年高考物理精选解析】1.(2012江苏物理)如图所示,一夹子夹住木块,在力 F 作用下向上提升。 夹子和木块的质量分别为 m 和 M,夹子与木块两侧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均为 f。 若木块不滑动,力 F 的最大值是A
1、第 1 页 共 39 页高三复习难点精讲:牛顿运动定律目的要求: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 会全面准确的受力分析的运动过程分析。 深刻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联系。 灵活运用 整体法和隔离法。 会用假设法分析不确定的力。 第 1 课时:牛顿第一、第三定律知识简析 一、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