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考物理60天冲刺训练十二内容摘要:

1、(十二):光学部分时量:6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本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分,选不全的得 3 分,有选错或不选的得 0 分溪笔谈中有如下记载:“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意思说,若鹞鹰在空中飞翔,它的影子随鹞鹰而移动,如鹞鹰和影子中间被窗户孔隙所约束,影子与鹞鹰就作相反方向移动,鹞鹰向东则影子向西移,( ) 2示,两块平面镜互相垂直放置,若把入射光线 入射角减小一较小的角度 ,则最后的反射光线 方向( )A不变 B逆时针转过 角C顺时针转过 角 D顺时针转过 2 n,距水面深 h 处有 2、一个点光源,岸上的人看到水面被该光源照亮的圆形区域的直径为( )A.2 h B.2 h n) 1C.2 h D.2 h n)个池面较大的水池底部中央有一盏灯(可看做光源) ,小鱼在水中游动,小鸟在水面上方飞翔,设水中无杂质且水面平静,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鱼向上方水面看去,看到水面到处都是亮的,但中部较暗B小鱼向上方水面看去,看到的是一个亮点,它的位置与鱼的位置无关C小鸟向下方水面看去,看到水面中部有一个圆形区域是亮的,周围是暗的D小鸟向下方水面看去,看到的是一个亮点,2示, 是半圆柱形玻璃体的对称面和纸面的交线,A 、 B 是关于 轴等距O O且平行的两束不同单色细光束,从玻璃射出后 3、相交于 下方的 P 点,由此可以得出的O结论是( ) 光比 B 光的折射率比对 B 光的波长比 B 的光子能量比 B 全世界物理学家评选出“十大最美物理实验”,排名第一的为 1961 年物理学家利用如图 12示的“托马斯 杨双缝干涉实验” 装置 进行电子干涉的实验从辐射源射出的电子束经两个靠近的狭缝后在显微镜的荧光屏上出现干涉条纹,该实验说明( ) 图 12、 图 12示,N 为钨板,M 为金属网,它们分别与电池两极相连,各电池的电动势 E 和极性已在图中标出,钨的逸出功为 4. 5 e V,现分别用能量不同的光子照射钨板(各光子的能量也已在图上标出) ,那么下列图中电子不能到达金属网的是( 4、)而测定含糖量。 其原理是:偏振光通过糖的水溶液后,若迎着射来的光线看,偏振方向会以传播方向为轴线,旋转一个角度 ,这一角度称为 “旋光角”, 的测量值与标准值相比较,2示,S 是自然光源,A 、 B 是偏振片,转动 B,使到达 O 处光最强,然后将被测样品 P 置于 A、 B 之间,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到达 O 处光的强度会明显减弱B到达 O 处光的强度不会明显减弱C将偏振片 B 转动一个角度,使得 O 处光的强度最大,偏振片 B 转过的角度等于 D将偏振片 A 转动一个角度,使得 O 处光的强度最大,偏振片 A 转过的角度等于 二本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把答 5、案填在相应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做答9某同学用圆柱形玻璃砖做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实验,先在白纸上放好圆柱形玻璃砖,在玻璃砖的一侧插上两枚大头针 后在圆柱形玻璃砖另一侧观察,调整视线使 像被 像挡住,接着在眼睛所在一侧相继又插上两枚大头针 4,使 住 2 的像,使 住 2 的像,在纸上标出的大头针位置和圆柱形玻璃砖的边界如图 12示(1)在图上画出所需的光路(2)了测量出玻璃砖折射率,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 (要求在图上标出)图 12(3)写出计算折射率的公式 n= 同学设计了一个测定激光的波长的实验装置如图 12示,激光器发出一束直径很小的红色激光进入一个一端装有双缝、另一端装有感光片的遮光筒,感光片的 6、位置上出现一排等距的亮线(1)这个现象说明激光具有 性(2)某同学在做“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 长”实验时,第一次分划板中心刻度线 对齐 A 条纹中心时如图 12所示,游标卡尺的示数如图丙所示;第二次分划板中心刻度线对齐 B 条纹中心线时如图乙所示,游标卡尺的读数如图丁所示已知双缝间距为 0. 5 双缝到屏的距离为 1 m,则图丙中游标卡尺的示数为 12中游标卡尺的示数为 ,所测光波的波长为 m.(保留两位有效数字)(3)如果实验时将红激光换成蓝激光,屏上相邻两条纹的距离将 题共 3 个小题, 共 3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 7、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1. (10 分)如图 12示,相距为 d 的两平行金属板 A、B 足够大,板间电压恒为 U,有一波长为又的细激光束照射到 B 板中央,使 B 板发生光电效应,已知普朗克常量为h,金属板 B 的逸出功为 W,电子质量为 m,电荷量 e,求:(1)从 B 板运动到 A 板所需时间最短的光电子,到达 A 板时的动能;(2)光电子从 B 板运动到 A 板时所需的最长时间12. (10 分)如图 12示,游泳池宽度 L=15 m,水面离岸边的高度为 0.5 m,在左岸边一标杆上装有一 A 灯,A 灯距地面高 0.5 m,在右岸边站立着一个人,E 点为人眼的位置,人眼距地面离 1. 8、 5 m,若此人发现 A 灯经水反射所成的像与左岸水面下某处的 B 灯经折射后所成的像重合,已知水的折射率为 B 灯在水面下多深处。 (B 灯在图中未画出)图 122(12 分)在实验室做了一个这样的光学实验,即在一个密闭的暗箱里依次放上小灯泡(紧靠暗箱的左内壁) 、烟熏黑的玻璃、狭缝、针尖、感光胶片(紧靠暗箱的右内壁) ,整个装置如图 12示,小灯泡发出的光通过熏黑的玻璃后变得十分微弱,经过三个月的曝光,在感光胶片上针头影子周围才出现非常清晰的衍射条纹对感光胶片进行了光能量测量,得出每秒到达感光胶片的光能量是 5当时实验测得暗箱的长度为 1.2 m,若光子依次通过狭缝,普朗克常量h=0s求:( 9、1)每秒钟到达感光胶片的光子数;(2)光束中相邻两光子到达感光胶片相隔的时间和相邻两光子之间的平均距离;(3)根据第(2)问的计算结果,能否找到支持光是概率波的证据。 请简要说明理由图 12(十二)1A 2A 3A 4 5A 6C 7 8(1)光路如图所示 (2)i 和r (3) 0. (1)相干 (2) ;减小测量的偶然误差(或提高实验的精确度) 、0 (3)变小11. 【解析】 (1 )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h W,光子的频率为 所以,光c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 W,能以最短时间到达 A 板的光电子,是初动能最大且 板的电子,设到达 A 板的动能为 动能定理,得 以 W c(2)能以最长时间 10、到达 A 板的光电子,是离开 B 板时的初速度为零或运动方向平行于B , 得 t=【解析】如所示,图 12水面为 到水面点 C 的距离为 灯与水面点 2,人眼到水面上点 F 之间的距离为 C、 D 之间的距离为 A 灯光的反射得 314 2,有 r得:L 2= 即灯在水面下 4. 35 m 深处13. 【解析】 (1)设每秒到达感光胶片的光能量为 于 =500 光子能量为 E=h , 0n由、式及代入数据 得 n=06(个) (2)光子是依次到达感光胶片的,光束中相邻两光子到达感光胶片的时间间隔;相邻两光子间的平均距离为 S=c = 02 t(3)由第(2)问的计算结果可知,两光子间距有 02 m,而小灯泡到感光胶片之间的距离只有 1.2 m,所以在熏黑玻璃右侧的暗箱里一般不可能有两个光子同时同向在运动这样就排除了衍射条纹是由于光子相互作用产生的波动行为的可能性因此,衍射图形的出现是许多光子各自独立行为积累的结果,在衍射条纹的亮区是光子到达可能性较大的区域,而暗区是光子到达可能性较小的区域这个实验支持了光波是概率波的观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