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典型例题剖析教案汇总 实验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内容摘要:
1、 第 1 页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典型例题剖析1. 在验证重锤自由下落过程时机械能守恒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时,应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等打点稳定后再释放纸带B必须用天平称量所用重锤的质量C为了方便,应在打下的纸带上每 5 个点取一个计数点进行测量和计算D本实验的系统误差,总是使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大于动能的增加量【答案】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要验证重锤下落时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它动能的增加,以下步骤仅是实验中的一部分,在这些步骤中多余的或错误的有( )A用天平称出重锤的质量B把电火花计时器固定到铁架台上,并用导线把它和低压交流电源连接起来C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到重锤上,另一端穿 2、过电火花计时器的限位孔,把重锤提升到一定的高度D接通电源,释放纸带E用秒表测出重锤下落的时间【答案】从几条打上点的纸带中挑选第一、二两点间的距离接近_,以为横轴,根据实验数据绘出 2/2图线应是_,而且 2/2图线的斜率等于_的数值, 才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解析】为使实验原理更简单,需让振针打第一个记数点的初速为零,由自由落体位移公式可得: ,则须挑选第一、二两点间的距离接近 2纸带; 由待验证的结论 可知: ,即 与 成正比,121g【答案】2原点的倾斜直线;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 50 g=用的重物的质量为(实验中得到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如图 6示把 3、第一个点记作 O,另外连续的4 个点 A、B、C、D 作为测量的点,经测量知道A、B、C、D 各点到 O 点的距离分别为 据以上数据,可知重物由打 点,重力势能减少量等于_,动能的增加量等于_.(取 3位有效数字)【解析】 = ;,2 图 6 第 2 页 【答案】图 6示装置可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摆锤 A 拴在长 L 的轻绳一端,另一端固定在 O 点,在 A 上放一个小铁片,现将摆锤拉起,使绳偏离竖直方向 角,由静止开始释放摆锤,当其到达最低位置时,受到竖直挡板 P 阻挡而停止运动,这时铁片将作平抛运动而飞离摆锤,用刻度尺量出铁片的水平位移为 s,下落高度为 H.(1)要验证摆锤在运动中机械能守恒,必须求出摆锤初始位置离最低点的高度,其高度应为,同时还应求出摆锤在最低点时的速度,其速度应为.(2)用实验中测量的物理量写出证明摆锤在运动中机械能守恒的关系式为.【解析】 (1)下落的高度 ;因摆锤与铁片一起运动到最低点,所以摆锤在由 , 得: 2) 设摆锤质量为 m,由 得: 整理得:1 案】 6。高考物理典型例题剖析教案汇总 实验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相关推荐
1、第 - 1 - 页 共 14 页难点之三: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一、难点形成的原因1、对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定义把握不牢固,解题时不能灵活的应用。 2、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及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的综合知识应用不熟练,只是了解大概,在解题过程中不能灵活应用;3、圆周运动有一些要求思维长度较长的题目,受力分析不按照一定的步骤,漏掉重力或其它力,因为一点小失误,导致全盘皆错。 4
面的垂直距离为 8 m,所以由勾股定理可知,滑动前梯子底端距墙有 6 m. [生乙 ]设梯子底端滑动 xm,那么滑动后梯子底端距墙 (6+x)m,根据题意,利用勾股定理,可得方程. (x+6)2+(81)2= 102, 即 (x+6)2+72= 102. [师 ]同学们讨论得很完整,接下来想一想,议一议 (出示投影片167。 2. 1. 1 D): 由上面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三个方程:
1、1第一讲 平衡问题一、特别提示解平衡问题几种常见方法1、力的合成、分解法:对于三力平衡,一般根据“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力等大反向”的关系,借助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手段求解;或将某一个力分解到另外两个力的反方向上,得到这两个分力必与另外两个力等大、反向;对于多个力的平衡,利用先分解再合成的正交分解法。 2、力汇交原理:如果一个物体受三个不平行外力的作用而平衡,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在同一平面上
原因是次氯酸分解为氧气和盐酸 ,滴加紫色石蕊观察到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变红是因为溶液中有盐酸而褪色是因为次氯酸的强氧化性造成的 . 幻灯片 8 〖话术 4〗 当时的科学家力图把次氯酸应用于漂白工业,但是次氯酸不稳定,易分解。 怎么办呢 ?英国化学家台耐特将这种气体溶于石灰乳 (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 )中,发现形成了一种漂白 作用更强,更稳定的物质 — 漂白粉。 根据漂白粉说明书上的成分,我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