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说明文的答题技巧内容摘要:
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 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 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 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 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段落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向沙漠进军》 6 段照应上文游击战、阵地战顺序。 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 《看云识天气》 语言准确性:类型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 /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事 理。 类型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 1)不可以。 (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初中语文说明文的答题技巧
相关推荐
1、第 1 页 共 14 页高三复习难点精讲:热学目的要求:梳理、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 延伸和拓展热力学第一定律、能源的利用等问题。 会用热学规律解释一些实际现象。 第 1 课时:分子动理论知识简析一、分子动理论1分子动理论基本内容: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2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这里的分子是指构成物质的单元,即具有各种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1、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课下限时集训(时间:40 分钟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1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66 分)1.(2012海南高考)图 1 中装置可演示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电磁铁上下两磁极之间某一水平面内固定两条平行金属导轨,L 是置于导轨上并与导轨垂直的金属杆。 当电磁铁线圈两端 a、b,导轨两端 e、f ,分别接到两个不同的直流电源上时,L
1、 第 1 页 模型组合讲解 行星模型模型概述所谓“行星”模型指卫星绕中心天体,或核外电子绕原子旋转。 它们隶属圆周运动,但涉及到力、电、能知识,属于每年高考必考内容。 模型讲解例 1. 已知氢原子处于基态时,核外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半径 ,则氢原子处于量子数 1、2、3,核外电子绕核运动的速度之比和周期之比为:( );:213321321 :;:C. 3321321 1:;:6:
分析综合,顺藤摘瓜。 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引用原文。 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 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 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 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1、 第 1 页 模型组合讲解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模型模型概述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也是每年高考中的热点问题,具体来讲有电场对带电粒子的加速(减速) ,涉及内容有力、能、电、图象等各部分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模型讲解例. 在与 x 轴平行的匀强电场中,一带电量为 、质量为 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沿着 x 轴做直线运动,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是 ,式中 米为单位,t 的单位为秒。
1、 第 1 页 难 点 突 破 摩 擦 力 专 题一 、 明 确 摩 擦 力 产 生 的 条 件( 1) 物 体 间 直 接 接 触 ( 2) 接 触 面 粗 糙( 3) 接 触 面 间 有 弹 力 存 在( 4) 物 体 间 有 相 对 运 动 或 相 对 运 动 趋 势这 四 个 条 件 紧 密 相 连 , 缺 一 不 可 显 然 , 两 物 体 不 接 触 , 或 虽 接 触 但 接 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