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3单元 课下综合提升内容摘要:
1、,把原来不带电的金属球壳 B 接地,将一带正电的小球 A 从小孔中放入球壳内,但不与 B 发生接触,达到静电平衡后,则 ()AB 的空腔内电场强度为零BB 不带电CB 的外表面带正电 图 1DB 的内表面带负电解析:因为金属球壳接地,所以外表面没有感应电荷,C 错;只有内表面有感应负电荷分布,所以 B 错,D 正确;B 的空腔内有正电荷和内壁的感应负电荷共同激发的电场,所以空腔内的电场强度不为零,A 错。 答案:感器是一种采集信息的重要器件,如图 2 所示为测定压力的电容式传感器,将电容器、零刻度在中间的灵敏电流计和电源串联成闭合回路。 当压力 F 作用于可动膜片电极上时,膜片产生形变,引起电容的 2、变化,导致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从对膜片施加恒定的压力开始到膜片稳定之后,灵敏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为( 已知电流从电流计正接线柱流入时指针向右偏)( )图 2A向左偏到某一刻度后回到零刻度B向右偏到某一刻度后回到零刻度C向右偏到某一刻度后不动D向左偏到某一刻度后不动解析:由于电容器始终与电源相连,所以两极板间的电压 压力 极板间距离 容 C 可知 容器两极对电容器有一短暂的充电过程,又因为上极板带正电,所以灵敏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当压力使膜片稳定后,电容不变,两极板带电荷量不变,电流计指针重新回到零刻度处,故只有 B 对。 答案:2011安徽高考)图 3 为示波管的原理图。 如果在电极 间所加的电压 3、按图 4,在电极 间所加的电压按图 4 乙所示的规律变化,则在荧光屏上会看到的图形是图 5 中的()解析:电子在 沿电场方向均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位移公式 s 水平位移和竖直位移均与电压成正比。 在 t0 时刻,U Y0 知竖12 12,故 A、C 错误。 在 t 时刻,U B 正确,D 错误。 所示,一价氢离子( H)和二价氦离子( 混合体,经同一加速电场加速后,124垂直射入同一偏转电场中,偏转后,打在同一荧光屏上,则它们()图 6A同时到达屏上同一点B先后到达屏上同一点C同时到达屏上不同点D先后到达屏上不同点解析:一价氢离子( H)和二价氦离子( 比荷不同,经过加速电场的末速度不 4、同,124因此在加速电场及偏转电场的时间均不同,但在偏转电场中偏转距离相同,所以会打在同。 选 B。 答案: 所示,地面上某区域存在着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一个质量为 m 的带负电的小球以水平方向的初速度 O 点射入该区域,刚好通过竖直平面中的 P 点,已知连线初速度方向的夹角为 45,则此带电小球通过 P 点时的动能为()图 7A2B. 2 D. 题意可知小球到 选 D。 12 52答案: 所示,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与一直流电源相连,在两板中央有一带电液滴处于静止状态。 现通过瞬间平移和缓慢平移两种方法将 A 板移到图中虚线位置。 下列关于带电液滴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图 8A上述两种方法中,液滴都 5、向 B 板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采用瞬间平移的方法,液滴运动到 B 板经历的时间短C采用缓慢平移的方法,液滴运动到 B 板时速度大D采用缓慢平移的方法,液滴运动到 B 板过程中电场力做功多解析:瞬间平移使带电液滴加速度突然增大立即做匀加速运动,而缓慢平移至虚线位置这一阶段,带电液滴电场力缓慢增大,加速度也缓慢增大,到达虚线位置以后才开始做匀加速运动,所以瞬间平移使带电液滴到达 功多,速度大,故答案为。 答案: 所示是一只利用电容器电容(C)测量角度( )的电容式传感器的示意图。 当动片和定片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时,电容(C)便发生变化,于是通过知道电容 (C)的变化情况就可以知道角度( )的变化情况 6、。 如图 10 的四个图像中,最能正确反映角度( )与电容(C)之间关系的是()图 9图 10解析:两极板正对面积 S ()R 2,则 S( )12又因为 CS,所以 C(),令 Ck() (所以 B 正确。 8一平行板电容器的两个极板水平放置,两极板间有一带电荷量不变的小油滴,油滴在极板间运动时所受空气阻力的大小与其速率成正比。 若两极板间电压为零,经一段时间后,油滴以速率 v 匀速下降;若两极板间的电压为 U,经一段时间后,油滴以速率 v 匀速上升。 若两极板间电压为U ,油滴做匀速运动时速度的大小、方向将是( )A2v,向下 B2v,向上C3v,向下 D3v ,向上解析:设电容器两板间距离为 d 7、,小油滴质量为 m、带电荷量为 q,速度为 f当两板间电压为零时,液滴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速度为 两板间电压为 滴以 明所受电场力向上。 有mgkvq ;当两板间电压为U 时,即电容器上电压大小不变而反向,液滴受电场力向,液滴匀速向下运动的速度为 v时,有 mgq 综上解得 v3v。 速度方向以答案为 C。 答案:双选) 如图 11 所示,C 为中间插有电介质的电容器,a 和 b 为其两极板,a 板接地;P 和 Q 为两竖直放置的平行金属板,在两板间用绝缘线悬挂一带电小球;P 板与 b 板用导线相连,Q 板接地。 开始时悬线静止在竖直方向,在 b 板带电后,悬线偏转了角度。 在以下方法中,能使悬线的 8、偏角 变大的是()图 11A缩小 a、b 间的距离B加大 a、b 间的距离C取出 a、b 两极板间的电介质D换一块形状大小相同、介电常数更大的电介质解析:由题意可得 角增大可知 U Q P、Q 板电荷增多,由题意知 板电荷量之和恒定,知 a、b 板电荷一定减少;由 Q电容器 C ,知 A 错,B 对,C 对,案:2 所示,一种 射线管由平行金属板 A、B 和平行于金属板的细管 C 组成。 放射源 O 在 A 极板左端,可以向各个方向发射不同速度、质量为 m 的 粒子。 若极板长为 L,间距为 d。 当 A、B 板加上电压 U 时,只有某一速度的 粒子能从细管 C 水平射出,细管 C 离两板等距。 已知 9、元电荷为 e,则从放射源 O 发射出的 粒子的这一速度为( )图 12A. B. 2d L2m Ld 所求的速度为 上板 角。 在垂直于极板的方向上, 粒子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当竖直分速度恰好减为零时,有 d,水平位移 Lv 式2相除得 ,又 vy ,所以。 所以 dL d Ld d。 选项 C 正确。 eUL23 所示,两块平行金属板竖直放置,两板间的电势差 U0 3 V(仅在两板间有电场),现将一质量 m110 2 荷量 q410 5 C 的带电小球从两板的左上方距两板上端的高度 h20 地方以初速度 m/s 水平抛出,小球恰好从左板的上边缘进入电场,在两板间沿直线运动,从右板的下边缘飞出电场,求 10、:图 13(1)金属板的长度 L。 (2)小球飞出电场时的动能 析:(1)小球到达左板上边缘时的竖直分速度:2 m/,则:2受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设板间距为 d,则:, 解得 L )进入电场前 2电场中运动过程qU k k1)m(2)4 所示,长 L1.2 m、质量 M3 木板静止放在倾角为 37的光滑斜面上,质量 m1 电荷量 q0 4 C 的物块放在木板的上端,木板和物块间的动摩擦因数 在空间加有一个方向垂直斜面向下、场强 E0 4 N/C 的匀强电场。 现对木板施加一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拉力 F。 取 g10 m/面足够长。 求:图 14(1)物块经多长时间离开木板。 (2)物块离开木板时木板获得的动能。 (3)物块在木板上运动的过程中,由于摩擦而产生的内能。 解析:(1)物块向下做加速运动,设其加速度为 板的加速度为 由牛顿第二定律对物块: (对木板:( F 又 12 12得物块滑过木板所用时间 t s。 2(2)物块离开木板时木板的速度 v2a 2t3 m/s。 2其动能为 7 )由于摩擦而产生的内能为F 摩 x 相 (L。 答案:(1) s(2)27 J(3)2。第七章 第3单元 课下综合提升
相关推荐
验证你们的猜想呢。 (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评价,学生评价。 ) 教师总结:你的方法很好,我们可以先选用边长 1厘米的正方形来摆摆看,有没有剩余。 请看屏幕。 (课件演示过程) 教师引导:长方形的长有没有剩余。 长方形的宽有没有剩余。 教师质疑提出新学习目标:用其他的正方形来摆有没有剩余呢。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或用水彩笔在长方形纸上画一画,把出现的几种的情况记录下来
1、第 8 讲运动学的基本概念)一定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m,用时 3 s;再向南走 2 m,用时 3 s 0 m,用时 3 s;接着继续向东走 20 m,用时 6 s 0 m,用时 6 s;再转身向西走 20 m,用时 6 s 任意 1 s 内的运动轨迹长度都是 3 项 A、B、C 都是错误的,因为在选项 A 中,整个过程中人不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在选项 B 中
1、第 3 单元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一、以可以认为只有电场力做功。 由动能定理 W= 式与电场是否匀强无关,与带电粒子的运动性质、轨迹形状也无关。 【例 1】 如 图 所 示 , 两 平 行 金 属 板 竖 直 放 置 , 左极 板 接 地 , 中 间 有 小 孔。 右 极 板 电 势 随 时 间 变 化 的 规 律如 图 所 示。 电 子 原 来 静 止 在 左 极 板 小 孔 处。 (
1、第 2 单元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一、牛顿运动定律在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1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动力学问题常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已知受力情况,要求物体的运动情况如物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及时间等(2)已知运动情况,要求物体的受力情况(求力的大小和方向) 但不管哪种类型,一般总是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然后再由此得出问题的答案常用的运动学公式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2,21, 00200
1、高中物理资源下载平台世昌的博客 物理学中引入了“质点” 、 “点电荷”的概念,从科学方法上来说属于()A控制变量法 B类比C理想化模型 D等效替代解析:选 C若物体形状、体积或大小对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影响或影响可忽略不计,可将物体视为质点,而“点电荷”是指可视为质点的带电体,两者在实际中均不存在,故两者均为理想化模型,选项 C 正确。 2(2012山东高考)以下叙述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