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第2单元 课下综合提升内容摘要:
1、将输入电压为 220 V,输出电压为 6 V,副线圈有 30 匝的理想变压器改绕成输出电压为 30 V 的变压器,原线圈匝数不变,则副线圈新增绕的匝数为( )A120 匝 B150 匝C180 匝 D220 匝解析:由 得 匝1 100 匝;改变匝数后,02206 匝 150 匝,新增匝数 nn 2n 2120 匝,A 正确。 1 110030220答案:(双选)(2011山东高考)为保证用户电压稳定在 220 V,变电所需适时进行调压,图 1 甲为调压变压器示意图。 保持输入电压 变,当滑动接头 P 上下移动时可改变输出电压。 某次检测得到用户电压 时间 t 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 以下正确的是 ( 2、)图 1Au 2190 50t) u 2 190 00t) 使用户电压稳定在 220 V,应将 P 适当下移D为使用户电压稳定在 220 V,应将 P 适当上移解析:根据图乙可知交流电的最大值 90 V 和周期 Ts( 100 ),22uU m 知 B 正确,A 错。 根据变压器的变压比 ,U 1、 高 以 D 正确,C 错。 形电流表的外形和结构如图 2 所示。 图甲中电流表的读数为。 图乙中用同一电缆线绕了 3 匝,则( )这种电流表能测直流电流,图乙的读数为 B这种电流表能测交流电流,图乙的读数为 C这种电流表能测交流电流,图乙的读数为 D这种电流表既能测直流电流,又能测交流电流,图乙的读数为 3、 解析:钳形表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故只能用来测量交流电流;对钳形表的初、次级满足 ,I 2 形表在使用时,初级是串联在被测电路中的,故同一电缆线2I1 电缆线中的电流 1不变,故当 倍时 ,案: 所示,一理想自耦变压器的原线圈接有正弦交变电压,其最大值保持不变,副线圈接有可调电阻 R,触头 P 与线圈始终接触良好,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若通过电路中 A、C 两处的电流分别为 C,则 仅将触头 P 向 A 端滑动,则电阻 R 消耗的电功率增大C若仅使电阻 R 增大,则原线圈的输入电功率增大 图 3D若在使电阻 R 增大的同时,将触头 P 向 A 端滑动,则通过 A 处的电流增大解析:自耦变 4、压器是指它的绕组是初级和次级在同一绕组上的变压器。 通过改变初、次级的线圈匝数比的关系来改变初、次级线圈两端电压,实现电压的变换。 原、副线圈两端电压与其匝数成正比。 理想自耦变压器的原线圈接有正弦交变电压,若仅将触头 端滑动,电阻 电阻 项 B 正确。 答案:(双选)正弦式电流经过匝数比为 的变压器与电阻 R、交流电压表 V、交流01电流表 A 按如图 4 甲所示方式连接, R10。 图乙所示是 R 两端电压 u 随时间变化的图像,U m10 V,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2图 4通过 R 的电流 t 变化的规律是00t(A)2B电流表 A 的读数为 C电流表 A 的读数为 压表的读数为 0 题图乙所 5、示图像知 T210 2 s,f50 2 f100 s, A,故 ),A 正确。 再根据 ,I 2 1 A 知, 2 ,B 正确,C 错误。 电压表读数应为电压的有效值,U 10 D 错误。 答案:(双选)照明供电线路的路端电压基本上是保持不变的。 可是我们在晚上七、八点钟用电高峰时开灯,电灯比深夜时要显得暗些。 这是因为用电高峰时()A总电阻比深夜时大,供电线路上的电流小,每盏灯两端的电压较低B总电阻比深夜时大,供电线路上的电流小,通过每盏灯的电流较小C总电阻比深夜时小,供电线路上的电流大,输电线上损失的电压较大D总电阻比深夜时小,供电线路上的电流大,每盏灯两端的电压较低解析:在晚上七、八点钟时,电路上 6、并联的灯较多,则根据并联电路特点可知,此时总电阻比深夜时小,再由欧姆定律可知,供电线路上的电流大,输电线上损失的电压 U 损大,每盏灯两端的电压也就较低。 答案:交变电流电路中,有一个正在工作的理想变压器,如图 5 所示。 它的原线圈匝数00 匝,交流电源的电动势 e31100t)V(不考虑其内阻 ),电压表和电流表对电路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原线圈串联一个额定电流为 的保险丝,副线圈匝数 20 匝,为保证保险丝不被烧断,则( )图 5A负载功率不能超过 62 副线圈电流最大值不能超过 1 线圈电路中的电阻 R 不能小于 44 D副线圈电路中电压表的读数为 62 得 V44 V,D 错;由 1U 12 7、2201U2 20220600W44 W,A 错;副线圈电流的有效值 1 A,故最大值为 A,B 错误;由 R 得 4 ,C 正确。 答案:(双选)如图 6 所示,在闭合铁芯上绕着两个线圈 M 和P,线圈 P 与电流表构成闭合回路。 若在 段时间内,观察到通过电流表的电流方向自上向下(即为由 c 经电流表至 d),则可以判断出线圈 M 两端的电势差 t 的变化情况可能是图 7 中的( )图 6图 7解析:根据楞次定律可知副线圈中的电流方向,可知穿过副线圈的磁场应是向上增加,或向下减少的,可以判断原线圈中的磁场方向应是向下增加,或向上减少的,综合四个选项可知在 、D。 答案:(双选)某小型水电站的电能 8、输送示意图如图 8 所示。 发电机的输出电压为 200 V,输电线总电阻为 r,升压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分别为 n1、n 2。 降压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分别为 n3、n 4(变压器均为理想变压器)。 要使额定电压为 220 V 的用电器正常工作,则()以 ,A 正确, 不正确。 升压变压器的输出功率等于降压变压器的输入功率加上输电线损失功率,D 正确。 答案:图 9 所示,两种情况下灯泡 3 的功率均为 P,且 2、L 3 为相同的灯泡,匝数比为 n1n 231,则图甲中 功率和图乙中 功率分别为()图 9AP、P B9P、 P、9P D. P、94解析:图甲中 ,则 2 ,原线圈中电压 U 23 1两 9、端电压与 9P。 图乙中 3功率压器的输出功率为 2P,原线圈电压 3U 2 3 ,原线圈中电流 I 1 2R R P,故 B 正确。 249答案:某小型实验水电站输出功率是 20 电线总电阻为 6 (1)若采用 380 V 输电,求输电线路损耗的功率。 (2)若改用 5 000 V 高压输电,用户端利用 n1n 2221 的变压器降压,求用户得到的电压。 解析:(1)输电线上的电流为I A0103380输电线路损耗的功率为P 损 I 2R6 W16620 W2)改用高压输电后,输电线上的电流为I A4 201035 000用户端在变压器降压前获得的电压IR(5 00046)V4 976 ,用户得到的 10、电压为4976 VV。 22答案:(1)(2)12某小型发电站的发电机输出交流电压为 500 V,输出电功率为 50 果用电阻为 3 的输电线向远处用户送电,这时用户获得的电压和电功率是多少。 假如,要求输电线上损失的电功率是输送功率的 则发电站要安装一个升压变压器,到达用户前再用降压变压器变为 220 V 供用户使用,不考虑变压器的能量损失,这两个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各是多少。 解析:用 500 V 电压送电时示意图如图所示, 50 电功率在输电线上的电流 A100 A。 0103500用户获得电压 0I 0R (5001003) V200 V ,用户获得的功率 0 104 W。 ,示意图如图所示,要求 P 损 P,即 P 损 5010 3 W300 W。 输电电流 I A10 A。 R 300/3发电站升压后输电电压U V5 000 V,010310升压变压器匝数比 ,0U 5005 000 110输电线上损失的电压UI R10 3 V30 V。 到达用户输入变压器电压U(5 00030) V4 970 V,降压变压器的匝数比。 2 970220 49722答案:220 V210 4 W1 1049722。第十一章 第2单元 课下综合提升
相关推荐
答,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状态又不觉得困难。 而后两个运算后要约分,学生极有可能报出没有约分的答案。 因此,类比时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猜想,约分是分数的必要步骤哦,使法则的提出顺理成章,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运算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用式子表示为: a cbacab 第二环节 同分母加减 活动内容 学习了同分母分式加减法的法则,是否会用还得先讲再练: 例 1(
1、第二单元 光的本性 物理光学知识网络:一、粒子说和波动说1、 微粒说(牛顿)认为个光是粒子流,从光源出发,在均匀介质中遵循力学规律做匀速直线运动。 成功直线传播(匀速直线运动) 、反射(经典粒子打在界面上)困难干涉,衍射(波的特性) ,折射(粒子受到界面的吸引和排斥:折射角、不能一视同仁) ,光线交叉2、波动说(荷兰)惠更斯、 (法)菲涅尔,光在“以太”中以某种振动向外传播成功反射、折射、
1、126 所示,R 1、 定值电阻,L 为小灯泡,R 3 为光敏电阻,当照射光强度增大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压表的示数增大BR 2 中电流减小C小灯泡的功率增大 图实126D电路的路端电压增大解析:当照射光强度增大时, 电路电阻随 1两端电压因干路电流增大而增大,同时内电压增大,故电路路端电压减小,电压表的示数增大,A 项正确,D 项错误;由路端电压减小,R 1两端电压增大知,R
1、第 2 单元 变压器 电能的输送一、理想变压器1、构造:两组线圈(原、副线圈)绕在同一个闭合铁芯上构成变压器2、作用:在输送电能的过程中改变电压3、原理:其工作原理是利用了电磁感应现象 (互感) 4、理想变压器的理想化条件及其规律在理想变压器的原线圈两端加交变电压 于电磁感应的原因,原、副线圈中都将产生感应电动势,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有: ,11,忽略原、副线圈内阻,有 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