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实验五 课下知能提升内容摘要:
1、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中,每次选取纸带后,我们应选取纸带上的哪些点来求小车的速度( )A间距均匀的B间距不均匀的C间距均匀的与不均匀的都可D最好是间距均匀的,若纸带上没有间距均匀的,也可用间距不均匀的解析:橡皮筋完全恢复后不再有力对小车做功,小车做匀速运动,纸带上的点间距是均匀的,故 A 对,B、C 错;若纸带上没有间距均匀的点,说明纸带太短,橡皮筋还没完全恢复原状纸带已完全通过打点计时器,在这种情况下应选用更长的纸带,或者是因为摩擦力没被完全平衡,需重新平衡摩擦力,故 D 错。 答案:图实57 所示,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关于橡皮筋做的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2、 )图实57A橡皮筋做的功可以直接测量B通过增加橡皮筋的条数可以使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成整数倍增加C橡皮筋在小车运动的全程中始终做功D把橡皮筋拉伸为原来的两倍,橡皮筋做功也增加为原来的两倍解析:橡皮筋做的功等于橡皮筋所释放的弹性势能,但无法直接测量,橡皮筋的条数成倍增加,弹性势能也会成倍增加,即做功成倍增加,但橡皮筋只是在释放弹性势能的一段时间内才做功,故 A、C 错,B 对。 橡皮筋的弹性势能与形变量的平方成正比,当拉伸为原来的两倍时,功变为原来的 4 倍,故 D 错。 答案:学规律的发现离不开科学探究,而科学探究可以分为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 下面我们追寻科学家的研究足迹用实验探究恒力做功和物体动能 3、变化之间的关系。 (1)某同学的实验设计方案如图实58 所示,该实验用钩码的重力表示小车受到的合,为此,实验时在安装正确、操作规范的前提下(已平衡摩擦力) 还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 图实58(2)如图实59 所示是某次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其中 A、B、C 、D 、E 、F 是该同学确定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T,距离如图 8 所示,则打 C 点时小车的速度为_;要验证合外力的功与动能变化间的关系,除位移、速度外,还要测出的物理量有_。 图实59解析:(1)只有钩码的重力远小于小车的总重力时,才能近似认为小车受到的拉力等于钩码的重力;(2) ;要测出小车受到的拉力大小(钩码的重力) 和小 4、车位移( W,以及小车的质量和速度( 所以还需要测出钩码的重力和小车12的总质量。 答案:(1)钩码的重力远小于小车的总重力(2) 钩码的重力和小车的总质量同学为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改变的关系” ,设计了如下实验,他的操作步骤是:连接好实验装置如图实510 所示。 图实510将质量为 200 g 的小车拉到打点计时器附近,并按住小车。 在质量为 10 g、30 g、50 g 的三种钩码中,他挑选了一个质量为 50 g 的钩码挂在拉线的挂钩 P 上。 释放小车,打开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打出一条纸带。 (1)在多次重复实验得到的纸带中取出自认为满意的一条。 经测量、计算,得到如下数据:第一个点到第 N 个点 5、的距离为 40.0 打下第 N 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为 m/s。 该同学将钩码的重力当作小车所受的拉力,拉力对小车做的功为_J,小车动能的增量为_J。 (2)此次实验探究结果,他没能得到“恒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 ”,且误差很大,显然,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忽视了各种产生误差的因素。 请你根据该同学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过程帮助分析一下,造成较大误差的主要原因有:_。 (至少写出两条原因)解析:(1)拉力 F ,拉力对小车做的功 WFl小车动能的增量12 12(2)误差很大的可能原因:小车质量不满足远大于钩码质量; 没有平衡摩擦力;先放小车后开电源,使打第一个点时,小车已有了一定的初速度。 答案:(1)小车 6、质量没有远大于钩码质量;没有平衡摩擦力;操作错误:先放小车后开电源(任选其二)5某兴趣小组在做“探究做功和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前,提出以下几种猜想:Wv ,Wv 2,W ,。 他们的实验装置如图实511 甲所示,一块倾 Q 处固定一个速度传感器 (用来测量物体每次通过 Q 点的速度)。 在刚开始实验时,有位同学提出,不需要测出物体质量,只要测出物体从初始位置到速度传感器的距离和读出速度传感器的示数就行了,大家经过讨论采纳了该同学的建议。 511(1)本实验中不需要测量物体质量的理由是什么。 (2)让物体分别从不同高度无初速释放,测出物体从初始位置到速度传感器的距离 2、L 3、L 4,读出物体每次 7、通过速度传感器 Q 的速度 v1、v 2、v 3、v 4、,并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 Lv 图像。 根据绘制出的 Lv 图像,若为了更直观地看出 L 和 v 的变化关系,他们下一步应该作出( )ALv 2 图像 BL 图像 图像 DL 图像1v 1v(3)本实验中,木板与物体间摩擦力的大小会不会影响探究出的结果。 解析:(1)因为 WE k,而 Wmg()L, 式两边都有 m,12所以探究 W与 m。 (2)由于题图乙是关于“Lv”的图像,该图像为曲线,不便于直观地看出 L和 以,下一步应作出“Lv 2”的图像,应选 A。 (3)在实验中,由于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所受的合力是确定的,即 F 合mg(,所以 8、摩擦力的大小不会影响 L和 案:(1)见解析(2)A(3)不会6利用图实512 甲所示实验装置可粗略测量人吹气产生的压强。 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水平放置,管内塞一潮湿小棉球,实验者从玻璃管的一端 A 吹气,棉球从另一端 B 飞出,测得玻璃管内部截面积 S,距地面高度 h,棉球质量 m,开始时棉球的静止位置与管口 B 的距离为 x,落地点 C 与管口 B 的水平距离为 l,然后多次改变 x,测出对应的 l,画出 l2x 关系图线如图乙所示,并由此得出相应的斜率 k。 图实512(1)若不计棉球在空中运动时的空气阻力,根据以上测得的物理量可得,棉球从 B 端飞_。 (2)假设实验者吹气能保持玻璃管内气体压强始终为恒定值,不计棉球与管壁的摩擦,重力加速度 g、大气压强 为已知,利用图乙中拟合直线的斜率 k 可得,管内气体压强p_。 (3)考虑到实验时棉球与管壁间有摩擦力,则(2)中得到的 p 与实际压强相比_(填:偏大、偏小)。 解析:(1)lv 0t,h v0l。 12 )(pp 0)xp pp 0。 )因没有考虑摩擦阻力的作用,求出的压强偏小。 答案:(1)l (2)p 0 (3)偏小h。第五章 实验五 课下知能提升
相关推荐
动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看见,说明什么(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很小)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能够想象到分子的运动性质,视频放浓氨水使酚酞变红 的微观过程,品红溶液的溶解过程,直观形象。 这是传统手段难于解决的问题) 师生分析现象 2: 1:一碗黄豆和一碗小米混合在一起后体积是二者之和吗 左手代表五个水分子,右手代表五个酒精分子,相溶的过程是重叠关系还是 2 交叉关系。 (结论 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1、( 铅球视为质点 ),A 、B 、C 为曲线上的三点,关于铅球在 B 点的速度方向,说法正确的是() 图 1A为 方向B为 方向C为 方向D为 方向解析:由于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该点的切线方向,因此,铅球在 C 正确。 答案:列关于运动和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加速度方向一定是变化的B物体做圆周运动
1、一根长为 L、质量为 m 的均匀链条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其长度的一半悬于桌边,若要将悬着的部分拉回桌面,至少做功()A. B. 4CD. 于桌边的链条质量为。 将其拉上桌面,重心升高 ,故至少做功为 4 18选项 A 正确。 答案: 所示,足够长的传送带以恒定速率顺时针运行,将一个物体轻轻放在传送带底端,第一阶段物体被加速到与传送带具有相同的速度,第二阶段与传送带相对静止
1、第五章 曲线运动第 1 单元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平抛物体的运动一、曲线运动1曲线运动的条件:质点所受合外力的方向(或加速度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物体能否做曲线运动要看力的方向,不是看力的大小。 2曲线运动的特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一定改变,所以是变速运动。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猴爬杆)1从已知的分运动来求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合成,由于它们都是矢量
1、高中物理资源下载平台世昌的博客 (十九) 功能关系能量守恒定律对点训练:功能关系的理解和应用1.(2015安庆模拟)2013 年 2 月 15 日中午 12 时 30 分左右,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发生天体坠落事件。 根据俄紧急情况部的说法,坠落的是一颗陨石。 这颗陨石重量接近 1 万吨,进入地球大气层的速度约为 4 万英里每小时,随后与空气摩擦而发生剧烈燃烧,并在距离地面上空 12 至 15
1、第 2 单元 圆周运动一、描述述圆周运动物理量:1、线速度 矢量方向切向时 间弧 长 解: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弧长匀速圆周运动不匀速,是角速度不变的运动可理解为前面学过的即时速度2、角速度 矢量方向不要求 单位: s 弧度/ 秒时 间角 度 t理解: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3 线速度和角速度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描速同一个运动的快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