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传统--儿童水墨花鸟画教学探索吴林内容摘要:

技法,孩子就容易跟着模仿几笔概念的东西,几节课之后,兴趣也会随着反复貌似 刻苦的训练而丧失殆尽,因为我们面对的毕竟是孩子。 因此,技法不是重点,感受笔墨,表达趣味,只是儿童学习水墨画的起步,关键是随着课程递进的深入和课程内容的丰富,这种趣味能不能始终保持。 这种感受能不能深入到内心并养成自觉。 就让我们一步步探索吧,先解决感受的问题,再研究创作的方法。 1. 感受笔墨: 感受笔墨,我们先从线条开始,方法要简单。 书法用笔是传统中国画教学非常看重的,甚至提升到很高的地位,而我在这里强调的书法用笔,是提取笔意,感受节奏,而非训练力透纸背的功力。 书法用笔提倡起承转合,强调起笔行笔收笔的书写过程,这 也充分展现出了毛笔的独特魅力,运用书法用笔的要求来表现线条,确实能感受到笔锋的变化,而感知到变化才能找到感觉,一切感觉的形成需要一种有效的体验才能达成。 比如:我们要求起笔画线的时候要停顿一下,这个停顿,就是一种心理暗示和状态调整,稳稳的拿住毛笔,稳稳的走线,慢慢的体验,提、按、顿、走、回,这样的节奏感有了,线条的质感就有了,这就是笔法的变化。 不同的线的特色,创作出不同的风格。 每一种风格的线条,都体现出不同的气质,中国画是线条的艺术。 在充分体验到千变万化不同气质的线条美的同时,更深入的是感受到生活气息和自然 之势,让笔情墨趣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 笔法结合了墨法,才有了笔墨。 水与墨的调和会产生枯、湿、浓、淡,笔法的线条融入墨法才更有韵味,简单的方法就是:蘸水调淡墨,笔尖蘸浓墨,由湿画到干,由浓画到淡。 这样一个简单的要求却能体会出很丰富的审美感受,只是我们的侧重点是在感受上,而非技法上,其实感受获得了,技法也就能达到最好的表现力,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之前我们往往很容易偏差到为技法而技法的漩涡里,重视技法的成熟而忽略艺术感受,这也是个一直有争议的话题,吴冠中先生说的 “ 笔墨等于零 ” 就是在这样的现象中产生的观点。 儿童时期的笔墨技法训练更要服从于艺术感觉与表现力的培养。 所以说,不要技法不能更好的艺术表现,只要技法就会概念,只有技术的躯壳而缺失灵魂。 传统中国画把黑白奉为极致,研究出墨分五彩的精妙,这确实是非常值得继承的传统经典,那么,墨法还有多种可能,并且没有固定的方式,也就是说,想怎样就可以怎样,并且含有未知的偶然性,这恰恰让孩子们觉得好玩,他们充满好奇的观察墨彩干湿的神奇变幻:浓破淡,淡破浓,湿破干,干破湿,层层叠加的边痕水渍,呈现出流动的虚幻之美。 笔墨之趣,重在表达感受,是学习水墨画的起步,起步阶段重视感觉, 体验笔性和墨性是对的,但只凭感觉是完成不了绘画创作的,形成创作还要注入理性的审美规律的运用。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孩子的笔墨感觉都有了,千变万化的线条和墨色,也是玩的不亦乐乎,可是很容易控制不住,最终玩的一塌糊涂,针对 7 至 11 岁的儿童,水墨画不是涂鸦,不能只停留在毫无章法的性情的挥洒上,还要有理性的分析和方法,这个理性就少不了经验,这个经验不是束缚,而是借鉴与引导方法,让学生在审美经验中发挥性情,才是我们要研究的教学方法。 2. 意趣造型: 以形写神,去繁就简,知白守黑,造就了中国画独到的形式美感。 减掉了自然的繁杂,洗练了笔墨的表现,取其自然之精华,借物抒情,体现了传统水墨画的艺术境界。 写意的线条,疏密有致,给孩子留出创造的空间,造型不能要求太准确,笔墨也不需要交代的太清楚,虚一点,留一点,将错就错,找的是感觉,表达的是味道。 线的审美意趣体现在枯湿浓淡的变化上,线造型重点关注形态的自由变化,以线写意,以关系取形,通过疏密线条的组织与留白的空间,尽量以抽象和半抽象的线条去表现,以减胜加。 线的组织关系如缠绕、穿插、疏密,是画面构成的关键,也 是画面气息的表现方式,是教学的重点。 虽然题材不同呈现的线条风格不同,但线条的组织关系确有共性的审美规律,处理好关系是水墨画教学的要点。 解决一个关系点,找到方法和规律,就能举一反三,各种题材都会轻松表达。 找到线的关系的适合题材,明确思路,层层推进,形成体系,教学就会越来越轻松。 传统水墨有很多常见的题材 :比如梅、兰、竹、菊,最常见也是最成熟,难以超越的笔墨,难以改变的模式,习以为常的面貌,最成熟的也最难突破。 当今儿童学画这些传统题材,更难见到独成一貌的作品,下再大的功夫也难达成大师的笔墨境界,不伦不类的居多, 低俗幼稚的居多,三无作品(无笔墨,无感受,无趣味)泛滥。 对于儿童来说,下功夫就能做到吗。 不然,突破不完全是来自功夫,而是灵性与感受,以及自由创作的状态。 首先我们要先继承学习,学什么。 怎样学。 齐白石、潘天寿、陈师曾等大师的作品常见于校内外水墨课堂,作为范画让孩子临摹,学习的重点主要是集中在笔墨和造型的训练上,临摹的引导方式也是比着画,结果是构图相同,千篇一律,因为有了标准,而孩子又达不到这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