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传统--儿童水墨花鸟画教学探索吴林内容摘要:
技法,孩子就容易跟着模仿几笔概念的东西,几节课之后,兴趣也会随着反复貌似 刻苦的训练而丧失殆尽,因为我们面对的毕竟是孩子。 因此,技法不是重点,感受笔墨,表达趣味,只是儿童学习水墨画的起步,关键是随着课程递进的深入和课程内容的丰富,这种趣味能不能始终保持。 这种感受能不能深入到内心并养成自觉。 就让我们一步步探索吧,先解决感受的问题,再研究创作的方法。 1. 感受笔墨: 感受笔墨,我们先从线条开始,方法要简单。 书法用笔是传统中国画教学非常看重的,甚至提升到很高的地位,而我在这里强调的书法用笔,是提取笔意,感受节奏,而非训练力透纸背的功力。 书法用笔提倡起承转合,强调起笔行笔收笔的书写过程,这 也充分展现出了毛笔的独特魅力,运用书法用笔的要求来表现线条,确实能感受到笔锋的变化,而感知到变化才能找到感觉,一切感觉的形成需要一种有效的体验才能达成。 比如:我们要求起笔画线的时候要停顿一下,这个停顿,就是一种心理暗示和状态调整,稳稳的拿住毛笔,稳稳的走线,慢慢的体验,提、按、顿、走、回,这样的节奏感有了,线条的质感就有了,这就是笔法的变化。 不同的线的特色,创作出不同的风格。 每一种风格的线条,都体现出不同的气质,中国画是线条的艺术。 在充分体验到千变万化不同气质的线条美的同时,更深入的是感受到生活气息和自然 之势,让笔情墨趣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 笔法结合了墨法,才有了笔墨。 水与墨的调和会产生枯、湿、浓、淡,笔法的线条融入墨法才更有韵味,简单的方法就是:蘸水调淡墨,笔尖蘸浓墨,由湿画到干,由浓画到淡。 这样一个简单的要求却能体会出很丰富的审美感受,只是我们的侧重点是在感受上,而非技法上,其实感受获得了,技法也就能达到最好的表现力,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之前我们往往很容易偏差到为技法而技法的漩涡里,重视技法的成熟而忽略艺术感受,这也是个一直有争议的话题,吴冠中先生说的 “ 笔墨等于零 ” 就是在这样的现象中产生的观点。 儿童时期的笔墨技法训练更要服从于艺术感觉与表现力的培养。 所以说,不要技法不能更好的艺术表现,只要技法就会概念,只有技术的躯壳而缺失灵魂。 传统中国画把黑白奉为极致,研究出墨分五彩的精妙,这确实是非常值得继承的传统经典,那么,墨法还有多种可能,并且没有固定的方式,也就是说,想怎样就可以怎样,并且含有未知的偶然性,这恰恰让孩子们觉得好玩,他们充满好奇的观察墨彩干湿的神奇变幻:浓破淡,淡破浓,湿破干,干破湿,层层叠加的边痕水渍,呈现出流动的虚幻之美。 笔墨之趣,重在表达感受,是学习水墨画的起步,起步阶段重视感觉, 体验笔性和墨性是对的,但只凭感觉是完成不了绘画创作的,形成创作还要注入理性的审美规律的运用。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孩子的笔墨感觉都有了,千变万化的线条和墨色,也是玩的不亦乐乎,可是很容易控制不住,最终玩的一塌糊涂,针对 7 至 11 岁的儿童,水墨画不是涂鸦,不能只停留在毫无章法的性情的挥洒上,还要有理性的分析和方法,这个理性就少不了经验,这个经验不是束缚,而是借鉴与引导方法,让学生在审美经验中发挥性情,才是我们要研究的教学方法。 2. 意趣造型: 以形写神,去繁就简,知白守黑,造就了中国画独到的形式美感。 减掉了自然的繁杂,洗练了笔墨的表现,取其自然之精华,借物抒情,体现了传统水墨画的艺术境界。 写意的线条,疏密有致,给孩子留出创造的空间,造型不能要求太准确,笔墨也不需要交代的太清楚,虚一点,留一点,将错就错,找的是感觉,表达的是味道。 线的审美意趣体现在枯湿浓淡的变化上,线造型重点关注形态的自由变化,以线写意,以关系取形,通过疏密线条的组织与留白的空间,尽量以抽象和半抽象的线条去表现,以减胜加。 线的组织关系如缠绕、穿插、疏密,是画面构成的关键,也 是画面气息的表现方式,是教学的重点。 虽然题材不同呈现的线条风格不同,但线条的组织关系确有共性的审美规律,处理好关系是水墨画教学的要点。 解决一个关系点,找到方法和规律,就能举一反三,各种题材都会轻松表达。 找到线的关系的适合题材,明确思路,层层推进,形成体系,教学就会越来越轻松。 传统水墨有很多常见的题材 :比如梅、兰、竹、菊,最常见也是最成熟,难以超越的笔墨,难以改变的模式,习以为常的面貌,最成熟的也最难突破。 当今儿童学画这些传统题材,更难见到独成一貌的作品,下再大的功夫也难达成大师的笔墨境界,不伦不类的居多, 低俗幼稚的居多,三无作品(无笔墨,无感受,无趣味)泛滥。 对于儿童来说,下功夫就能做到吗。 不然,突破不完全是来自功夫,而是灵性与感受,以及自由创作的状态。 首先我们要先继承学习,学什么。 怎样学。 齐白石、潘天寿、陈师曾等大师的作品常见于校内外水墨课堂,作为范画让孩子临摹,学习的重点主要是集中在笔墨和造型的训练上,临摹的引导方式也是比着画,结果是构图相同,千篇一律,因为有了标准,而孩子又达不到这样。再传统--儿童水墨花鸟画教学探索吴林
相关推荐
技巧,还要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让自己沉 浸在诗歌描绘的意境中,才能真正体会出诗人的感情,才能做到“因境抒情”。 (4)挑战自我: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朗读诗歌。 ,以赏析诗歌第二节为例,学习诗歌的 5 小节,从以下几方面探究,准备展示。 幻灯: 品读赏析喜欢的词、句,去追寻诗人的感情。 尝试挑战,展开想象和联想,联系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这个环节小组可以尝试挑战也可以不参加)
1、 1 1四、力学计算题集粹(49 个)1在光滑的水平面内,一质量1的质点以速度 10沿轴正方向运动,经过原点后受一沿轴正方向的恒力5作用,直线与轴成 37角,如图 1示,求:图 1(1)如果质点的运动轨迹与直线相交于点,则质点从点到点所经历的时间以及的坐标; (2)质点经过点时的速度2 如图 1所示,质量为 1的物体置于固定斜面上,对物体施以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拉力,1末后将拉力撤去物体运动的
1、2巧用结论解题【典例 14】如图 2示,如图所示,质量为 3m 的木板静止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m 的木块(可视为质点) ,它从木板右端以未知速度 始沿木板向左滑行,簧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为 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大小保持不变,求:(1)木块的未知速度 )以木块与木板为系统,上述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解析:系统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合外力为零,所以系统动量定恒,当弹簧压缩量最大时,系统有相同的速度
难 的 ) thinks Chinese is .(乏味的 )[来源 :Z*xx*] 8. (多少 节课 ) do you have every day ? often (做 户 外活 动 )[来源 :学 .科 .网 ] like history (最喜 欢 的 )(同 义 句) is my subject. ( teach) (teach)us Engish. (对 …友好 )me. you
1、 第 1 页 模型组合讲解 子弹打木块模型模型概述子弹打木块模型:包括一物块在木板上滑动等。 ,Q 为摩擦在系系 统相统中产生的热量;小球在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的竖直平面内弧形光滑轨道上滑动;一静一动的同种电荷追碰运动等。 模型讲解例. 如图 1 所示,一个长为 L、质量为 M 的长方形木块,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个质量为 m 的物块(可视为质点) ,以水平初速度 从木块的左端滑向右端
1、【2012 高考】(2012 重庆) (1)如图所示为光学实验用的长方体玻璃砖,它的_面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在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砖折射率的实验中,两位同学绘出的玻璃砖和三个针孔 a、b、c 的位置相同,且插在 c 位置的针正好挡住插在 a、最后一个针孔的位置不同,分别为 d、e 两点,如图所示,计算折射率时,用_(填“d”或“ e”)得到的值较小,用_(填“d”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