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三年真题高频考点精选 考点20 动能定理和功能关系内容摘要:
1、【考点知识方法解读】1. 动能定理: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2. 重力做正功,物体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做负功(或克服重力做功),物体重力势能增大。 3. 弹力做正功,弹性势能减小;弹力做负功(或克服弹力做功),弹性势能增大。 4. 除重力(或弹力)以外的力对物体做功等于机械能的变化。 滑动摩擦力与相对位移(相对摩擦路程)的乘积等于产生的热量。 【最新三年高考物理精选解析】1 (2012海南物理)下列关于功和机械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有阻力作用的情况下,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不等于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B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改变量C物体的重力势能是物体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其大小与势能 2、零点的选取有关D运动物体动能的减少量一定等于其重力势能的增加量【答案】:解析】:在任何情况下,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都等于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选项 A 错误;根据动能定理,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改变量,选项 B 正确;物体的重力势能是物体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其大小与势能零点的选取有关,选项 C 正确;当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运动物体动能的减少量才等于其重力势能的增加量,选项 D 错误。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动能定理及其相关知识。 2 (2012上海物理)质量相等的均质柔软细绳 A、B 平放于水平地面,绳 别捏住两绳中点缓慢提起,直至全部离开地面,两绳中点被提升的高度分 3、别为 hA、h B,上述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分别为 B。 若 ( )(A)h A=一定有 B (B)h A可能有 一定有 B【答案】:D【解析】:分别捏住两绳中点缓慢提起,直至全部离开地面,由于绳 A 较长,h A 重力势能增加较多,则一定有 B, 选项 D 正确。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3. (2010 山东理综)如图 11 所示,倾角=30的粗糙斜面固定在地面上,长为 l、质量为 m、粗细均匀、质量分布均匀的软绳置于斜面上,其上端与斜面顶端齐平。 用细线将物块与软绳相连,物块由静止释放后向下运动,直到软绳刚好全部离开斜面(此时物块未到达地面)在此过程中A物块的机械能逐 4、渐增加B软绳的重力势能共减少了 C物块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软绳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D软绳的重力势能的减少小于软绳动能的增加与软绳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之和【答案】点评】 本题考查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功能关系等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16 分) (2012重庆理综)题 23 图所示为一种摆式摩擦因数测量仪,可测量轮胎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基主要部件有:底部固定有轮胎橡胶。 摆锤的质量为 m,细杆可绕轴 O 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摆锤重心到 O 点距离为 L。 测量时,测量仪固定于水平地面,将摆锤从与 O 等高的位置处静止释放。 摆锤到最低点附近时,橡胶片紧压地面擦 5、过一小段距离 s(sL ) ,之后继续摆至与竖直方向成 角的最高位置。 若摆锤对地面的压力可视为大小为 F 的恒力,重力加速度为 g,求(1)摆锤在上述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2)在上述过程中摩擦力对摆锤所做的功; (3)橡胶片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功能关系及其相关知识。 5.(16 分) (2012江苏物理)某缓冲装置的理想模型如图所示,劲度系数足够大的轻质弹簧与轻杆相连,轻杆可在固定的槽内移动,与槽间的滑动摩擦力恒为 f。 轻杆向右移动不超过 l 时,装置可安全工作。 一质量为 m 的小车若以速度 击弹簧,将导致轻杆向右移动 l/4,轻杆与槽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且不 6、计小车与地面的摩擦。 (1)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k,求轻杆开始移动时,弹簧的压缩量 x;(2)求为使装置安全工作,允许该小车撞击的最大速度 3)讨论在装置安全工作时,该小车弹回速度 v和撞击速度 v 的关系。 【答案】:(1)x=f/k。 (2) v m=。 2033)当 v 时,v=v。 20flv 时,v=。 20030解析】:(1)轻杆开始移动时,弹簧的弹力 F=且 F=f,解得 x=f/k。 6.(18 分 )(2012北京理综)梯的简化模型如 I 适、省时等因索,电梯的加速度 a 随时间 t 变化的。 已知电梯在 t=0 时由静止开始上升,a 一 t 图像如图 2 所示. 电梯总质最 m=重力加 7、速度 g 取 1)求电梯在上升过程中受到的最大拉力 最小拉力 2)类比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对于直线运动,教科书中讲解了由 像求位移的方法。 请你借鉴此方法,对比加速度的和速度的定义,根据图 2 所示 像,求电梯在第 1s 内的速度改变量v 1 和第 2s 末的速率 v2;(3)求电梯以最大速率上升时,拉力做功的功率 p:再求在 011s 时间内,拉力和重力对电梯所做的总功 w。 7(2012全国理综)一探险队员在探险时遇到一山沟,山沟的一侧竖直,另一侧的坡面呈抛物线形状。 此队员从山沟的竖直一侧,以速度 水平方向跳向另一侧坡面。 如图所示,以沟底的 O 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 知,山沟竖直一侧的高度为 8、2h,坡面的抛物线方程为 y= 险队员的质量为 m。 人,忽略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 g。 (1) 求此人落到坡面时的动能;(2) 此人水平跳出的速度为多大时,他落在坡面时的动能最小。 动能的最小值为多少。 【考点定位】考查平抛运动规律、动能定理及其相关知识。 8. (2010 山东理综) 如图所示,四分之一圆轨道 水平轨道 切,它们与另一水平轨道 同一竖直面内,圆轨道 半径 R=平轨道 m, 光滑。 一滑块从 O 点由静止释放,当滑块经过 A 点时,静止在 的小车在 F=水平恒力作用下启动,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力 F。 当小车在 运动了 速度 v=s,此时滑块恰好落入小。 已知小车质量 M= 的动摩擦因数 = 9、(取 g=10m/(1)恒力 F 的作用时间 t。 (2) 高度差 h。 解:(1)设小车在恒力 F 作用下的位移为 l,由动能定理得g 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l= 联立以上三式,带入数据得 a=4m/s2,t=1s。 9.(15 分) (2012山东理综)如图所示,一工件置于水平地面上,其 为, 为一长度 L=粗糙水平轨道,二者相切与 B 点,整个轨道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P 点为圆弧轨道上的一个确定点。 一可视为质点的物块,其质量 m= 的动摩擦因数 1=件质量 M=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取g=10m/1)若工件固定,将物块由 P 点无初速度释放,滑至 C 点时恰好静止,求P、C 两点间的高度差 h。 (2)若将一水平恒力 F 作用于工件,使物块在 P 点与工件保持相对静止,一起向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求 F 的大小当速度时,使工件立刻停止运动(即不考虑减速的时间和位移) ,物块飞离圆弧轨道落至 ,求物块的落点与 B 点间的距离。 【答案】(1) h=2)F=由运动学公式可得:h= 1x1= x2=立式,代入数据得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动能定理、牛顿第二定律、平抛运动规律及其相关知识。高考物理三年真题高频考点精选 考点20 动能定理和功能关系
相关推荐
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艾青 我爱这土地 假如 /我 /是一只鸟, 我 /也应该 /用嘶哑的喉咙 /歌唱: 这 /被暴风雨 /所打击的 /土地, 这 /永远汹涌着 /我们的悲愤的 /河流, 这 /无止息地 /吹刮着的 /激怒的 /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 /无比温柔的 /黎明 …… —— 然后 /我 /死了, 连羽毛 /也腐烂在 /土地里面。 为什么
字看出。 先总写后分写,先实写后虚写。 动景和静景相结合,虚景和实景相结合。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写 法 探 究 从 “ 须 ” 可以看出这是想象雪后初晴的美景。 可见 “ 江山如此多娇 ” 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总结上文) 那么启下的句子是。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折腰,意为 “ 为之倾倒,为之奋斗 ” 诗人对历代英雄的评论体现在哪个字上。
1、 第 1 页 难 点 突 破 匀 变 速 运 动 问 题一、特别提示:1、匀变速运动是加速度恒定不变的运动,从运动轨迹来看可以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 2、从动力学上看,物体做匀变速运动的条件是物体受到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恒力的作用。 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决定。 3、原来静止的物体受到恒力的作用,物体将向受力的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和初速度方向相同的恒力
, 字( ),( )朝安汉人,( )家。 本书记载了( )时期( )、( )、( )三国的历史。 背景: 公元 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 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 这篇 《 隆中对 》 ,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
u please tell me where I can…? B: Sure. There is a…on Xiangyang Road. get some writing paper drugstore杂货店 A: Excuse me.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I can…? B: Yes. There is a…on Jianshe Road.
1、【考点知识方法解读】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是闭合电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楞次定律的内容为: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对于楞次定律要重点理解“阻碍”的含义,可从三个角度理解: 1通量变化的角度看,电磁感应产生的效果总要阻碍引起电磁感应的原磁通量的变化。 ,就是当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反,阻碍增加;当磁通量减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