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疑点解析 直线运动内容摘要:

1、第 1 页 共 7 页直线运动复习要点1机械运动,参照物,质点、位置与位移,路程,时刻与时间等概念的理解。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速率、位移公式 S=t ,S t 图线,t 图线3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4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S= 0t+ = 0+t 图线5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重要推论6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7点剖析1机械运动及其描述机械运动的是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 做机械运动的物体,由于其位置将发生变化,为了描述其位置变化的情况,引入了位移概念;做机械运动的物体,由于其位置将随时间发生变化,为了描述其位置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引入了速度概念;做机械运 2、动的物体,由于其位置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有时也将变化,即其运动速度将随时间变化,为了描述其速度随时间情况,引入了加速度概念位移是矢量,它描述了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位置变化的大小和方向;速度是矢量,它描述了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位置变化的快慢和方向;加速度也是矢量,它描述了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运动是绝对的,这就是说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刻都是在运动着的;运动的描述则只能是相对的,这就是说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只能相对于某个指定的参照物。 应注意:同一物体的同一运动,若选取不同的参照物,其描述一般是不同的。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及重要推论(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通 3、常是指所谓的位移公式和速度公式S= 0t+ 0+)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中,通常以初速度 0 的方向为参考正方向,即 00 此时加速度的方向将反映出匀速直线运动的不同类型:第 2 页 共 7 页a0,指的是匀加速直线运动;若 a=0,指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若 a=0,指的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在具体运用时,常可变换成如下推论形式推论 1: 2 =2论 2: = ( 0+)推论 3:S=aT 2推论 4: = ( 0+)2t1推论 5: =2s)(20推论 6:当 0= 时,有S 1:S 2 :S 3: =12 :2 2 :3 2 :S :S :S :=1 :3 :5 4、 : 1 : 2 : 3:=1 :2 :3 :t 2 :t 3 :=1 :( 1) :( ) :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t 图用图像表达物理规律,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 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来说,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 t 图线如图1 所示,对于该图线,应把握的有如下三个要点。 (1)纵轴上的截距其物理意义是运动物体的初速度 0;(2)图线的斜率其物理意义是运动物体的加速度 a;(3)图线下的“面积”其物理意义是运动物体在相应的时间内所发生的位移 s。 4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与特征。 (1)竖直上抛运动的条件:有一个竖直向上的初速度 0;运动过程中只受重力作用,加速度为竖直向下的重力加速度 g。 (2)竖直上抛 5、运动的规律:竖直上抛运动是加速度恒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若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竖直向上为坐标轴正方向建立坐标系,其位移公与速度公式分别为第 3 页 共 7 页S= 0t 0)竖直上抛运动的特征:竖直上抛运动可分为“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 前一阶段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后一阶段则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具备的特征主要有:时间对称“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通过同一段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位移所经历的时间相等,即t 上 =t 下速率对称“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通过同一位置时的速率大小相等,即 上 = 下三、典型例题例 1 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取 g=10m/s 内位移大小恰等于 6、所能上升的最大高度的 倍,会有同学根据题意由基本规律列出形知t 0195方程来求解,实质上方程左端的 t 不是题目中所说的“位移大小” ,而01只是“位移” ,物理概念不清导致了错误的产生。 解:由题意有= ,2019520进而解得=30m/s, =6m/s, =摩托车的最大行驶速度为 25m/s,为使其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而在 2追上前方 1000m 处以 15m/s 的速度匀速行驶的卡车,摩托车至少要以多大的加速度行驶。 分析:常见有同学列出如下方程t+t=120s,=15m/s,s=1000m 代入后可求得第 4 页 共 7 页a= m/于受到最大行驶速度25m/s 的制约,摩托车的实际运动 7、过程是:先做初速为零的匀速直线运动,当速度达到最大值后又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由运动规律列出方程+ (t )=t+25m/s,t=120s,=15m/s,s=1000m 代入,便可得此例的正确结论a= m/ 质点帮匀变速直线运动。 第 2s 和第 7s 内位移分别为 其运动加速率 a=_m/机械地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可以列出如下方程( 2+ a22)( 1+ a12)=10( 7+ a72)( 6+ a62)=s=,并考虑到s7s 6=s6s 5=s5s 4=s4s 3=s3s 2= a= = m/.例 4车由静止开始以 a=1m/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车后相距 s=25m 处的人 8、以=6m/s 的速度匀速运动而追车,问:人能否追上车。 分析:应明确所谓的追及、相遇,其本质就是“不同的物体在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t,人恰能追上车 t 的二次方程进而求解。 解: t= 22560 便可知:t 页 共 7 页例 5小球 A 自 h 高处静止释放的同时,小球 B 球下落的阶段于空中相遇,则小球 B 的初速度应满足何种条件。 分析:选准如下两个临界状态:当小球 B 的初速度为 1 时,两球恰好同时着地;当小球 B 的初速度为 2 时,两球相遇点恰在 B 球上升的最高点处,于是分别列方程求解解:h= g(2 )2,1gh = g( )22由此可分别得到 1= 0质点做竖直上抛运动,两次经 9、过 A 点的时间间隔为 次经过 A 点正上方的B 点的时间间隔为 A 与 B 用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特征”可给出简单的解答解:由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特征可知:质点从最高点自由落至 A、B 两点所经历时间必为 是直接可得= g( g( = g( )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第 1s 内位移为 10m,停止运动前最后 1s 内位移为2m,则质点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a=_m/速度大小为 0=_m/常的思维顺序可依次列出如下方程s= 0t 0= 010= 01 a12,s2= 0 (t1) a(t1) 4m/, 0=12m/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把“末速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视为“初速战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 10、运动” ,则原来的最后 1s 便成了 1s,于是解:由 2= a12第 6 页 共 7 页即可直接得到a=4m/考虑到题中给出的两段时间(均为 1s)内位移大小的比例关系(2 :10=1 :5) ,不难判断出运动总时间为t=2m/ 如图所示,长为 1m 的杆用短线悬在21m 高处,在剪断线的同时地面上一小球以 0=20m/s 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取 g=10m/经时间 t=_s, 小球与杆的下端等高;再经时间t=_s,小球与杆的上端等高. 分析:以地面为参照物分析两物体的运动关系将会很复杂, 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取 g=10m/s+2,若在运动的前 5s 内通过的路程为 65m,则其初速度大 11、小可能为多少。 分析:如果列出方程s= 0t 并将有关数据 s=65m,t=5s 代入,即求得 0=38m/s。 此例这一解答是错误的,因为在 5s 内,做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情况有如下两种可能性:前 5s 述方程中的 s 确实可以认为是前 5此时 0 应该受到 050m/s 的制约,因此所解得的结论由于不满足这一制约条件而不能成立.前 5s 内物体已经处于下落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上述方程中的 s 只能理解为物体在前 5s 内的位移,它应比前 5s 内的路程 d 要小,而此时应用解:由运动规律可得d= + g(t )2,0 0第 7 页 共 7 页在此基础上把有关数据 d=65m,t=5s 代 12、入后求得 0=20m/s 或 0=30m/s,例 10 质点从 A 点到 B 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的位移为 s,经历的时间为 t,而质点通过 A、B 中点处时的瞬时速度为 ,则当质点做的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时,_;当质点做的是匀减速直线运动时,_ .(填 “” 、 “=”“”ts 动 t 图线分析求解最为简捷。 考虑到 是质点通过 A、B 中点时的瞬时速度,因此,图线上纵坐标值为 的点的前、后两段线下的“面积”应相等;另外考虑到 s/t 实际上是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对于匀变速直线而言,数值上又等于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 由此便可以从图中看出,无论质点做的是匀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均应有。 (a)t/(b)t。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