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二(相互作用)内容摘要:

1、(相互作用)本试卷分第卷 (选择题)和第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90 分钟第卷( 选择题,共 4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0 小题,每题 4 分,共 40 分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下列有关重力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方向总是垂直于物体的支持面B重力不随物体位置变化而变化C粉笔在使用时,质量变小,重力变小D空中向上飘的气球没有受到重力解析: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当支持面不在水平位置时,重力方向不垂直于支持面,A 选项错;重力大小不仅和物体质量有关,还和自由落体加速度 g 的值有关,位置改变 2、,力变化,B 选项错;质量变小,重力变小, C 选项正确;在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将受到重力,D 选项错来源: 学*科*网 Z*X*X*K答案:2如图 1 所示,静止的弹簧测力计受到大小都为 40N 的 2 的作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来源 :0N B400N D无法确定解析:对于弹簧测力计来说,两端都有力的作用,所以读数不可能为 0,故 A 选项错;弹簧测力计两端都受力的作用,容易让人理解为它的读数为 80N,本题可以这样理解,弹簧测力计相当于,另一端受到一个 40N 的拉力,所以最终 读数为 3用轻质细线把两个质量未知的小球悬挂起来,如图 2 所示,今对小球 a 持续施加一个向左偏下 30角 3、的恒力,并对小球 b 持续施加一个向右偏上 30角的同样大的恒力,最后达到平衡时,如下图 3 中正确的是()图 3解析:将两个小球看成一个整体,并以此为研究对象由于同时施加在两个小球上的两个恒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对这个整体而言,这两个力互相平衡,其合力应为 绳对 a 的拉力和地球对两球竖直向下的重力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知,这两个力应平衡,并且绳对 a 的拉力只能竖直向上答案:4如图 4 所示,重 20N 的物体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用 F8N 的力斜向下推物体F 与水平面成 30角,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 )A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为 24体所受的摩擦力为 12体所受的合力为 5体所受的合力为 4、零:将 F 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分解,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可以求出压力为 24N,摩擦力为4 N,合力为 5(2009江苏高考)用一根长 1 m 的轻质细绳将一幅质量为 1 画框对称悬挂在墙壁上已知绳能承受的最大张力为 10 N为使绳不断裂,画框上两个挂钉的间距最大为(g 取10 m/)A. m B. 2C. m D. 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受力分析、物体的平衡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物理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画框处于平衡状态、所受合力为零,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等于画框的重力,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两绳间的夹角为 120,则两个挂钉间的最大距离为 m,A 正确32答案:6如图 6 所示,质量为 m 的物体 5、 A 以一定的初速度 v 沿粗糙斜面上滑,物体 A 在上滑过程中受到的力有()A向上的冲力、重力、斜面的支持力、沿斜面向下的摩擦力B重力、斜面的支持力、下滑力C重力、对斜面的正压力、沿斜面向下的摩擦力D重力、斜面的支持力、沿斜面向下的摩擦力: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是解力学问题的基础,而正确理解力的概念是分析受力情况的关键许多同学在解答此题时,往往对题中给出的“向上的冲力”和“下滑力”把握不清楚,由于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他们总认为,物体能沿斜面向上运动,必受到向上的“冲力”,这显然是对“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没有理解,因为找不到对物体施加这一“冲力”的另一物体物体沿斜面向上运动 是因为惯性 “下滑 6、力 ”是重力的一个分力物体 A 受到的作用力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重力 向竖直向下;物体 A 压斜面而使斜面发生微小形变,发生了形变的斜面对物体产生支持力 向垂直斜面向上;物体 A 与斜面接触且相对斜面向上运动 ,故受到沿斜面向下的滑动摩擦力 图 7 所示答案:7如图 8 所示,一辆运送沙子的自卸卡车装满沙子,沙粒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1,沙子与车厢底部材料的动摩擦因数为 2,车厢的倾角用 表示 (已知 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要顺利地卸干净全部沙子,应满足 2B要顺利地卸干净全部沙子,应满足 2C只卸去部分沙子,车上还留有一部分沙子,应满足 21D只卸去部分沙子,车上还留有一部分沙子 7、,应满足 21卸掉全部沙子,沙子沿车厢底部方向应有:mg 2 2,选项 A 正确;要留有部分沙子在车厢,则 ,所以 C 项正确答案:如图 9 所示,质量为 m 的质点,与三根相同的螺旋形轻弹簧相连静止时,弹 簧 邻两弹簧间的夹角均为 120a、b 对质点的作用力大小均为 F,则弹簧 c 对质点的作用力大小可能为()AF BFD题容易错误地认为三根 弹簧一定都处于拉伸状态而漏选 A、B 、力 mg,a、b、c 的弹力 b、F c,四力合力为零,由于弹簧a、b 对质点的作用力方向未知,故本题有多解当弹簧 a、b 的弹力均斜向上或斜向下时,因为 夹角等于 120,故 a、b 的弹力的合力大小为 F, 8、且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当 a、b 弹力的合力竖直向上,c 的弹力也向上时,F c,则当 F 时, ,故选项 A、D 正确 来源: 学*科*网当 a、b 弹力的合力竖直向上,c 的弹力向下时,F cF选项 C 正确当 a、b 弹力的合力竖直向下,c 的弹力向上时,F cF选项 B 正确答案:09如图 10 所示的皮带传动装置中,O 1 是主动轮,O 2 是从动轮, A、B 分别是皮带上与两轮接触的点,C、D 分别是两轮边缘与皮带接触的点(为清楚起见 ,图中将两轮与皮带画得略微分开,而实际上皮带与两轮是紧密接触的)当 时针启动时,若皮带与两轮不打滑,则 A、B、C 、D 各点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分别是 9、()A向上,向下,向下,向上 B向下,向上,向上,向下C向上,向上,向下,向下 D向下,向下,向上,向上图 11解析: 本题考查静摩擦力的方向判断,弄清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但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判断难度较大因此,我们可用假设法判断假设主动轮 ,则当 1与皮带间将打滑,此时 C 点将相对于 A 点向上运动实际上,O 1与皮带间没有打滑,可见 C 点相对于 A 点有向上运动的趋势;反之, 点有向下运动的趋势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可知C、A 两点受到的静摩擦力 上同样,我们可以得到 B、D 两点受到的静摩擦力 下从而,A、B、C、D 各点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如图 10、 11 所示,本题应选 C 项答案:210一个物体位于斜面上,受到平行于斜面的水平力 F 的作用处于静止状态,如图 12所示如果将外力 F 撤去,则物体 ()A会沿斜面下滑B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会变化C摩擦力的值变大D摩擦力的值变小图 13解析:物体静止于斜面上时,在斜面所在的平面上受力分析如图 13 甲所示,它受三个力作用:水平力 F、物体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 G静摩擦力 力平衡,合力为零由图甲可知,F 最大静摩擦力必大于静摩擦力 撤去时,在斜面所处的平面内物体的受力将发生突变,变为图乙所示情况,因为斜面对物体的最大静摩擦力大于 G以物体仍静止于斜面上,由平衡条件可知此时的静摩擦力 而静摩擦力 11、原来沿斜面指向右上方变为沿斜面向上答案:卷(非选择题,共 60 分) 来源 :学科网二、填空题(本题共 2 小题,每题 8 分,共 16 分)11(2009山东理综)请完成以下两小题某同学在家中尝试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他找到三条相同的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 和若干小重物,以及刻度尺、三角板、铅笔、细绳、白纸、钉子,设计了如下实验:将两条橡皮筋的一端分别挂在墙上的两个钉子 A、B 上,另一端与第三条橡皮筋连接,结点为 O,将第三条橡皮筋的另一端通过细绳挂一重物图 14为完成该实验,下述操作中必需的是_a测量细绳的长度b测量橡皮筋的原长c测量悬挂重物后橡皮筋的长度d记录悬挂重物后结点 O 的位置钉 12、子位置固定,欲利用现有器材,改变条件再次验证,可采用的方法是_解析:由于是三条相同的橡皮筋,劲度系数相同,由胡克定律 Fkx 可知,橡皮筋的形变量代表了橡皮筋受力的大小,故选项 b、c 是必需的;A、B 两点固定,O 点的位置决定了三个力的方向,故选项 d 是必需的要再次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可通过更换悬挂重物进而改变橡皮筋弹力的方法答案:更换小重物12通过“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实验,我们知道: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 F 与形变量 x 成正比,并且不同弹簧,其劲度系数也不同某中学的探究学习小组从资料中查到: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弹簧的材料和形状有关该学习小组想研究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弹簧原 13、长的关系,现有 A,B,C ,D 四根材料和粗细完全相同仅长度不同的弹簧(1)学习小组的同学们经过思考和理论推导,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甲同学认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可能与弹簧长度成正比,乙同学认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可能 与弹簧原长成反比,甲、乙有一名同学的看法是正确的你认为正确的是_(填“甲”或“乙”) ,就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_( 填序号)分 析与论证 B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C猜想与假设 D制定 计划与设计实验(2)为验证甲、乙谁的看法正确,可通过实验完成,实验器材除上述弹簧和已知质量的几个钩码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_(3)探究学习小组进行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 示实验数据记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