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疑点解析 力学问题内容摘要:
1、第 1 页 共 8 页本资几种典型的力学问题复习要点1 “碰撞过程”的分析2 “人船模型”的研究3 “E K”的运用二、难点剖析1 “碰撞过程”的分析(1) “碰撞过程”的特征.“碰撞过程”作为一个典型的力学过程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经历的时间极短,通常情况下,碰撞所经历的时间在整个力学过程中都是可以初忽略的;第二碰撞双方相互作用的内力往往是远大于来自外部物体的作用力(2) “碰撞过程”的规律正是因为“碰撞过程”所具备的“作用时间短”和“外力很小” (甚至外力为零)这两个特征,才使得碰撞双方构成的系统在碰撞前后的总动量遵从守恒定律,即+=) “碰撞过程”的分类。 按照形变恢复情况划 2、分: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形变能够完全恢复的称为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形变不能够完全恢复的称为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形变完全不能够恢复的称为完全非弹性碰撞。 按照机械能损失的情况划分:碰撞过程中没有机械能损失的称为弹性碰掸撞;碰撞过程中有机械能损失的称为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机械能损失最多的称为完全非弹性碰撞。 (4) “碰撞过程”是所有碰撞过程的一种极端的情况:形变能够完全恢复;机械能丝毫没有损失。 弹性碰撞除了遵从上述的动量守恒定律外,还具备:碰前、碰后系统的总动能相等的特征,即2+ 2= 为第 2 页 共 8 页 1+ 22m 1+ 22112如对弹性碰撞的速度表达式进一步探讨,还会 3、发现另一特征:弹性碰撞前,碰后,碰撞双方的相对速度大小相等,即u2u 1= 1 2完全非弹性碰撞作为碰撞过程的一个特别,它是所有碰撞过程的另一种极端的情况:形变完全不能够恢复;机械能损失达到最大。 正因为完全非弹性碰撞具备了“形变完全不能够恢复”。 所以在遵从上述的动量守恒定律外,还具德:碰撞双方碰后的速度相等的特征,即u1= 为u1=21m而完全非弹性碰撞过程中“机械能损失最大”的特征可以给出如下证明:碰撞过程中机械能损失表为E= 2+ 2 (+m 1入上式可将机械能的损失E 表为 函数为 E= ( 2+ 2)1)(2)( ( +m 12这是一个二次项系数小于零的二次三项式,显然:当u1=21 4、第 3 页 共 8 页时,即当碰撞是完全非弹性碰撞时,系统机械能的损失达到最大值E m= 2+ 2 )(21(5) “碰撞过程”的制约通常有如下三种因素制约着“碰撞过程”。 动量制约:即碰撞过程必须受到“动量守恒定律的制约” ;动量制约:即能机械碰撞过程,碰撞双方的总动能不会增加;运动制约:即碰撞过程还将受到运动的合理性要求的制约,比如,某物体向右运动,被后面物体迫及而碰撞后,其运动速度只会增大而不应该减小。 (6) “碰撞过程”的推广。 相互作用的双方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系统所受到的合外力为零时,我们可以将这样的过程视为“广义的碰撞过程”加以处理。 2 “人船模型”的研究 (1) “人船模型”典型的力 5、学过程通常是典型的模型所参与和经历的,而参与和经历力学过程的模型所具备的特征,将直接影响着力学过程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在将直接影响着力学过程的分析思路,在下列力学问题中我们将面临着一个典型的“人船模型”。 问题:如图 1 所示,质量为 M 的小船长 L,静止于水面,质量为 M 的小船长为 L,静止于水面,质量为 m 的人从船左端走到船右端,不计水对船的运动阻力,则这过程中船将移动多远。 (2) “人船模型”的力学特征 如能关注到如下几点就可以说基本上把握住了“人船模型”的力学特征了:“人船模型”是由人和船两个物体构成的系统;该系统在人和船相互作用下各自运动,运动过程中该系统所受到的合外力为零;而 6、系统的合外力为零则保证了系统在运动过程中总动量守恒。 (3) “人船模型”的分析思路。 分析“人船模型”运动过程中的受力特征,进而判断其动量守恒,得u由于运动过程中任一时刻人,船速度大小 和 u 均满足上述关系,所以运动过程第 4 页 共 8 页中,人、船平均速度大小, 和 也应满足相似的关系。 即M在上式两端同乘以时间,就可得到人,船相对于地面移动的距离 关系为虑到人、船相对运动通过的距离为 L,于是得2=L由此即可解得人、船相对于地面移动的距离分别为 2= L(4) “人船模型”的几种变例.把“人船模型”变为“人车模型”:如图 2 所示,质量为 M,长为 L 的平板小车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 7、 m 的人从车左 端走到车右端的过程中,车将后退多远。 把水平方向的问题变为竖直方向。 变例 2:如图 3 所示,总质量为 M 的足球下端悬着质量为 m 的人而静止于高度为 h 的空中,欲使人能完全沿强着地,人下方的强至少应为多长。 :如图 4 所示,质量为 M 的物体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其上有一个半径为 R 的光滑半球形凹面轨道,今把质量为 m 的小球自轨道右测与球心等高处静止释放,求 M 向右运动的最大距离。 :如图 5 所示,光滑水平杆上套有一个质量可忽略的小环,长 L 的强一端系在环上下,另一端连着质量为 M 的小球,今使小球与球等高且将绳拉直,当把小球由静止释放直到小球与环在同图 3图 8、4第 5 页 共 8 页一竖直线上,试分析这一过程中小球沿水平方向的移动距离. 3 “E K”的运用(1)公式“E K” 所示,:质量 M 的木块放在光滑水 平面上,质量为 m 的子弹以水平速度 0 射入木块,若射入的深度为 d,后子弹与木块的共同速度为 ,射入时子弹与木块间相互作用的力的大小为 f,则:相互作用的力 f 与相时位移的大小 d 的乘积, E K= 2 (m+M) 2 1(2)公式“ E K”是过立在动能定理的基础之上的:仍如图6 所示,对子弹和木块分别运用动能定理可得.f(s+d)= 21将此两代劳相加后整理即可得2 (m+M) 2=E )公式“E K”的运用如果是两个物体构成 9、的系统运动过程中除了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外,系统的外力为零,则都可以运用公式E 该注意的是:当构成系统的双方相对运动出现往复的情况时,公式中的 d 就理解为“相对路程”而不应该是“相对位移的大小”。 三、典型例题例 1A、B 两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同方向运动共动量分别为s,P B=7s,若 A 追上 B 后与 B 碰撞,碰后 B 的动量为 =10s,则A、B 的质量之比可能为 A1 :1 B1 :2 C1 :5 D1 :10图 6第 6 页 共 8 页分析:此例的求解除了运用碰撞的规律外,还需要关注到碰撞的特征与制约碰撞过程的相关因素。 解答:由“动量制约”知:碰撞过程中 A、B 两球的 10、总动量应守恒即:B=此得:碰后 A 球动量为BP B/=2能制约”知:碰前总动能不小于碰后总动能,即+ + +动制约”知:考虑到碰后运动的合理性,碰后 A 球的速度应不大于 B 球的速度,即例应选 C。 例 2试将上述“人船模型”的四种变例给出定量解答。 分析:确认了四种变例其物理本质与“人船模型”相同,于是例可以直接运用相应的结论。 解答:(1)变例 1 中的“人车模型”与“人船模型”本质相同,于是直接得第 7 页 共 8 页答:(2)变例 2 中的 h 实际上是人相对于地的位移 绳长则是人与气球的相对位移 L,于是由h= L可解得:绳长至少为L= ):变例 3 中小球做的是复杂的曲线运动,但只考 11、虑其水平分运动,其模型例与“人船模型”相同,而此时的相对位移大小为 2R,于是物体 M 沿水平而向右移动的最大距离为2答(4):变例 4 中环的质量取得某种极端的值m0于是所求的小球沿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应为L0M例 3如图 7 所示,质量 M=2盒子放在 光滑的水平面上,盒子长 L=1m,质量为 m=1小物块从盒子的右端以 0=6m/s 的初速度向左运动,小物 块与盒子底部间动摩擦因数 =盒子两侧壁间的碰撞无机械能损失,则小物块最终将相对静止于盒子的何处。 分析:一方面小物块和盒子间相对运动和相互碰撞过程中要遵从动量守恒定律,另一方面小物块和盒子间相对运动时滑动摩擦将使系统的动能减少,于是有解答: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M)由公式“E K”又可得2 (m+M) 21代入数据可解得:从开始运动到小物块与盒子相对静止的过程中,小物块的相对路程为d=第 8 页 共 8 页由此知:小物块最终相对静止于距盒子右端 .。高考物理疑点解析 力学问题
相关推荐
1、- 1 )电磁感应例 61、在图 111 中,闭合线圈,电阻丝。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向下滑动时,线圈 的感应电流在 G 处产生的磁感强度的方向是“”时,电源的哪一端是正极。 【错解分析】错解:当变阻器的滑动头在最上端时,电阻丝 被短路而无电流通过。 由此可知,滑动头下移时,流过 的电流是增加的。 当线圈 的电流在 G 处产生的磁感强度的方向是“”时,由楞次定律可知 逐渐增加的电流在 G
1、- 22 题 11 绳的上端系于天花板上的 O 点,下端系有一只小球。 将小球拉离平衡位置一个角度后无初速释放。 当绳摆到竖直位置时,与钉在 O 点正下方 P 的钉子相碰。 在绳与钉子相碰瞬间, 速度都一定随时在改变 速度方向都一定随时在改变 速度大小都一定随时在改变 D. 速度、根长度不同的细线分别系有两个小球,细线的上端都系于 O 点。 设法让两个小球在同一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
1、- 24 题 12 沿近似为圆周的轨道绕土星运动。 其参数如表:卫星半径(m) 卫星质量(轨道半径(m)土卫十 04 018 08土卫十一 04 017 08两卫星相比,土卫十 环” ,组成环的颗粒是大小不等、线度从 1m 到 10m 的岩石、尘埃,类似于卫星,它们与土星中心的距离从 04伸到 05知环的外缘颗粒绕土星做圆周运动的周期约为 14h,引力常量为
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1)罗马城的建立 ①地理位置 :_____________的台伯河畔。 ②时间 :公元前 ___________。 奴隶主民主政治 公民 意大利半岛 8世纪 2 (2)罗马共和国的建立、扩张与繁荣 ①时间 :公元前 ________年。 ②扩张 :罗马共和国建立后 ,逐步征服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 3世纪至前 2世纪 ,同地中海西部强国 __________进行了三次战争
1、第 1 页 共 5 页电 场复习要点1、了解电荷概念、电荷守恒定律及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定量规律库仑定律。 2、了解电场的力特性,掌握量化电场力特性的电场强度,掌握匀强电声及点电荷的电场等典型电场的电场强度,掌握电场线概念。 3、了解电场的能特性,掌握电势、电势差、电势能等概念,掌握等势面的概念。 4、掌握匀强电场中场强与电势差的关系。 5、了解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行为特征
(1)① 位置 :亚洲南部 _____________流域和 __________流域。 ②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外族入侵 :约公元前 ______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 后来 ,_________人的部落侵入古代印度 ,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2)“ 种姓制度” ①含义 :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 ,逐渐产生不同等级 ,形成严格的 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