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疑点解析 电场内容摘要:
1、第 1 页 共 5 页电 场复习要点1、了解电荷概念、电荷守恒定律及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定量规律库仑定律。 2、了解电场的力特性,掌握量化电场力特性的电场强度,掌握匀强电声及点电荷的电场等典型电场的电场强度,掌握电场线概念。 3、了解电场的能特性,掌握电势、电势差、电势能等概念,掌握等势面的概念。 4、掌握匀强电场中场强与电势差的关系。 5、了解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行为特征,掌握移动电荷时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间的关系,掌握“电加速”与“电偏转”的相应规律。 6、了解电容器、电容等概念,掌握电量、电势差及电容间关系。 二、难点剖析1、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对于形如 F=电荷间基本相互作用的规律,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 2、有如下两条:(1)上式只适用于两个点电荷间的基本相互作用力(库仑力)的计算。 如相互作用的双方是均匀带电的球体,则可将其视为电量集中于球心处的点电荷;如相互作用的双方是不能视为点电荷的一般带电体,则应将其分割成若干小区域,使每一小区域内所带电荷均可视为点电荷,算出各小区哉所受的库仑力后再求矢量和。 (2)上式只适用于处在真空中的两个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库仑力)的计算。 如果两个点电荷是处在某种电介质中,则其间相互作用的库仑力应在上式所计算出的数值基础上除以该介质的介电常数来修正,但通常中学物理阶段并不要求做这样的计算。 2、静电场的基本特性及其描述关于静电场,中学物理要求了解其两个方面的基本特性:力 3、的特性和能的特性。 所谓力的特性,指的是“放入静电场中的电荷必受电场力作用” ,而同一电荷放在静电场的不同位置,所受电场力一般不同,电场强度则是描述电场能特性的物理量。 所谓能的特性,指的是“放入静电场中的电荷必具有电势能” ,而同一电荷放在静电场的不同位置,所具有的电势能一般不同,电势则是描述电场能特性的物理量。 在电场中移动电荷时,电场力一般要做功,电荷所具有的电势能也将发生变化,所以描述电场力特性的电场强度与描述电场能特性的电势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场强为 E 的第 2 页 共 5 页匀强电场中,沿场强方向相隔为 d 的两点间的电势差为 U=电粒子在静电场中的行为特征(1)在电场中移动带电粒子 4、时电场力做功及电势能变化的情况。 把正电荷从高电势处移到低电势处时,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把正电荷从低电势处移到高电势处时,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把正电荷从高电势处移到低电势处时,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把正电荷从低电势处移到高电势处时,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2)电加速。 带电粒子质量为 m,带电量为 q,在静电场中静止开始仅在电场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经过电势差 U 后所获得的速度 由动能定理来求得。 即21q(3)电偏转带电粒子质量为 m,带电量为 q,以初速度 垂直于电场方向射入匀强电声,仅在电场力作用下做电偏转运动。 其运动类型为类平抛运动,若偏转电场的极板长度为 L,极板间距为 5、 d,偏转电压为 U。 则相应的偏转距离 y 和偏转角度 可由如下所示的类平抛运动的规律)y.v/t,0分 别 求 得三、典型例题例 1 如图所示,在 x 轴上有两个点电荷,一个带正电(Q 1) ,另一个带负电(Q 2) ,且满足 别表示两个电荷所产生的场强的大小,则在 x 轴上( )A、 2 之点只有一处,该处合场强为零 页 共 5 页B、 2 之点共有两处,一处合场强为零,另一处合场强为 22 之点共有三处,其中再版合场强为零,另一处合场强为 22 之点共有三处,其中一处合场强为零,另两处合场强为 2题可综合应用点电荷场强公式和场强叠加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由于 2,所以 2 之点只能在 2 6、连线中间或 右侧出现,而前者 E 合 =2者 E 合 =0,所以 B 选项正确。 例 2 如图所示,A、B、C、D 是匀强电场中一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已知 A、B、C 三点的电势分别为 5V,U B=3V,U C=此可知 D 点电势 _V;若该正方形的边长为 a=2电场方向与正方形所在平面平行,则场强为 E=_V/m。 分析:注意到场强与电势差间的关系及匀强电场的特点。 解答:因为 2V,而 V,所以连结 将其三等分如图 17示,则 D,U Q=此不难得到: V。 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判断场强方向必与 Q 垂直。 设场强方向与 a 角,于是有E2由此可求得m/例应依次填上: 540,9例 3 如图 17示, 7、电子在电势差为 加速电场中由静止开始运动,然后射入电势差为 两场平行极板间的电场中,入射方向跟极板平行,整装置处于真空中,重力可忽略,在满足电子能射出平行板区的条件下,下列四种情况中,一定能使电子的偏转角变大的是( ) B + 页 共 5 页A、 大,U 2 变大 B、U 1 变小,U 2 变大 1 变大,U 2 变小 D、U 1 变小,U 2 变小 - +分析:注意到“电加速”与“电偏转”的规律解答:电子经加速、偏转飞出电场时偏转角的正切计算公式为:1202一定能使 变大的情况是 大、U 1 变小,故选项 B 正确。 例 4 如图所示的是在一个电场中的 a、b、c、d 四个点分别引入检验电荷时 8、,电荷所受的电场力 F 跟引入的电荷电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下列是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电场是匀强电场B、 a、b、c、d 四点的电场强度大小关系是 bc C、 这四点的场强大小关系是 a无法比较 E 值大小分析:对图象问题要着重理解它的物理意义解答:对于电扬中给定的位置,放入的检验电荷的电量不同,它受到的电场力不同,但是电场力 F 与检验电荷的电量 q 的比值 F/q 即场强 E 是不变的量,因为 F=以 F 跟 q 的关系的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该直线的斜率的大小即表示场强的大小,由此可得出 bc。 例 5 如图所示,一个均匀的带电圆环,带电量为+Q,半径为 R,放在绝缘水平桌面上。 圆心为 9、 O 点,放 O 点做一竖直线,在此线上取一点 A,使 A 到 O 点的距离为 R,在 A 点放一检验电荷+q ,则+q 在 A 点所受的电场力为( )A、 ,方向向上 B、 ,方向向上2,方向水平向左 D、不能确定24意到叠加原理的应用。 解答:如画所示将带电圆环等分成无数个相同的点电荷 q,由于对称性所有 q与 q 的作用力在水平方向分力的合力应为零,因此 页 共 5 页 2222 方向向上。 例 6 一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负极板接地,在两极板间有一正电荷(电量很小)固定在 P 点,如图所示,以 E 表示两极板间的场强,U 表示电容器的电压,W 表示正电荷在 P 点的电势能,若保持负极板不动,将正极板移到图中虚线所示的位置,则( )A、U 变小,E 不变 B、 E 变大,W 变大C、U 变小,W 不变 D、 U 不变,W 不变分析:注意到各量间关系的准确把握。 解答:电容器充电后电源断开,说明电容器带电量不变。 正极板向负极板移近,电容变大 ,由 知 U 变小,这时有。 因为 ,d 变小、CQd 变大 值不变,即场强 E 不变。 A 正确,B 、D 错误负极板接地即以负极板作为电势、强 E 不变,P 点的电势不变,正电荷在 P 点的电势能也不变,C 正确。 +P。高考物理疑点解析 电场
相关推荐
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1)罗马城的建立 ①地理位置 :_____________的台伯河畔。 ②时间 :公元前 ___________。 奴隶主民主政治 公民 意大利半岛 8世纪 2 (2)罗马共和国的建立、扩张与繁荣 ①时间 :公元前 ________年。 ②扩张 :罗马共和国建立后 ,逐步征服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 3世纪至前 2世纪 ,同地中海西部强国 __________进行了三次战争
1、第 1 页 共 8 页本资几种典型的力学问题复习要点1 “碰撞过程”的分析2 “人船模型”的研究3 “E K”的运用二、难点剖析1 “碰撞过程”的分析(1) “碰撞过程”的特征.“碰撞过程”作为一个典型的力学过程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经历的时间极短,通常情况下,碰撞所经历的时间在整个力学过程中都是可以初忽略的;第二碰撞双方相互作用的内力往往是远大于来自外部物体的作用力(2)
1、- 1 )电磁感应例 61、在图 111 中,闭合线圈,电阻丝。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向下滑动时,线圈 的感应电流在 G 处产生的磁感强度的方向是“”时,电源的哪一端是正极。 【错解分析】错解:当变阻器的滑动头在最上端时,电阻丝 被短路而无电流通过。 由此可知,滑动头下移时,流过 的电流是增加的。 当线圈 的电流在 G 处产生的磁感强度的方向是“”时,由楞次定律可知 逐渐增加的电流在 G
(1)① 位置 :亚洲南部 _____________流域和 __________流域。 ②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外族入侵 :约公元前 ______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 后来 ,_________人的部落侵入古代印度 ,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2)“ 种姓制度” ①含义 :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 ,逐渐产生不同等级 ,形成严格的 __________
也称 “ 有限君主制 ” ,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 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君主权力受到宪法制约和限制的君主制。 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 与封建君主制的区别表现为后者是专制独裁,而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制的一种形式。 在这种政体下,君主是名义上的世袭国家元首,处于 统而不 治的地位,国家权力中心在议会。 君主立宪制 詹姆士一世画像 国王创造法律,而非法律创造国王
1、五、1)动量: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即 p=向与 v 向一致. (2)冲量: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该力的冲量,即 I=的方向由力的方向决定. 2. 动量定理:t=p Ft=1)上述公式是一矢量式,运用它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冲量、动量及动量变化量的方向. (2)公式中的 F 是研究对象所受的包括重力在内的所有外力的合力. (3)动量定理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