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 力和运动内容摘要:
1、- 1 )力和运动例 1、一高台(距水面 10m)跳水运动员以 6m/s 的速度竖直向上跳出,设起跳时运动员重心在平台以上 1m 高处的 O 点,求运动员(重心)离开 O 点 运动时间。 (g 取10m/错解分析】:错解:自以为对此类运动了如指掌,觉得已没有必要设正方向。 于是有 0v=6m/s,a=s 2,s=据公式 201解得 t 有两值, 解题指导】:物体做直线运动过程中,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均是矢量,是有方向的。 要保证不错,必须养成作图的良好习惯,设定正方向是必要的,同向为正,反向为负。 标出已知量的正负后再代入公式。 【答案】: 解析】:作草图:如右图。 要找出离 O 点 的点,最好首先确定 2、从 O 点到最高点是多远。 记住最高点的隐含条件 v=0,用公式 =为 以 O 点上方有两点到 O 点的距离是 然也可以假设 O 点上方有两点,直接用公式 201时间 t,如果有解,则假设成立,如果无解,则假设不成立。 容易忽略的是 O 点下方的一点。 对于求从 O 点至点的时间无需分段求解,因为竖直上抛运动整个过程是匀变速运动,直接选取从 O 至为研究对象,则有 0v=6m/s,a=s2,s=据公式 201解得 t 有两值,t= t= 5173(舍去)练习 1、如图,水平面和斜面均是光滑的,=60,m。 0 时刻物体(可视为质点) 点,速度为 5m/s,方向水平向右,物体经过水平面与斜面连接点 A 3、时速度大小不变化。 设 O 点为坐标原点,求经过多长时间物体的位移为 g 取 10m/ 2、汽车以 10 m/s 的速度行驶 5 分钟后突然刹车。 如刹车过程是做匀变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 5m/刹车后 3 秒钟内汽车所走的距离是多少。 【错解分析】:错解:因为汽车刹车过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 0 m/s 加速度出现以上错误有两个原因。 一是对刹车的物理过程不清楚。 当速度减为零时,车与地面无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变为零。 二是对位移公式的物理意义理解不深刻。 使用匀变速运动公式的前提是必须保证你所选择的过程中加速度保持不变。 由于第一点的不理解以致认为 a 永远地存在;由于第二点的不理解以致没有分析清楚运动过 4、程就运动公式。 【解题指导】:汽车在刹车过程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但速度减为 0 后加速度消失,汽车将静止,不再返回。 所以一定要注意从刹车至停车的时间产。 【答案】:10m【解析】:画出草图如下:先求解汽车何时速度减为 0。 设时间 t 后速度减为 0,则根据0有 ,即 2s 后汽车即停止运动,则汽车 3s 内的位移即 2s 内的位移。 根据公式 0=10、一摩托车以 72km/h 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当摩托车行至以 5m/s 的速度同向匀速行驶的自行车旁边时,摩托车以 2m/他们相遇的时间。 例 3、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 20m/s 的速度匀速行驶,在其后 1000m 处的摩托车欲在启动后 3追 5、上汽车,如果摩托车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 30m/s,那么它的加速度应为多大。 (摩托车加速时,加速度不变)O -【错解分析】:摩托车要追上汽车,在 3位移关系应有 10汽 车摩 托 0m/s 再匀速。 设加速度时间为 t 则有1082)180(320所以可以求得 a=题并没有限定摩托车的加速度的最大值,从理论上讲加速度的值可以任意选取;给出了最大速度,但不一定要达到最大速度。 可以先用一小段时间加速到小于最大速度的一个值,然后再以这个值匀速,只要最终保证 3追上就行。 【解题指导】:物理问题中经常会出现多值问题,解这类题目没有特效方法。 关键是理清题意,最好能善用图象法。 图象法是一个很好的解题方法。 直观 6、,便于理解题意。 本题关键就在只需保证 3摩托车的位移比汽车位移多 1000m 就行。 即只需保证 3摩托车位移为 20180+1000=4600m. 【答案】:as 2【解析】:作速度时间图象,面积表示位移。 如上图,在 3三条不同颜色的速度时间图象包围的面积是一样的。 说明摩托的运动方式有多种选择。 假设摩托车先用时间 0,然后再匀速行驶,在 346)180(2 当 0m/s 时加速度a=余的情况下 a 均比这个值大。 对照速度时间图象可以发现这个规律,当然加速度 a 不可能无限大。 练习 3、如下图的水平传送带, 点的距离为 10m,将一物体(可视为质点)轻轻地放在 A 点,传送带的速度未知为,物体与 7、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物体由 A 运动到 B 的时间。 30m/m/s)t(s)A 、 如 图 所 示 , 一 质 量 为 M 的 直 角 劈 放 在 水 平 面 上 , 在 劈 的 斜 面上 放 一 质 量 为 m 的 物 体 A, 用 一 沿 斜 面 的 力 F 作 用 于 A 上 ,使 其 沿 斜 面 匀 速 下 滑 , 在 A 下 滑 的 过 程 中 , 地 面 对 劈 的 摩 擦力 f 及 支 持 Q 满 足 ( )A f=0 Q=Mg+ f 向 左 以物体有两个时刻经过 C 点。 则 间有两解。 设沿斜面向上为正方向,则 0v=5m/s a= s=2m 由 201有 51 512t 8、间为 间NG8 -v(m/s)t(s) 间之和,间有两值 t t间为 斜面上至最高再回到 A 点时间、 间之和,间 面一来一回时间为 2s,间为 532,练习 2、 【答案】:20s【解析】:求相遇问题常见的有四种思维方法。 1、数学方法,根据相遇时位移关系列方程,有解则能相遇,无解则不能相遇;2、抓住速度相等这个关键的临界条件,速度相等时比较位置关系来判断能否相遇或相撞;3、作图法,比较直观。 4、两运动物体选其中一个为参考系,用相对运动解。 这种方法解题过程较简单,但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本题对于习惯用第一种解题方法的同学来说最容易发生错误。 对于摩托车有: 0/70 a=对于自行车有: 若用第一种 9、方法有,假设 t 时间相遇,因为 0 时刻在同一点,所以相遇时位移应该相等,于是有 22011 舍 去 )(1s 于是有的同学就误以为结果就是 15s。 结果 15s 是错误的,就错在摩托车是刹车的,必须先判断其停止时间,根据公式=10s。 显然 1510,说明自行车还没有追到时摩托车已经停止,那说明整个15s 过程对摩托车来说不是匀变速。 不能直接用位移相等来解。 先算出 10s 时摩托车位移 20=100m,自行车位移 510=50m,它们相差 50m,剩下的 50m 汽车静止,自行车追赶,有 505=10s,所以相遇时间为 10+10=20、 【答案】: t 析】:物体轻轻放上传送带时,物体速 10、度为 0,物体与传送带间出现滑动摩擦,滑动摩擦力方向向 右,大小为生的加速度大小为- 19 m=g=2m/s 2。 假设传送带无限长,则物体开始做初速度为 0,加速度为 2m/物体速度与传送速度相同时,无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摩擦力消失,物体受力平衡,在随后的时间里物体将随传送带以与传送带相同的速度做匀速运动。 关键点:物体的加速度恒定为 2m/送带的速度未知导致物体加速度的时间不同至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用速度时间图象来直观表示,注意图象包围的面积应该是一样的(同样从 A 到 B,位移均为10m)可以看到,为了保证位移相等,如果整个过程中物体一直是加速的则时间最短,所以时间有最小值,即整个过程一直 11、在加速,则根据 21 即 t、【答案】:析】:当不施力 F 时,B 在 A 上匀速下滑,受力分析有如下图有 有没有作用力就看 B 对 A 的作用力有没有水平方向的分量。 B 对 A 有两个力:1、弹力 N;2、滑动摩擦力大小为 N=细分析会发现,不管 要 B 是在 A 上下滑,则必受刚才两个力。 而 N 与 合力必是竖直向下,所以不管 B 受力如何,B 对 A 的力一定竖直向下,没有水平方向的分量,所以 A 不会受到地面的摩擦力。 D 对。 若力 F 竖直向下,就相当于重力变大了,但 B 仍匀速。 A 正确。 或 A 对 B 的力竖直向上,重力竖直向下,力 F 竖直向下,三力同在竖直方向,物体斜向下运动, 12、所以竖直方向合外力必为 0。 练习 5、【解析】:0 时刻,F=0,A 与墙间没有摩擦力。 A 将不可能静止在墙上,开始加速下滑,0 =着时间的变化,F 增大,A 与墙间的挤压 N=F 也增大,滑动摩擦力也增大,但只要摩擦力小于重力,A 的合外力仍向下,仍向下加速至摩擦力增大至与重力大小相等。 此时 A 不再加速。 在该时刻后,摩擦力继续变大以致于大于重力,合外力向上,A 开始减速至速度为 0。 此时摩擦力是大于重力的。 A 静止后由于最大静摩擦力大于重力,所以 A 将一直静止,静摩擦力大小等于 A 重力。 如下图。 练习 6、 【答案】:B【解析】:可以根据惯性知识形象记忆,刹车时,由于惯性物体均要继续向右 13、运动,但由于同体积的水的惯性比同体积的气泡的惯性大,所气泡的运动状态改变容易,水的运动状态改变难,则相对来说就是气泡相对于水向左运动。 若要从受力角度来讲。 假设容器内全部是水,刹车时加速度为 a,方向向左,则刹车时容器内所有的水的运动情况均一样,加速度为 a,方向向左。 选取一小体积的水分析受力有。 如果把该体积的水换成气泡,则在同样的受力情况下,由于质量变小,加速度将变大,比水向左的加速度 a 大,所以相对于水向左运动。 练习 7、 【答案】:ss【解析】:分析物体角速度从小变大时两绳的受力情况,当物体角速度很小时,物体近轴运动,上绳绷紧,下绳松驰;当速度很大时,飘起来,下绳绷紧,上绳松驰,所以这里存在两个临界点:1、上绳绷紧,下绳恰好伸直但无张力;2、下绳绷紧,上绳拉直但恰好无张力。 解出两个角速度值即为范围。 练习 8、 【答案】:小球先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至速度最大后再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至最低点;当小球离地面高度为 L- 解析】:易错点在容易认为小球一接触弹簧就开始减速。 其实小球刚接触弹簧时,弹簧还不有形变,小球仍只受重力,小球继续加速向下致弹簧产生形变。 弹簧产生形变后产生弹力向上,但弹力是逐渐增大的,不可能一下了就比重力大。 所以在弹力等于重力之前一直是重力大于弹力,物体加速度。高考物理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 力和运动
相关推荐
1、- 1 )电磁学例 16、图中 A、B 是一对中间开有小孔的平行金属板,两小孔的连线与金属板面相垂直,两极板的距离为 l。 两极板间加上低频交流电压,A 板电势为零,B 板电势 u=有一电子在 t=0 时穿过 A 板上的小孔射入电场。 设初速度和重力的影响均可忽略不计。 则电子在两极板间可能 ( )(A)以 的某一点为平衡位置来回振动(B)时而向 B 板运动,时而向 A 板运动,但最后穿出
1、五、1)动量: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即 p=向与 v 向一致. (2)冲量: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该力的冲量,即 I=的方向由力的方向决定. 2. 动量定理:t=p Ft=1)上述公式是一矢量式,运用它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冲量、动量及动量变化量的方向. (2)公式中的 F 是研究对象所受的包括重力在内的所有外力的合力. (3)动量定理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
也称 “ 有限君主制 ” ,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 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君主权力受到宪法制约和限制的君主制。 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 与封建君主制的区别表现为后者是专制独裁,而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制的一种形式。 在这种政体下,君主是名义上的世袭国家元首,处于 统而不 治的地位,国家权力中心在议会。 君主立宪制 詹姆士一世画像 国王创造法律,而非法律创造国王
1、十六、)牛顿的微粒说:的反射现象.(2)惠更斯的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的干涉光的干涉的条件是:有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波源,即相干波源。 (相干波源的频率必须相同)。 形成相干波源的方法有两种:利用激光(因为激光发出的是单色性极好的光)。 设法将同一束光分为两束(这样两束光都来源于同一个光源,因此频率必然相等)。 下面 4个图分别是利用双缝、利用楔形薄膜、利用空气膜
1、八、分子动理论、热和功、气体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一般是 10 m.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 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散越快.布朗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微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是液体分子对微小颗粒撞击作用的不平衡造成的,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