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知识点精讲[全套]内容摘要:
1、 2012 高考物理知识点精讲一、力 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 G=地面高 h 处 G/=其中 g/=R/(R+h) 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直接接触;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 2、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 F=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 N/m. 1)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接触面不光滑;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 ,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 3、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 f=F N 进行计算,其中 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 0 与 f 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1)确定 4、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 (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 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 (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 5、成. 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 F 2 )合力大小 F 的取值范围为:|F 1 |FF 1 +F 2 .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 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 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 x =0,F y =0. (4)解决平衡问题 6、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 二、直线运动 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标量. 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1)速度:平均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 7、移)的平均速度 v,即 v=s/t,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2)速率: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平均速率: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 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 v 跟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 t 的比值,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用 a 表示.(3)方向:与速度变化 v v 的方向一致. 注意论速度大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变化(匀速) ,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总是零;只要速度变化快,无论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物体加速度就大.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的 8、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a=0,v=恒量. (3)位移公式:S=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 (2)特点:a=恒量 (3)公式: 速度公式:V=V 0+ 位移公式:s=v 0t+ 1速度位移公式:v 平均速度 V= 20上各式均为矢量式,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然后把矢量化为代数量求解,通常选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凡是跟正方向一致的取“+”值,跟正方向相反的取“-”值.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 T 内的位移差值是恒量,即S=S n+l Sn=恒量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 9、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1)条件: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 (2)性质:是一种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g. 20(3)公式:1)位移图像(像):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速度;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 (2)速度图像(像):在速度图像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 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物体的速度图像与这段时间轴所围面积的值. 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像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 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 图线是直线表示 10、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 三、牛顿运动定律 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们只能 11、“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 F 合 =(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F 合 = 合 是力,力的作用效果,特别要注意不能把 作是力. (3)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4)牛顿第二定律 F 合 = 合 是矢量,是矢量,且 F 合 12、 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 4.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1)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种性质的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叠加. 1)超重: N (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 F N =mg+2)失重: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N= a=g 时 F N =0,物体处于完全失重.(3)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的问题 不管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还是超重状态,物体本身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不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都是超重;“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都是失重. 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压强等. 6、处理连接题问题隔离法求力。 四、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 1)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质点所受的合外力(或加速度)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高考物理知识点精讲[全套]
相关推荐
查漏补缺整合知识提高效率。 致初三 初三犹如上高山 , 百丈云崖脚下攀; 谦虚刻苦勤为径 , 师友互动好攻关。 常言欢笑莫作愁 , 静思善悟去忧烦。 命运浮沉我做主 ,风雨过后艳阳天。 所以,我说,初三 决 定 骆驼心态就是一种信念的执著与顽强,就是对希望与成功的顽强向往。 狮子心态,就是有那种勇者无敌的气概,即使折戟沉沙,也在所不惜。 婴儿心态,意味着简化自己,就是使走向中考的每个日子里
使文章精练、典雅; • 增强说服力,因为经典名句是世人公认的真理。 •布置作业 梁启超 •第二课时 细读课文 探究写法 探究课文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注意找出主要段落的中心句。 引出中心论点 “我确信“敬业”与“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 引用儒家经典 《 礼记 》 、道家经典 《 老子 》 中格言 第一部分 • 分论点一:论述 “ 要敬业 ” • 分论点二:论述 “ 要乐业 ”
1、三、牛顿运动定律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相同点:结果相等,( 4+ 2) 25= 4 25+ 2 25。 ) 4.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3. 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这叫做 乘法分配律。 ( 4+ 2) 25 = 6 25 = 150 4 25+ 2 25 = 100+ 50 = 150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 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 二、 在情境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
第二十二章 原子核原子核原 子 物 理天 然 放 射 现 象核 反 应汤 姆 生 原 子 模 型卢 瑟 福 核 式 结 构核 能 利 用粒 子核 式 结 构 学 说原 子 核 大 小组 成 质 子中 子三 种 射 线 本 质 及 特 性衰 变 及 其 方 程半 衰 期人 工 转 变放 射 性 同 位 素 及 应 用质 量 亏 损质 能 方 程 E = E 重 核 裂 变轻 核 聚 变链 式 反
1、二、直线运动 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标量. 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