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易错题分类汇编 热学内容摘要:
1、第 7 单元: 热学内容和方法本单元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微观的分子动理论部分,一是宏观的气体状态变化规律。 其中分子动理论部分包括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和物体的内能等概念,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变化规律、物体内能变化的规律、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等基本规律;气体状态变化规律中包括热力学温度、理想气体和气体状态参量等有关的概念,以及理想气体的等温、等容、等压过程的特点及规律(包括公式和图象两种描述方法)。 本单元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方法是理想化的模型方法,其中在分子动理论中将微观分子的形状视为理想的球体,这是通过阿伏伽德罗常数对微观量进行估算的基础;在气体状态变化规律中 2、,将实际中的气体视为分子没有实际体积且不存在相互作用力的理想气体,从而使气体状态变化的规律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得以大大的简化。 例题分析在本单元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对较为抽象的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变化规律理解不到位,导致这些微观量及规律与宏观的温度、物体的体积之间关系不能建立起正确的关系。 对于宏观的气体状态的分析,学生的问题通常表现在对气体压强的分析与计算方面存在着困难,由此导致对气体状态规律应用出现错误;另外,本单元中涉及到用图象法描述气体状态变化规律,对于 pV,pT,VT 图的理解,一些学生只观注图象的形状,不能很好地理解图象上的 3、点、线、斜率等的物理意义,因此造成从图象上分析气体温度变化(内能变化) 、体积变化(做功情况)时出现错误,从而导致利用图像分析气体内能变化等问题时的困难。 例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小B温度低的物体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小C做加速运动的物体,由于速度越来越大,因此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越来越大D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不一定增加【错解分析】错解一:因为温度低,动能就小,所以内能就小,所以应选 以速率也小。 所以应选 B。 错解三:由加速运动的规律我们了解到,物体的速度大小由初速和加速度与时间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速度肯定越来越快再由动能公式错解一是没有全面考虑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 4、能和势能的总和。 温度低只表示物体分子平均动能小,而不表示势能一定也小,也就是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不一定也小,所以选项 A 是错的。 实际上因为不同物质的分子质量不同,而动能不仅与速度有关,也与分子质量有关,单从一方面考虑问题是不够全面的,所以错解二选项 B 也是错的。 错解三的原因是混淆了微观分子无规则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差别。 分子的平均动能只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而物体加速运动时,物体内所有分子均参与物体的整体、有规则的运动,这时物体整体运动虽然越来越快,但并不能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情况就要加剧。 从本质上说,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只与物体的温度有关,而与物体的宏观运动情况无关。 【正 5、确解答】由于物体内能的变化与两个因素有关,即做功和热传递两方面。 内能是否改变要从这两方面综合考虑。 若做功转化为物体的内能等于或小于物体放出的热量,则物体的内能不变或减少。 即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不一定增加,选项 D 是正确的例 2 如图 7示,一个横截面积为 S 的圆筒型容器竖直放置,金属圆板 A 的上表面是水平的,下表面是倾斜的,下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圆板的质量为 M,不计圆板A 与容器内壁之间的摩擦,若大气压强为 被圆板封闭在容器中气体的压强 p 等于 【错解分析】错解一:因为圆板下表面是倾斜的,重力产生的压强等于错解三:大气压 以向各个方向传递,所以气体压强里应包括 力产生的压 6、强,压力都应该是垂直于接触面方向,所以重力产生压强应是重力的分力 Mg/不是 解一是对压力这个概念理解不对。 错解二虽然注意到重力的分力 Mg/生压强,但没有考虑到面错解三在分解重力时错了,重力的一个分力应是 Mg/不是 为另一个分力一定要垂直斜板的竖直面,如图 7以重【正确解答】以金属圆板 A 为对象,分析其受力情况,从受力图 7知,圆板 A 受竖直向下的力有重力 气压力 直向上的正确答案应为 D。 【小结】 正如本题的“分析解答”中所做的那样,确定被活塞封闭的气体的压强的一般方法是:以活塞为研究对象;分析活塞的受力情况;概括活塞的运动情况(通常为静止状态) ,列出活塞的受力方程(通常为受力平衡 7、方程) ;通过解这个方程便可确定出气体的压强。 例 3 如图 7示,在一个圆柱形导热的气缸中,用活塞封闭了一部分空气,活塞与气缸壁间是密封而光滑的,一弹簧秤挂在活塞上,将整个气缸悬吊在天花板上。 当外界气温升高(大气压不变)时, 法判断【错解分析】错解:对活塞进行受力分析,如图 7活塞平衡条件可知:F = mg+体压强增大,所以弹簧秤的接力 F 将变小,所以答案应选 B。 主要是因为对气体压强变化的判断,没有认真细致地具体分析,而是凭直觉认为温度升高,压强增大。 【正确解答】对活塞受力分析如错解,F= mg+气缸为对象受力分析,如图 7、S 、P 0 均为不变量,所以,在气体温度变化时,气体的压强不变 8、。 而气体在此过程中作等压膨胀。 由此而知,弹簧秤的示数不变,正确答案为 C。 【小结】 通过本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分析问题时,研究对象的选取对解决问题方向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如本题要分析气体压强的变化情况,选取气缸为研究对象比研究活塞要方便得多。 另外如本题只是分析弹簧秤的示数变化,选整个气缸和活塞为研究对象更为方便,因对气缸加热的过程中,气缸、气体及活塞所受重力不变,所以弹簧秤对它们的拉力就不会变化,因此弹簧秤的示数不变。 例 4 设一氢气球可以自由膨胀以保持球内外的压强相等,则随着气球的不断升高,因大气压强随高度而减小,气球将不断膨胀。 如果氢气和大气皆可视为理想气体,大气的温度、平均摩尔质量以及重力 9、和速度随高度变化皆可忽略,则氢气球在上升过程中所受的浮力将_(填“变大” “变小” “不变” )【错解分析】错解一:因为气球上升时体积膨胀,所以浮力变大。 错解二:因为高空空气稀薄,所以浮力减小。 因为浮力的大小等于气球排开大气所受的重力,F= 空 gV,当气球升入高空时,密度 减小,体积 V 增大,错解一和二都是分别单一地强调一方面的变化,没有综合考虑,因此导致错解。 【正确解答】以氢气为研究对象,设地面附近和高空 h 处的压强和体积分别为p1,p 2,V 1,V 2。 因为温度不变,由玻意耳定律可知:p 1V1=地面附近和高空 h 处的压强和大气密度分别为 1, 2(与氢气对应相等)p 1,p 2 10、 因为大气密度和压强都与高度设氢气球在地面附近和高空 h 处的浮力分别为 1g 2小结】 如上分析,解决变化问题,需要将各种变化因素一一考虑,而不能单独只看到一面而忽略另一面。 此题也可以利用克拉珀龙方程求解:在高度 h 处:对氢气列克拉珀龙方程对排开空气列克拉珀龙方程因为 p,V,R,T 均相同所以联立得:我们知道,空气、氢气的摩尔质量是不变的,此题气球中的氢气质量也是一定的,所以排开空气的质量不随高度 h 而变,又因为重力加速度也不变(由题目知)所以,气球所受浮力不变。 利用克拉珀龙方程处理浮力,求解质量问题常常比较方便。 例 5 容积 V=20L 的钢瓶充满氧气后,压强为 p=30开钢瓶阀门, 11、让氧气分装到容积为 V=5L 的小瓶子中去。 若小瓶子已抽成真空,分装到小瓶中的氧气压强均为P=2。 在分装过程中无漏气现象,且温度保持不变,那么最多可能装的瓶数是: A4 瓶 B50 瓶C56 瓶 D60 瓶【错解分析】错解:设可充气的瓶子数最多为 n,利用玻意耳定律得:pV=所以答案应为 D。 上述解答中,认为钢瓶中的气体全部充入到小瓶中去了,事实上当钢瓶中气体的压强随着充气过程的进展而下降,当钢瓶中的气体压强降至 2,已无法使小瓶继续充气,达到 2充最后一瓶后,钢瓶中还剩下一满瓶压强为 2气体。 【正确解答】设最多可装的瓶子数为 n,由玻意耳定律得:pV=pV+解得:n=56(瓶)所以本题的正确 12、答案为 C。 【小结】 解答物理问题时我们不仅要会用数学方法进行处理,同时还要考虑到物理问题的实际情况。 任何物理问题的数学结果都要接受物理事实的制约,因此在学习中切忌将物理问题纯数学化。 例 6 内径均匀的 U 型细玻璃管一端封闭,如图 7示,长 30C 段长10D 段长 40E 段充满水银,60D 段充满空气,外界大气压0560迅速从 E 向上截去 400玻璃管,平衡后管内空气柱的长度多大。 【错解分析】错解:当从下面截去 400,空气柱的压强变了,压强增大,在等温条件下,体积减小,根据玻意耳定律。 初态:p 1=(7602001=(300+100+400)S=800S(末态:p 2=(760600 13、(解得:L 2=267空气柱的长度为 267述解答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实际上,稍微思考一下,就会发现,答案不合理。 因为解答结果认为空气柱的长度 267 的总长度为 300样就意味着水银柱可能进入 ,而如果水银进入横着的 ,压强就不再是( 760160)=600此,答案就不对了。 【正确解答】首先需要判断一下水银柱截去后剩余的水银柱会停留在什么地方。 (1)是否会停留在右侧竖直管内。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是不可能的。 (2)是否会有部分水银柱留在竖直 中,即如图 7示情况,由玻意耳定律可知200800S=(760x)300+100(160x)S160000=(760x) (240+x)解得:x 1=40=5 14、60以这种情况也是不可能的。 (3)是否会出现水银柱充满 的情况,如图 7示。 由玻意耳定律可知:200800S=(760+60)L 22=195果明显与实际不符,若真能出现上述情况,从几何关系很容易就可以知道 40见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 (4)设水银柱部分进入 ,部分留在 中,如图 7示。 由玻意耳定律可知200800S=760+(300L 2)L 2题的正确答案是:平衡后管内空气柱的长度为 小结】 通过本题的分析解答可看出,对于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不能仅观注已知的数据,更要对题目所述的物理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以确定出问题的真实物理过程。 同时可以看到,真实物理过程的判断,又是以具体的已知条件及相应的物理规律为基础的,而不是“想当然”地捏造物理过程。 例 7 如图 7示,左端封闭,右端开口的均匀 U 型管中用水银封有一段长 150臂总长为 250臂足够长。 如果将管的开口变为竖直向下,求空气柱的长度。 (设大气压为 750【错解分析】错解:此题是属于气体在等温情况下压强和体积的变化的题,可以利用玻意耳定律求解。 初态:p 1=(750+100 )=850(V 1=150S()设倒转。高中物理易错题分类汇编 热学
相关推荐
1、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此套题为 ,请按住 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 档返回原板块。 单元评估检测(二)第二章(60分钟 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8小题,每小题 6分,共 48分。 每小题至少一个答案正确,选不全得 4分)于这一瞬间的火箭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加速度一定很小2
= 8 4 0 - 5 6 0 280 8 0 先口算 再笔算 840- 560= 84- 56= 28 280 2 . 大约是 几百几十。 353 198 721 897 984 496 632 999 ≈350 ≈720 ≈200 ≈900 ≈980 ≈630 ≈5
1、高斯资料光世昌老师搜集整理 山西省昔阳县中学校一、生平简介高斯(7771855) 德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1777 年 4 月 30 日出生于德国不伦瑞克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幼时家境贫苦,聪敏异常,受一贵族资助才进入学校受教育。 17951798 年在哥廷根大学学习,1799 年获得博士学位,1807 年开始任哥廷根大学数学教授和天文台台长,1833 年和物理学家韦伯共同建立地磁观测台
1、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此套题为 ,请按住 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 档返回原板块。 单元评估检测(十一)第十二章(60 分钟 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72 分。 每小题至少一个答案正确,选不全得 4 分)1.(2013玉林模拟)如图所示,“U”形金属框架固定在水平面上,金属杆 框架间无摩擦。
That’s …. 辨认某人用句型: Is this…? Is that…? 6. These are my brothers. These are 是用来介绍陌生人彼此相识的 , these are 介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 注意: these是 this的复数, 指“这些”, those是 that的复数, 指“那些”。 These、those作主语时, 后面的谓语动词用复数形式 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