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课标三维物理 通用版 二轮专题复习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内容摘要:
1、第 3 讲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解读命题角度)【典 题 感 知 】例 1(2012汕头模拟 )如图 131 所示,吊车以 度沿水平直线匀速行驶,同时以 度收拢绳索提升物体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图 131A物体的实际运动速度为 v1v 2B物体的实际运动速度为 体相对地面做曲线运动D绳索保持竖直状态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明确物体被提升过程中同时参与了哪两个方向的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解析 物体在水平方向随吊车以速度 竖直方向上以速度 物体的实际速度 v ,大小、方向均恒定,故物体相对地面做直线运物体的加速度为零,绳的拉力与物体的重力等大反向,绳索 2、保持竖直状态,综上所述,可知 A、C 错误,B、D 正确。 答案 (掌握类题通法)【理 论 升 华 】一、基础知识要记牢1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等时性 各分运动经历的时间与合运动经历的时间相等独立性 一个物体同时参与几个分运动,各个运动独立进行不受其他分运动的影响等效性 各个分运动的规律叠加起来与合运动的规律有完全相同的效果说明 合运动是物体的实际运动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特点F 合 与 v 不在同一直线上。 (1)F 合 恒定: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2)F 合 不恒定:做非匀变速曲线运动。 (3)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受的合力总是指向曲线的凹侧。 二、方法技巧要用好1解决运动合成和分解的一般思路(1)明确合运动或 3、分运动的运动性质。 (2)明确是在哪两个方向上的合成或分解。 (3)找出各个方向上已知的物理量( 速度、位移、加速度)。 (4)运用力与速度的关系或矢量的运算法则进行分析求解。 2小船过河的两类问题的分析方法(1)要求最短时间过河,则船头必须垂直指向对岸,不论船速与水流速度的关系如何。 (2)要求过河的位移最短,则要区分两种情况:当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于水流速度 ,最短过河位移为河宽d,如图 132 所示,船头指向上游与河岸的夹角 图 13233当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于水流速度 ,过河的最短位移为 x,如图 133 所示,船头指向上游与河岸的夹角为最短位移 x d。 错易混要明了(1)两互成角度的直线运动的合 4、运动不一定是曲线运动。 (2)小船渡河的最短位移不一定是河宽,小船以最短时间渡河时,位移不是最小。 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解读命题角度)【典 题 感 知 】例 2(2012新课标全国卷 )如图 134 所示,x 轴在水平地面内,y 轴沿竖直方向。 图中画出了从 y 轴上沿 x 轴正向抛出的三个小球 a、b 和 c 的运动轨迹,其中 b 和 c 是从同一点抛出的。 不计空气阻力,则() 图 134Aa 的飞行时间比 b 的长Bb 和 c 的飞行时间相同Ca 的水平速度比 b 的小Db 的初速度比 c 的大思路点拨(1)由运动轨迹图象明确三球平抛起点高度大小关系和水平位移大小关系。 (2)小球平抛运动时间的决 5、定因素。 (3)小球的初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解析 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的分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由 h 行时间12由高度决定,h bh c b 与 c 的飞行时间相同,均大于 a 的飞行时间,A 错,B 对;由题图可知 a、b 的水平位移满足 xa于飞行时间 tb据 xv 0t 得 错;同理可得 对。 答案 握类题通法)【理 论 升 华 】一、基础知识要记牢1平抛运动以一定的初速度将物体水平抛出,在只受重力的情况下,物体所做的运动。 (1)位移关系2)速度关系类平抛运动以一定的初速度将物体水平抛出,如果物体受的合力恒定且与初速度方向垂直,则物体做类平抛运动。 类平抛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不一定竖直向下,大小也 6、不一定等于 g。 3两个重要结论(1)设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任意位置处的瞬时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 ,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 ,则有 2。 如图 135 甲所示。 图 135(2)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此时水平位移的中点。 如图 135 乙所示。 二、方法技巧要用好(1)处理平抛运动(或类平抛运动 )时,一般将运动沿初速度方向和垂直于初速度方向进行分解,先按分运动规律列式,再用运动的合成求合运动。 (2)对于在斜面上平抛又落到斜面上的问题,其竖直位移与水平位移之比等于斜面倾角的正切值。 (3)若平抛的物体垂直打在斜面上,则物体打在斜面上瞬间,其水平速度与竖直速度之比等 7、于斜面倾角的正切值。 三、易错易混要明了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其位移方向与速度方向一定不同。 圆周运动问题分析(解读命题角度)【典 题 感 知 】例 3如图 136 所示,竖直平面内有一 圆弧形光滑轨道,34圆弧半径为 R。 水平面, A 端与圆心 O 等高,B 点在圆心的正上方,一个质量为 m 的小球,自 A 点以竖直向下的初速度进入圆弧轨道,经过圆弧上的 点。 已知 ,重力加速度为 g。 求: 图 136(1)小球通过 B 点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2)小球在 A 点的初速度大小;(3)若圆弧轨道不光滑,小球在 A 点仍以相同的初速度进入圆弧轨道,恰能通过 B 点,则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了多少功。 8、解析 (1)由 B 到 C 小球做平抛运动R sv 点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球对轨道的压力为 2)小球由 A 点到 B 点,机械能守恒2由以上解得 )小球恰能通过最高点 B 时有 mg 点到 B 点,由动能定理得 2由以上式子解得 案 (1)2)2 (3) 握类题通法)【理 论 升 华 】一、基础知识要记牢1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线速度 v、角速度 、周期 T、频率 f、转速 v , ,vr,nft 2T 1意两个问题(1)凡是直接用皮带传动(包括链条传动、摩擦传动 )的两个轮子,两轮边缘上各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2)凡是同一个轮轴上(或各个轮都绕同一根轴同步转动 )各点角速度相等。 3圆周 9、运动的向心力来源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合力提供向心力,在非匀速圆周运动中,沿半径方向的合外力提供向心力。 二、方法技巧要用好1解决圆周运动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步骤(1)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2)对其受力分析明确向心力的来源;(3)确定其运动轨道所在的平面、圆心的位置以及半径;(4)将牛顿第二定律应用于圆周运动,得到圆周运动中的动力学方程,有以下各种情况,Fm 4 2题时应根据已知条件进行选择。 2直面内圆周运动的两种临界问题的比较最高点无支撑 最高点有支撑实例球与绳连接、水流星、翻滚过山车球与杆连接、球过竖直的圆形管道,套在圆环上的物体等图示在最高点受力重力,弹力 F 弹 向下或等于零 弹 力 F 弹 向下、向上或等于零 弹 弹 0,mgm ,v , 弹在最高点速度可为零三、易错易混要明了(1)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一定由沿半径指向圆心的合外力提供,与切向合力无关。 (2)对于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要注意区别“绳模型”和 “杆模型” ,两种模型在最高点的临界条件不同。高考新课标三维物理 通用版 二轮专题复习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相关推荐
1、课堂针对考点强化训练1(2012广东高考)如图 1 15 所示,两根等长的轻绳将日光灯悬挂在天花板上,两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都为 45,日光灯保持水平,所受重力为 G,左右两绳的拉力大小分别为 () 图 115AG 和 G B. G 和 2C. G 和 G D. G 和 2 12 12解析:选 B由对称性可知两根绳的拉力大小相等,设为 对日光灯在竖直方向上有:2F 5G,可得 G,即 B 正确
1、 (满分 120 分,限时 60 分钟)二、选择题(本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选对的得 6 分。 选对但不全的得 3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1在物理学发展史中,许多科学家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聪明的智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发现了许多重要的自然规律,形成了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课下针对高考押题训练1(2012天水检测)如图 1 所示,一轻质弹簧只受一个拉力 ,其伸长量为 x,当弹簧同时受到两个拉力 用时,伸长量也为 x,现对弹簧同时施加 2、F 3 三个力作用时,其伸长量为 x,则以下关于 x与 x 关系正确的是()图 1Axx Bx2xCxx2 x Dx2 B由题意可知,同时受到 3 作用时,伸长量与受 同 时施加2、个力作用时,其合力 为 2 长量为 x2 x
( 假根只起固着作用 ) , 故要靠叶片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二、苔藓植物叶 假根 茎 苔藓植物可作为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自然界的拓荒者。 4、使沼泽陆地化。 根 茎 叶 三、蕨类植物 生活环境 :多数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形态特征 :植株只有 根、茎、叶,有输导组织, 不开花,没有果实和种子,靠 孢子 繁殖后代。 蕨 类 植 物的作用 蕨类植物满江红生长繁殖快,是很好
___部分.前者如___、___、___等.后者包括 ______ 、 _____ 、 . 3、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是____的关系. 二 选择 生物 环境 生物 非生物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阳光 温度 水 相互依存。 ( ) B 2下列各组生物中,都属于生产者的是( ) A蘑菇和青菜 B河沣和紫菜 C水草和庄稼 D蛇和水稻 下列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的是( ) A青蛙捕食昆虫
(2) ( ) 247。 ( ) 12255335= 1225 ( ) = 54解 : (1) (36) 247。 9 =(36) =4 91(2) ( ) 1225 247。 53• 课本练习 1 35P除法还有哪些形式呢。 例 6:化简下列分数: 1245).2(。 312).1(3)12(312).1(: 解4)12()45(1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