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随堂练习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应用内容摘要:
1、第 2 课时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应用1 一个小石块从空中 a 点自由落下,先后经过 b 点和 c 点,不计空气阻力已知它经过b 点时的速度为 v,经过 c 点时的速度为 3v,则 与 位移之比为( )A13 B15 C18 D19解析:经过 b 点时的位移为 ,经过 c 点时的位移为 ,所以3v)22h 9 ,故选 2 静止置于水平地面的一物体质量为 m57 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F287 N 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则由此可知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第 5 个7 秒内的位移与第 11 个 3 秒内的位移比为()A21 B12 C73 D37解析:第 5 个 7 秒内的位移为 a352 2、 a282,第 11 个 3 秒内的位移为12 12a332 a302,所以 2 52 282332 302 73答案:25(2009江苏,7)如图 125 所示,以 8 m/s 匀速行驶的汽车即将通过路口,绿灯还有2 s 将熄灭,此时汽车距离停车线 18 m该车加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 2 m/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 5 m/2.5 m/)A如果立即做匀加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汽车可能通过停车线B如果立即做匀加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通过停车线汽车一定超速C如果立即做匀减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汽车一定不能通过停车线D如果距停车线 5 m 处减速,汽车能停在停车线处解析:在加速阶段若一直加速则 2 s 末 3、的速度为 12 m/s,2 s 内的位移为 x 2 8 122m20 m,则在绿灯熄灭前汽车可能通过停车线,A 正确汽车一直减速在绿灯熄灭前通过的距离小于 16 m,则不能通过停车线,如距离停车线 5 m 处减速,汽车运动的最小距离为 6.4 m,不能停在停车线处A 、C 正确答案:四川汶川抗震救灾中,一名质量为 60 练有素的武警战士从直升机上通过一根竖直的质量为 20 长绳由静止开始滑下,速度很小可认为等于零在离地面 18 警战士感到时间紧迫,想以最短的时间滑到地面,开始加速已知该武警战士落地的速度不能大于 6 m/s,以最大压力作用于长绳可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 5 m/绳的下端恰好着地,当 4、地的重力加速度为 g10 m/析:设武警战士加速下滑的距离为 速下滑的距离为(Hh 1),加速 阶段的末速度等于减速阶段的初速度为 题意和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有:v 222a(H v 22 m7.2 g a) 2518 622(10 5)武警战士的最大速度为 m/s12 m/10t 1 s1.2 210减速时间:t 2 s1.2 2 65下滑的最短时间 tt 1t 21.2 s1.2 s2.4 .4 s7.2 126(2010湖南十校联考)如图 1 26 所示,离地面足够高处有一竖直的空管,质量为 2 长为 24 m,M、N 为空管的上、下两端,空管受到 F16 N 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由静止开始 5、竖直向下做加速运动,同时在 M 处一个大小不计的小球沿管的轴线竖直上抛,小球只受重力,取 g10 m/s 1)若小球上抛的初速度为 10 m/s,则其经过多长时间从管的 N 端穿出;(2)若此空管的 N 端距离地面 64 m 高,欲使在空管到达地面时小球必须落到管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求小球的初速度大小的范围解析:(1)对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入数据得 a2 m/s 2设经过 t 时间从 N 端穿出对管:h 2对球:(24h)v 0t 2由得:2t 25t120,解得:t 4 s,t 1.5 s( 舍去 )(2)64v 012 2164 12 2188v 012 21由得:v 032 m/ 6、s,由得:v 029 m/s,所以 29 m/ Bx 1 Dv 1以 x1 A、C 正确12答案:28如图 128 所示,在光滑的斜面上放置 3 个相同的小球(可视为质点) ,小球 1、2、3距斜面底端 A 点的距离分别为 x1、x 2、x 3,现将它们分别从静止释放,到达 A 点的时间分别为 t1、t 2、t 3,斜面的倾角为 )A. B. D若 增大,则 的值减小个小球在光滑斜面上下滑时的加速度均为 a,由 x a,因此12 2 增大,a 增大, 的值增大,C 对, D 错. ,且 ,由物体到达底端的v xt v v1v 2v 3,因此 1 2 3,即 ,A 错,B 对v v 129(20 7、10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月考) 如图 129 所示水平传送带 A、B 两端点相距 x7 m,起初以 m/s 的速度顺时针运转今将一小物块 (可视为质点)无初速度地轻放至 A 点处,同时传送带以 m/加速度加速运转,已知小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小物块由 A 端运动至 B 端所经历的时间解析:小物块刚放上传送带时,由牛 顿第二定律:mg:a4 m/s 2小物块历时 与传送带速度相同,则:v 0a 0:t 11 x 12,得: mx7 点,且此后的过程中由于 g,所以小物 块将和传送带以共同的加速度运动,设又历时 达 B 点, 则:xx 1t2a 0t /2 得:t 21 到 B 历时:tt 8、1t 22 210“10 米折返跑”的成绩反应了人体的灵敏素质,如图 1210 所示测定时,在平直跑道上,受试者以站立式起跑姿势站在起点终点线前,当听到“跑”的口令后,全力跑向正前方 10 米处的折返线,测试员同时开始计时,受试者到达折返线处时,用手触摸折返线处的物体(如木箱),再转身跑向起点终点线,当胸部到达起点终点线的垂直面时,测试员停表,所用时间即为“10 米折返跑”的成绩设受试者起跑的加速度为 4 m/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 4 m/s,快到达折返线处时需减速到零,减速的加速度为 8 m/回时达到最大速度后不需减速,保持最大速度冲线求该受试者“10 米折返跑”的成绩为多少秒。 解析:对受试 9、者,由起点终点 线向折返线运动的过程中加速阶段:t 1 1 s,x 1 2减速阶段:t 3 0.5 s;x 3 2匀速阶段:t 2 (x3)t 4 1 s,x 4 2匀速阶段:t 5 2 0 米折返跑”的成绩为:tt 1t 2t 5211如图 1211 所示,一辆上表面光滑的平板小车长 L2 m,车上左侧有一挡板,紧靠挡板处有一可看成质点的小球开始时,小车与小球一起在水平面上向右做匀速运动,速度大小为 m/速度 a4 m/球从小车右端滑出并落到地面上求:(1)从刹车开始到小球离开小车所用的时间;(2)小球离开小车后,又运动了 .5 s 落地小球落地时落点离小车右端多远。 解析:(1)刹车后小车做匀减速运动,小球继续做匀速运动,设经过时间 t,小球离开小 车,经判断知此时小车没有停止运动,则 x 球 v 0t x 车 v 0t 12x 球 x 车 L 代入数据可解得:t1 s (2)经判断小球离开小车又经 .5 s 落地时,小车已经停止运动设从刹车到小球落地,小车和小球总位移分别为 x1、:x 1 v 0(tt 1) 设小球落地时,落点离小车右端的距离 为 x,则:xx 2(Lx 1) 解得:xm答案:(1)1 s (2)m。高考一轮复习随堂练习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应用
相关推荐
以到达 ② 受高原山地阻隔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受高原山地阻隔 气候干旱 地表多松散 沙质沉积物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冬春季节 )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物质条件 动力条件 气候异常 (一)、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西北地区荒漠景观 胡杨 沙拐枣 猪毛菜 梭梭 水文:多内流河、湖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坎儿井 西北地形 灌溉 水源 河水 高山 融雪 河套平原 宁夏平原 河西走廊
尼及廷臣 二、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1.分类 A.内容上: B.形式上: C.结构上: 2.公民法的内容 3.万民法的主要内容 A.适用范围: B.适用对象: C.调整的主要关系: D.核心内容: E.体现的原则和思想: 三、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 1.目的和作用: 2.对后世的
1、1物理学中引入了“质点” 、 “点电荷”的概念,从科学方法上来说属于()A控制变量法 B类比C理想化模型 D等效替代解析:选 C若物体形状、体积或大小对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影响或影响可忽略不计,可将物体视为质点,而“点电荷”是指可视为质点的带电体,两者在实际中均不存在,故两者均为理想化模型,选项 C 正确。 2(2012山东高考)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1、第 2 讲 实验题的五种常考类型题型特点(1)物理实验题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由于该题型多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造成干扰因素很多,考查的角度也多,考生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失分现象非常严重。 (2)高考实验题虽然不是课本上的原有实验,但其实验原理、方法、用的器材往往是学生学过的或用过的,是利用学生熟知的原理、方法和器材,经过迁移,解决一些新问题。 一、解答实验题的 3 步骤 第一步
1、课时作业( 一)(分钟:45 分钟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7 分,共 77 分)1在公路的每个路段都有交通管理部门设置的限速标志如图所示,这是告诫驾驶员在这一路段驾驶车辆时()A必须以这一规定速度行驶B平均速度大小不得超过这一规定数值C瞬时速度大小不得超过这一规定数值D汽车上的速度计指示值,有时还是可以超过这一规定值的解析限速标志上的数值为这一路段汽车行驶的瞬时速度的最大值
) d. I prefer to regard Lei Feng as my idol on account that he contributed so much to the whole country. (广东卷 ) 晨读吧 基础盘点 ABC 要点精析 ABC (1)be ___________状况良好 be out of condition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