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某五层框架教学楼毕业设计内容摘要:

边柱 中柱 边柱 中柱 边柱 中柱 y M 上柱 M 下柱 ③ 画出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图 29 30 重力荷载代表值产生的框架内力及内力图绘制 ① 重力荷载代表值 GE 已算出, 见表。 假设其分布方式与框架的恒荷载分布方式相同,即按集中荷载分布。 如下图 ② 每个集中荷载值 G=GE/9,其等效均部荷载值 qe=8G/( 3l) =8 GE /( 27l) ③ 其中柱轴力近似按竖向荷载作用范围取值,即没层中柱取 3G,边柱取 (共 9G 即 GE) 如下图示: ④ 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用分层法计算过程同恒、活内力计算。 现只给出计算结果即弯剪轴内力图)如下 31 32 地震作用效应的基本组合 按组合公式 SE=γGSGE+γEHSEHk,对框架梁柱控制截面分别进行组合 ①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弯矩值: 见 excel梁、柱弯地震组合 sheet1 表 ②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剪力设计 ▲ 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简支剪力 VGb ▼对屋面框架梁 VGb=*▼对二三四层楼面框架梁 VGb=*▼一楼楼面框架梁 VGb=* ▲ 剪力值计算 利用梁端弯矩与剪力的关系式, 并考虑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组合,由 V=*( Mlb+Mrb) /ln+VGb 列表如下: 层数 五层 四层 三层 二层 一层 构件 AB BC AB BC AB BC AB BC AB BC VGb Ml Mr ln 7 3 7 3 7 3 7 3 7 3 V ③ 框架柱 本结构为抗震等级为三级的框架柱 ▼柱的剪力设计值 Vc=*( Mlc+Mrc) /Hn ▼节点柱端弯矩设计值 ∑ Mc =∑ Mb ▼底层柱下端弯矩 设计值按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设计值的 定 计算列表 见 excel梁、柱弯地震组合 sheet2 表 六、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的侧移验算 1. 风荷载作用下的侧移验算 风内力计算( D 值法)中的相对线刚度为 1 时的绝对值为 33 105E,对 C25 混凝土, E 值为 104N/mm2。 由相对Di`值,可得各柱实际 Di值,列表如下: 公式: Uj=∑ Fwk/( ni Dji1) 其中: Uj 第 j层层间相对侧移 ∑ Fwk 作用于 j层以上水平作用标准值之和 Dji 第 j层 i柱的侧移刚度 位置 ∑ Fwk( KN) ni Dji1( KN/mm) △ Uj( mm) △ Uj /hi 限值 5 层 188241 4001 4 层 88891 3 层 59261 2 层 44441 1 层 18501 顶点位移  ni Dj1= 12221 501 3. 水平地 震荷载作用下的框架侧移验算 与风荷载作用下的侧移验算同,其楼层内的最大弹性层间位移 △ Ue应满足 △ Ue≤〔 θe〕 h 的要求。 列表如下 34 位置 ∑ Fwhk( KN) ni Dji1( KN/mm) △ Ue( mm) △ Ue/hj 〔 θe〕 5 层 188241 501 4 层 78051 3 层 54241 2 层 44441 1 层 53751 第三节 横向平面框架的内力组合与配筋计算 一、框架内力组合计算 算以下 4 种内力组合 ① 静+ 活 ② 静+ 风 ③ 静+ ( 活+ 风 ) ④ 静+ 活+ 震 框架梁的内力组合 见 excel梁、住内力组合表 sheet1 表 框架柱的内力组合 见 excel梁、住内力组合表 sheet2 表 二、框架梁、柱配筋计算 1)框架梁配筋 35 1. 纵向受力钢筋计算 各层框架梁控制截面的弯矩设计值 截面位置 AB 跨 B 跨 A 跨中 B 左 B 右 跨中 5 层 γ0M 4 层 γ0M 3 层 γ0M 2 层 γ0M 1 层 γ0M 2. 配筋计算 各楼层框架可采用底层框架柱梁的弯矩设计值进行计算配筋,屋面框架梁独立计算 屋面框架梁配筋计算下表: 控制截面 A左 AB 跨中 B 左 B 右 BC 跨中 γ0M( γREMb) 135 b h0 250*600 2333*600 250*600 250*500 1000*500 ε=1 )h0*fc bh0*(1 M .0009 As=fcbh0ε/fy 669 694 1056 562 149 实配钢筋 4 20( 1256) 楼面框架梁配筋计算下表: 控制截面 A左 AB 跨中 B 左 B 右 BC 跨中 γ0M( γREMb) b h0 250*600 2333*600 250*600 250*500 1000*500 ε=1 )h0*fc bh0*(1 M As=fcbh0ε/fy 2280 1527 2048 1760 215 实配钢筋 6 22( 2281) 注: fc= N/mm2 fy=fy`=360 N/mm2 ( HRB400 级) 跨中按 T 型计算 36 3.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① 剪力设计值 截面位置 屋面梁 一层梁 γ0V γREV γ0V γREV A B 左 B 右 ② 截面尺寸验算 由表知,整体而言截面尺寸基本由抗震要求控制 因为 l0/h, 由 hvy=h0=60035=565mm 所以 hw/b=565/2504 (为厚腹梁) =*100**250*600=357KN γREVb 故满足要求 ③ 抗剪计算 各梁均取 ( γREVb) max= KN 验算是否需要配置箍筋 ftbh0=**250*565=V= KN 故需配置箍筋。 若选用 Φ10@130,则 +**250*565+*210*2**565/130 = KN KN (满足) 配筋率 ρsv=nAsv1/( bs) =2*( 250*130) =% 最小配筋率 ρsv, min=*ρsv (满足) 所以,选 Φ10@130 双肢箍,参考抗震构造要求,在支座加密区取 s=100mm 4. 梁截面配筋图: 37 2)框架柱配筋 1. 五层柱 ① 纵向受力钢筋计算 a. A柱( b h=500*500) 选用 HRB400 级钢筋( fy=fy`=400N/mm2, ξb=) C25 混凝土,对称配筋 Nb=αξb fc bh0=***500*500*565= KN 以区分大小偏压 均属于大偏心受压( NNb) A上端:( , );( , ); ( , );( , ) ( , ) A下端:( , );( , ); ( , );( , ) ( , ) 按三级抗震等级要求,柱下端弯矩乘以系数 ,柱上端弯 38 矩乘以 ,其中抗震调整系数 γRE=,调整后的数据如上 红色所写。 配筋计算如下表: 见 excel柱配筋表 表 ② 斜截面受剪计算 a. 剪力值计算 框架柱的剪力主要是由水平作用产生,多层框架结构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往往在抗剪力计算中起控制作用。 据此 可根据内力组合④计算柱斜截面受剪。 V γREV A 柱 B 柱 注:按强剪力弱弯原则 γRE=, V=( MrMl) /H b. 受剪截面要求(剪压比验算) A柱: cfcbh0=***500*465=γRE VA A柱: cfcbh0=***500*465=γRE VA 均满足要求 c. 箍筋计算 A柱: =**500*500=N= 剪跨比 λ =Hn/2h0=( 3200500) /2*465=3 取 λ =3 由公式: γRE V≤ *ftbh0/( λ +) ++ ∴ Asv/s=( **500**353650) /( *210*465)< 0 ,由构造规定。 B 柱: 按 A柱步骤计算,同样由构造规定。 d. 箍筋构造计算 加密区长度: A/B柱≥ h=500mm;≥ Hn/6=2700/6=450mm 均取 500 在177。 600mm范围也同样加密。 直径: d≥ 8,取 d=10mm 间距:柱根处 100mm,其余 100mm 肢距:不大于 250mm 和 20 倍箍筋直径( 200mm) 39 ③ 配筋图及体积配筋率验算 A柱: 全部纵向钢筋配筋率 ρ=( 1256+628) *2/( 500*500) =%> % B 柱: ρ=( 534+628) *2/( 500*500) =%> % 均满足。 2. 四层柱 ① 纵向受力钢筋计算 配筋计算 见 excel柱配筋表 表 ② 斜截面受剪计算 V γREV A 柱 B 柱 注:按强剪力弱弯原则 γRE=, V=( MrMl) /H 经计算受剪截面满足要求。 箍筋计算均由构造决定。 箍筋构造要求与第五层同。 ③ 配筋图及体积配筋率验算 与第五层同。 3. 三层柱 40 ① 纵向受力钢筋计算 配筋 计算 见 excel柱配筋表 表 ② 斜截面受剪计算 V γREV A 柱 B 柱 注:按强剪力弱弯原则 γRE=, V=( MrMl) /H 经计算受剪截面满足要求。 箍筋计算均由构造决定。 箍筋构造要求与第五层同。 ③ 配筋图及体积配筋率验算 与第五层同。 4. 二层柱 ① 纵向受力钢筋计算 配筋计算 见 excel柱配筋表 表 ② 斜截面受剪计算 V γREV A 柱 B 柱 注:按强剪力弱弯原则 γRE=, V=( MrMl) /H 经计算受剪截面满足要求。 箍筋计算均由构造决定。 箍筋构造要求与第五层同。 ③ 配筋图及体积配筋率验算 A柱: ρ=( 1964+628) *2/( 500*500) =%> % B 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