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书内容摘要:

物年需水量预测表 作物名称 面积(公顷) 种植比例 % 年需水量(万立方米) 冬 小 麦 100% 夏 玉 米 麦田复播 100% 经济作物 合 计 取土量和覆土量平衡分析 由于项目区地处山前洪积扇上,在宜农荒草地区域土壤石砾含量较高,需进行机械平整后进行覆土造地,才可进行耕作。 根据规划设计,需进行覆土的面积为 公顷,覆土 层厚度设计为 米,故需要的取土量为 万立方米。 在项目区内的西北部和西南部现有已停工停产的砖瓦窑,这两处的土层均较厚,平均厚度 米,面积 公顷,可取土量 万立方米。 从上述分析中可得,项目区内部完全满足取土量和覆土量的要求。 土地适宜性评价 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为确定区内待开发整理土地的利用方式和最佳整理模式,根据区域内一定时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待开发整理土地对农林牧的适宜程度及其差异性的综合鉴定。 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进行项目区土地利用分区,为确定土地利用方向、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制定土地整理规划和整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 ①综合性原则 13 土地的适宜性既取决于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取决于治理水平,而治理水平则取决于当地的劳动力投入、资金投入、科技投入等社会经济条件。 因此,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必须对影响土地适宜性的诸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②主导性原则 尽管土地的适宜性及适宜程度,取决于影响土地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但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内,各因素对土地适宜性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其中必有某几个因素起着主导作用,构成影响土地适宜性的主导因素。 这就要求在土地 适宜性评价中,要在综合分析的前提下,选取对土地生产力起长期作用并相对稳定的主导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全面反映土地的适宜性和质量。 ③因地制宜原则 由于区内土地的立地条件有所差异,因此在规划时应充分考虑作物的适宜条件,合理地分区安排作物种类、比例和耕作方式,做到宜农则农,宜园则园,宜林则林。 ④比较性原则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的质量有不同的要求,在同一块土地上安排不同的用途可产生不同的效益。 因此,在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土地自身的立地条件,又要比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努力寻 求使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项目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采用土地适宜类 —— 土地质量等级 —— 土地限制型三级分类系统。 评价单元采用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变更调查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在确定评价单元时,主要是考虑保持单元内土地质量、土地利用方式、限制性因素、土地整治措施的相对一致性而确定的。 14 参评因子的选择与权重的确定 在参评因子的选择中,采用了专家咨询法,通过反复协商,确定了地面坡度、土壤质地、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分条件 5 个因子作为参评因子 ,并根据各因子对土地质量作用大小确定其权 重,权重值如表 9: 表 9 土地评价因子与权重表 因子 地面坡度 土壤质地 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层厚度 水分条件 权重 参评因子指标与指数的拟定 参评因子指标的拟定采用等距离法确定,指数采用百分制。 土地评价因子指标和指数如表 10: 表 10 土地评价因子指标和指数表 级别 参评因子 一 二 三 四 地面坡度 指标 2176。 ~4176。 4176。 ~6176。 6176。 ~8176。 8176。 指数 100 75 50 25 土壤质地 指标 中壤 轻壤 砂壤 沙土 指数 100 75 50 25 土层厚度 指标 m ~ m ~ m m 指数 100 75 50 25 土壤 有机质含量 指标 ~ g/kg ~ g/kg g/kg 指数 100 75 50 25 水分条件 指标 100% 75% 50% 25% 指数 100 75 50 25 评价方法 的选用 在该项目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中,采用了加权指数和法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即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实地校核。 加权指数和法的计算公式为: A=∑ aipi 式中: A—— 评价单元的加权指数和; ai—— 各评价单元的单因子指数; 15 pi—— 各因子的权重数; i—— 因子编号。 具体步骤是:首先是对确定的评价因子依据对农用地的限制程度不同,赋于不同的权重( pi);其次是对每一评价因子按照一定指标分等,并赋于指数( ai);三是各评价单元某一因素的权重与其相应的因素等级指数值分别相乘;四是累加各评价单元的综合指数( A) ;最后以综合指数值的大小确定各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等级。 评价结果 根据以上确定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系统以及评价因素和评价方法,通过现场调查和分图斑评价,对该项目区参与开发整理的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目前,项目区内有 公顷土地的地面坡度在 6~8176。 以下,土壤质地以轻壤为主,土层较薄且分布不均,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缺乏灌溉设施。 经过修整,改土培肥,布置灌溉设施等措施可以作为耕地,种植小麦、玉米和经济作物等。 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宜农土地的主要特性是:≥ 10℃ 年积温 > 3000℃,地面坡度<15176。 , 由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可知项目区的土地符合这一要求。 但项目区的宜耕土地大部分来自宜农荒草地、田坎和零星地类,土壤主要为轻壤质土,土层厚度分布不均匀,耕层较浅,有机质含量较低,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的进行,需对其进行修整、改土培肥,并布置灌溉设施,使光热水配合协调。 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干旱 项目区春季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气候干燥,土壤严重缺水,无法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需水要求。 由于受地貌条件的影响,深根植被少,地面坡度大,地表径流难以有效拦蓄并加以利用。 春旱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气候因素难以人为控制的前提下,解决项目 16 区农业用水问题是土地开发利用的关键。 土壤质量 2020 年 4 月对项目区土壤污染元素抽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d、 Cr、 Hg、 Pb、 As、 Cu 污染元素含量均低于绿色食品产地土壤环境所要求的含量限值,故进行农作物种植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但由于该区地处山前洪积扇中部,砾石含量较大,土壤质地较差,土层较浅且厚薄不均。 同时,土壤为石灰性褐土性土,土壤肥力较低,将直接影响产量和经济效益。 基础设施较差 项目区内虽然有部分农业基础设施, 但年久失修,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交通条件较差,基本上无通讯设施,现有的基础设施就连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规模的要求也难以满足,严重制约着项目区的农业发展以及与外界的交通、通讯,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对基础设施的要 求。 公众参与分析 该项目是在 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认真研究论证后提出的。 项目的组织实施由 区国土资源局牵头,区水利局、农业局及镇政府及相关村委会等部门积极配合。 由于该项目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与当地农业生态建设及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项目的实施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将产生积极影响,为 此在可行性研究过程中,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有关专家亲临指导, 区水利局对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在符合地下水开采有关规定的前提下,进行了项目区地下水资源详细分析报告。 区农业部门对项目区土壤肥力、生产潜力等进行了综合评价,对项目实施后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提出了许多建议。 区林业、电力部门分别对项目区的绿化和电力供应情况提出了意见。 当地农民积极性很高,在项目区内已自发地对未利用地进行零星开发利用,且对开发出的部分零星耕地进行作物种植,产生了一定的 17 经济效益,并逐步认识到通过进一步开发整理后存在的巨大生 产潜力。 对项目的实施,当地群众热情很高,参与意识强。 项目实施完成后,在充分保障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利益的前提下,通过进行规模化或产业化经营,将使本项目土地开发整理取得更大的效益。 18 山西省 市 区 镇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 项目 规划原则 该项目区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应在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 19 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的前提下,遵循下列原则:①尽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为国家和地方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服务; ②土地用途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的要求;③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并综合考虑土地开发整理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④因地制宜,工程技术切实可行;⑤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当地农业 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合理调整;⑥项目规划与相关部门规划协 调。 项目规划依据 部门相关文件 《 市 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 市 区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 1997~2020 年)》; 《 市 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2020~2020 年)》; 《 市 区 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2020 年)》。 相关行业技术标准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试行)》;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TD/T1012— 202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 TD/T1013— 2020); 《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 SL72— 94);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SL207— 9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GB/— — 1996); 《梯田工程技术规范》( DB/1400B57003— 88)。 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山西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项目区规划方案 项目区规划后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根据《山西省 市 区 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实现该项目区土地开发整理目标,根据当地 实际和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规划后土地主要用于种植大田作物和经济作物,大田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种植生产优质名优土特产品为主。 项目区建设规模面积为 公顷,其中,耕地净面积为 公顷,占项目区建设规模面积的 %,田坎占地面积为 公顷,占项目区土地总面积的 %;农田防护林用地面积为 公顷,占项目区土地总面积的 %;田间道路占地面积为 公顷,占项目区建设规模面积的 %,其中,田间道用地面积为 公顷,支道用地面积为 公顷( 见表 1)。 为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解决灌溉水源紧缺的问题,该区内采用低压管灌技术。 表 1 项目区规划后土地利用面积表 单位:公顷, % 地类 名称 合 计 耕地 田间道路 农田防 护林用地 总面积 其中 总面积 其中 净面积 田坎占地 支道 田间道 面积 比重 100 项目区土地整理工程总体布置 项 目区内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南北长 公里,东西宽 公里。 因此,根据项目区的地形特点,考虑到现有田坎的走向,为了 21 节约工程投资,土地平整工程尽量按照现有的田坎走向布置田块;改建现有的一条支道以及环绕项目区周边的现有田间道,同时,为方便当地居民生产和生活需要,新修田间道 16 条;在项目区内的支道、田间道两旁分别布置林带各 2 行,环绕项目区的田间道一旁布置 2 行林带。 在项目区内布置机井 11 眼,实行低压管灌节水灌溉技术。 干管基本平行于等高线,支管垂直于干管布置。 管道的埋深均为 m,开挖宽度也均为 m。 项目区土地整理工程项目规划 田块规划 根据项目区的地形特点,土地平整工程的平面布局在项目区西部以“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原则,沿等高线布置;在项目区东部,即现有的耕作区内基本沿现有梯田方向,对田块进行合并整修。 为便于机耕,地块的长度设计为 200~400m 之间,田块宽度设计为 20~40m之间。 农田林网规划 农田林网规划结合农田道路进行,林带结构采疏密型结构,株行距均为 ,林带走向尽可能垂直 主害 风向,树种均采用毛白杨。 环项目区周边的田间道,在其一旁布置两行毛白杨, 作为项目区的绿色屏障,起防风的作用,长度为 m, 占地面积 hm2,植树 万株;在项目区内,田间道两旁各植两行树,长度为 m, 占地面积 hm2, ,植树 万株; 支道两旁各植树两行,总长度为 m,占地面积 hm2,植树 万株。 因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