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综卷2014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2014.05)内容摘要:

1、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 下载地址 ,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试卷综析】本试卷是高三模拟试题,包含了高中物理的全部内容,主要包含匀变速运动规律、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电场、磁场、带电粒子的运动等内容,在考查问题上以基本定义、基本规律为主,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思路活,是份非常好的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0 C:12 6 O:16二、多项选择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48 分。 1418 题单选,1921 多选。 )【题文】14如图所示,物体 B 叠放在物体 A 上,A 、B 的质量均为 m,且上、下表面均与斜面平行,它们以共同速度沿倾角为 2、 的固定斜面 C 匀速下滑,B 间没有静摩擦力 到 B 到斜面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 2 B 间的动摩擦因数 =【知识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滑动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3 案解析】 C 解析: A、对 B 受力分析可知,B 受重力、支持力;将重力分解可知重力有沿斜面向下的分力,要使 B 能匀速下滑,受力一定平衡,故 A 对 B 应有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故 A 错误;B、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A 受到 B 的摩擦力应沿斜面向下,故 B 错误;C、对整体分析,并将整体重力分解,可知沿斜面方向上,重力的分力与摩擦力等大反向,故 A 受的滑动摩擦力沿斜面向上,大小为 2 C 正确;D、由于 为静 3、摩擦力,无法确定动摩擦因数,故 D 错误;故选 C【思路点拨】对 B 物体受力分析,根据共点力平衡可以得出 A 受力的情况,得出 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再对整体受力分析可得出 A 受斜面的摩擦力情况在求摩擦力时,一定要先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若为静摩擦力,可由受力平衡进行分析;但如果是滑动摩擦力,可以由滑动摩擦力的公式求出,但是要注意物体也可能处于平衡状态,故也可以由共点力的平衡求出【题文】152013 年 6 月我国宇航员在天宫一号空间站中进行了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其中演示了太空“质量测量仪” 测质量的实验,助教聂海胜将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将连接运动机构的弹簧拉到指定位 4、置,如图所示。 松手后,弹簧凸轮机构产生恒定的作用力,使弹簧回到初始位置,同时用光栅测速装置测量出支架复位时的速度和所用时间。 这样,就测出了聂海胜的质量 74列关于“ 质量测量仪” 测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 下载地址 测量时仪器必须水平放置B测量时仪器必须竖直放置 C其测量原理根据万有引力定律D其测量原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识点】牛顿第二定律3 案解析】 D 解析: A、因为航天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测量仪器不论在什么方向上,弹簧凸轮机构产生恒定的作用力都是人所受的合力适用测量时一起的位置不一定需水平、也不一定需竖直故 A、B 错误C、天宫中的质量测量仪,应用的物理学原 5、理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力)=m(质量)a(加速度) 质量测量仪上的弹簧能够产生一个恒定的力F,同时用光栅测速装置测量出支架复位的速度 v 和时间 t,计算出加速度 a= ,再根据顿第二定律就能够计算出物体的质量故 C 错误,D 正确故选:D【思路点拨】根据速度和时间,结合速度时间公式求出航天员的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质量本题主要考查了天宫中的质量测量仪的原理,知道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力)=m(质量)a(加速度) ,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题文】16如图所示,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以 m/s 的速度匀速运行。 t=0 时,在最左端轻放一质量为 m 的小滑块,t=2s 时,传送带突然制动 6、停下。 已知滑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列关于滑块相对地面运动的 像正确的是 【知识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8 5【答案解析】 D 解析: 滑块放在传送带上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做匀加速运动,a= 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 下载地址 ,滑块运动到与传送带速度相同时需要的时间 =1s 然后随传送带一起匀t2=s 当送带突然制动停下时,滑块在传送带摩擦力作用下做匀减速运动直到静止,a=2m/s 2运动的时间 1s 所以速度时间图象对应 D 选02项故选 D【思路点拨】物体在传送带运动问题,关键是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来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有利于培养学 7、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滑块放在传送带上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做匀加速运动,当速度与传送带相等时,和传送带一起做运动运动,当传送带突然制动停下时,滑块在传送带摩擦力作用下做匀减速运动直到静止 【题文】17. 在直角坐标系 O- 有一四面体 O 顶点坐标如图所示。 在原点 荷量为点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B,C 三点的电场强度相同 B. 平面 成一个等势面C. 若将试探电荷+q 自 A 点沿 + x 轴方向移动,其电势能增加D. 若在 A、B、C 三点放置三个点电荷,受电场力的合力可能为零【知识点】电场强度;电势;电势能2【答案解析】 C 解析: A、根据点电荷电场线的分布情况可知:A、B、 8、C 三点的电场强度大小相同,方向不同,而场强是矢量,则 A、B、C 三点的电场强度不同故 A 错误B、A、B、C 三点处于同一等势面上,电势相同,由于 A、B、C 三点所在的等势面为球面,所以平面 是等势面故 B 错误C、若将试探电荷+q 自 A 点沿+x 轴方向移动,该试探电荷受到吸引力,吸收力方向一定沿着 x 轴的负方向运动,则电场力对该试探电荷做负功,其电势能将增加故 C 正确D、若在 A、B、C 三点放置三个点电荷,任意两个点电荷对电场力的合力与第三个电荷对电场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三个点电荷对合力不可能为零,故 D 错误故选:C【思路点拨】 A、B、C 三点的电场强度大小相同,方向不 9、同A、B、C 三点的电势相同,A、B、C 三点所在的等势面为球面若将试探电荷+q 自 A 点沿+x 轴方向移动,电场力做负功,其电势能增加若在 A、B、C 三点放置三个点电荷,受电场力的合力不可能为零本题要掌握点电荷电场线和等势面的分布情况,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要能根据电场力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关系判断电场力做功的正负【题文】18. 图( 甲) 是小型交流发电机的示意图 ,两磁极 N、S 间的磁场可视为水平方向的匀强磁场, O沿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从图示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 下载地址 ,产生的交变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0 A s s 时电阻 R 0 s【知识点】交流发电 10、机及其产生正弦式电流的原理;楞次定律;正弦式电流的图象和三角函数表达式3【答案解析】B 解析: A、由题图乙可知交流电电流的最大值是 0 A,由于电流2表的示数为有效值,故示数 I= =10A,故 A 正确;B、线圈中的感应电流达102到最大,感应电动势最大,则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最快,磁通量为 0,故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平行,故 B 正确;C、由楞次定律可判断出 流过电阻的电流方向自左向右,选项 C 错误D、周期 T=速度 = =100 s,故 D 错误;故选:B2T【思路点拨】 由题图乙可知交流电电流的最大值、周期,电流表的示数为有效值,感应电动势最大,则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最快,由楞次定律 11、可判断出 流过电阻的电流方向本题考查交变电流的产生及有效值的定义,要注意明确电流表示数、机器铭牌上所标的电流值、电压值等均为有效值【题文】19己知地球同步卫星 A 离地面的高度约为地球半径的 6 倍,另一地球卫星 B 离地面的高度约为地球半径的 25 倍,在地球赤道上放置一物体 C,随地球转动。 若将地球看成均匀球体,则 A两颗卫星 A、B 的线速度之比约为 1: 2B两颗卫星 A、B 的线速度之比约为 5:C卫星 B 和物体 C 的运动周期之比约为 7D卫星 B 和物体 C 的运动周期之比约为 1: 2【知识点】人造卫星的加速度、周期和轨道的关系;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载地址 【答案解析】 解析 12、: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得 v=222(),T= 地球同步卫星 A 离地面的高度约为地球半径的 6 倍,另一地球卫星 离地面的高度约为地球半径的 ,则 R,r B=,则 A、B 的线速度之21为 1: A、B 的周期之比为 2 : 1又因为 A、C 的周期相等,则卫星 B 与 C 的2周期之比为 1: 2 故 A、D 正确,B、C 错误故选 思路点拨】对于卫星 A 和卫星 B 均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出 A、B 的线速度关系,以及周期关系对于 A 和 C,周期相等,再根据 A、B 的周期关系得出 B 和 C 的周期关系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同步卫星的特点,以及掌握万有引力 13、提供向心力这一理论,并能熟练运用【题文】20一质量为 m、电阻为 r 的金属杆 一定的初速度 轨平面与水平面成 300角,两导轨上端用一电阻 R 相连,如图所示,磁场垂直斜面向上,导轨的电阻不计,金属杆向上滑行到某一高度之后又返回到底端时的速度大小为 v ,则金属杆在滑行过程中A向上滑行的时间大于向下滑行的时间 B向上滑行时与向下滑行时通过电阻 R 的电荷量相等C在向上滑行时电阻 R 上产生的热量大于向下滑行时电阻 R 上产生的热量D金属杆从开始上滑至返回出发点,电阻 R 上产生的热量为)(2120知识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5【答案解析】 解析: A:因为上滑阶段的平均速度大于下滑阶段的平均速度,而上滑阶段的位移与下滑阶段的位移大小相等,所以上滑过程的时间比下滑过程短,所以 A 错误;B:电量 q=It= t= ,式中结果无时间,故上滑阶段和下滑阶段通过回路即通过 R 的电量相同,所以 B 正确;C:分析知上滑阶段的平均速度大于下滑阶段的平均速度,由动生电动势公式 E=知上滑阶段的平均感应电动势 2,而上滑阶段和下滑阶段通过回路即通过 R 的电量相同,再由公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