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毕业设计-郑州市帝豪烟厂办公楼设计内容摘要:

作用组合下的轴力应满足轴压比μ c的要求: 一级框架 μ c≤ 二级框架 μ c≤ 三级框架 μ c≤ 柱截面尺寸还应满足抗剪强度要求: 非抗震设计 Vc≤ 抗震设计 Vc≤ 1/γ RE( ) ( 2)柱的纵向钢筋: 框架柱宜采用对称配筋以适应水平荷载和地震作用正反两向的要求。 框架柱纵向钢筋最大配筋率ρ max(包括柱中全部纵筋)在非抗震时不应大于 5%,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 4%,在搭接区段内不应大于 5%;当柱净高与截面有效高度之比为 3~ 4时(短柱),其纵向钢筋单边配筋率不宜超过 %,并沿柱全长采用符合箍筋。 为保证柱的延性,框架柱中全部纵向钢筋截面面积与柱有效结脉内积之比ρ不应小于ρ min(见附表 26)。 框架柱中纵向钢筋间距不应过大,以便对核心混凝土产生约束作用。 在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 350mm,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 200mm。 纵向钢筋的接头,一级框架应采用焊接接头,二级 框架底层应采用焊接接头,其他层宜采用焊接接头,三级框架可采用搭接接头,但底层宜采用焊接接头。 纵向钢筋接头应避开柱端加密区,同一截面内的接头钢筋面积不宜大于总钢筋面积的 1/2,相邻接头间距,焊接时不小于 500mm,搭接时不小于 600mm,接头最低点距楼板面至少 750mm,并不小于柱截面长边尺寸。 纵筋的搭接长度,非抗震设计时,不小于。 一级抗震设计时,不小于+10d。 二级不小于 +5d;三、四级不小于。 框架顶层柱的纵向钢筋应锚固在柱顶或伸入板、梁内,其锚固长度自梁底面起算 为 lw,抗震设计时,一级不小于 la+10d;二级不小于 la+5d;三、四级不小于 la;且至少有 10d 以上的直钩长度,非抗震设计也不小于 la。 ( 3)柱的箍筋 箍筋对框架柱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历次震害表明,箍筋过细,间距太大,构造不合适是框架柱破坏的重要原因。 箍筋对柱的核心混凝土起着有效的约束作用,提高配箍率可以显著提高受压区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从而增加柱的延 10 性,柱的箍筋有以下构造要求: 筋宜采用复合箍筋,当每边纵筋大于或等于 4 根时,宜采用井字型箍筋,有抗震设防要求时,纵筋至少每隔一根有箍筋或拉筋拉接,以固定 其位置,并使纵筋在两个方向都有约束。 箍筋的肢距不宜大于 200mm,为保证箍筋能在核心混凝土内锚固,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混凝土保护层脱落后钢筋仍不散开,继续约束核心混凝土。 箍筋应做 135o弯钩,弯钩端头直段不小于 10d( d为箍筋直径)。 端箍筋加密区范围为:截面高度(或圆柱直径)、柱净高的 1/6 和 450mm三者中的较大值,对底层柱底,取刚性地面上下个 500mm。 一级框架角柱及任何框架中的短柱,需要提高变形能力的柱,沿柱全高加密箍筋,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及最小直径应满足附表 27要求。 框架柱,截面尺寸不大于 400mm 时,箍筋最小直径可采用Φ 6;角柱、短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 100mm。 加密区箍筋的体积配箍率,应满足附表 28的要求(体积配箍率 ρ =VSV/VC; VC为混凝土体积; VSV为在 VC内箍筋的体积 )。 注:计算箍筋体积配箍率时,不计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 加密区的箍筋不应小于加密区箍筋的 50%,为施工方便,宜不改变直径而将间距扩大一倍,但对一、二级抗震,间距不宜大于 10d ,三级不宜大于 15d( d 为纵筋直径)。 向钢筋搭接接头处,箍筋间距应符合以下要求:纵筋受拉时,不大于 5d及 100mm, 纵筋受压时,不大 于 10d 及 200mm。 附表 21 活荷载按楼层的折减系数  的值 墙、柱、基础计算、 截面以上的层数 1 2~ 3 4~ 5 6~ 8 9~ 20 20 计算截面以上各楼层 活荷载总和的折减系数 ( ) 附表 22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 RE 材料 结构构件 受力状态 γ RE 钢 梁 受弯 11 筋混凝土 轴压比小于 偏压 轴压比大于 偏压 抗震墙 偏压 各类构件 受剪、偏拉 附表 23 轴压比限值 类型 抗震等级 一 二 三 框架柱 框支柱 附表 24 梁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及最小直径( mm) 抗震等级 加密区长度(取大值) 箍筋最大间距(取小值) 箍筋最小直径 一 2hb,500 hb/4,6d,100 φ 10 二 ,500 hb/4,8d,100 φ 8 三 ,500 hb/4,8d,150 φ 8 四 ,500 hb/4,8d,150 φ 6 附表 25 抗震设计时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分率 抗震等级 支座 跨中 一 二 三、四 附表 26 框架柱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设 计 类 别 构 件 非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 一 二 三 四 中柱、边柱 12 角柱 附表 27 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及最小直径( mm) 抗震等级 箍筋最大间距(采用小值) 箍筋最小直径 一 6d,100 Φ 10 二 8d,100 Φ 8 三 8d,150 Φ 8 四 8d,150 Φ 6 现浇板设计 . 1 荷载设计值 对下图所示各区格编号,共分四类即 A B C D,示于图中 D B B B B B B B B D C A A A A A A A A C D B B B B B B B B D 活荷载 : 屋面活荷载: qW1= =楼面活荷载: qL1= 2= qL2= =恒荷载 : 屋面: gW1= = gW2= = 楼面: gL1= = gL2= =经计算比较,楼面荷载产生的弯矩较大,为偏于安全采用楼面荷载进行配筋计算。 所以: gL1+qL1/2=+ 13 gL2+qL1/2=+ gL1+qL1=+= kN/m2 gL2+qL2=+= kN/m2 计算跨度 ( 1)内跨 L0=Lc Lc为轴线间距离 ( 2)边跨 L0=Ln+b Ln为净跨, b 为梁宽 弯矩计算 跨中最大正弯矩发生在活载为棋盘式布置时,可简化为当内支座固定时g+q/2 作用下的跨中弯矩值与当内支座铰支时 2/q 作用下的跨中弯矩值两者之和。 支座最大负弯矩可近似按活荷载满布求得,即内支座固定时 g+q 作用下的支座弯矩。 在本例中,边梁对板的作用视为固定支座。 所有区格板按其位置与尺寸分为 A B C D 类,计算弯矩时,考虑泊松比影响取 ν c=. 查钢筋混凝土书中表计算板的跨中正弯矩。 表 81 区格 A B C D L01 L02 L01/L02 M1 M2 M`1 M``1 M`2 M``2 注 : A M1=(+ ) +(+ ) =+= M2=(+ ) +(+ ) =+= kNm 14 M`1= M``1=(g+q)L01= = kNm M`2= M``2=(g+q)L01= = kNm B M1=(+ ) +(+ ) =+= kNm M2=(+ ) +(+ ) =+= kNm M`1= M``1=(g+q)L01= = kNm M`2= M``2=。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