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溧阳市南渡中学2013年高三一轮复习物理学案 相互作用 实验 验证平行四边形内容摘要:
1、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总 11) 一、学习目标:1、掌握探究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方法。 二、知识归纳:【实验目的】1学会用弹簧测力计和细线测出力的大小与方向2运用力的图示法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原理】一个力 F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 2的作用效果都是让同一条一端固定的橡皮条伸长到_,所以力 F就是这两个力 2的 ,作出力 F的 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力 2的合力 F 的图示,比较 F 和 F的 ,若相同,则说明互成角度两个力合成时遵循_ _【实验器材】方木板一块、白纸、弹簧测力计(两只)、_、细绳套(两个)、_、_、图钉(几个)、细芯铅笔【实验步骤】 2、1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并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 A 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一短绳,细绳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2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到某一位置 O,如图 1 所示,记录 ,用铅笔描下 及 的方向3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 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套的方向4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 O 沿两条细绳套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这两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2的图示,并以 2为 ,F 1和 的图示5用刻度尺从 O 点按同样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 F的图示6比较一下,力 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 F 的大小 3、和方向是否相同7. 改变 2的大小和夹角,重复做两次实验,得出结论。 【误差分析】1用两个测力计拉橡皮条时,橡皮条、细绳和测力计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这样得到的两个测力计的水平分力的实际合力比由作图法得到的合力 (填大、小或相等) 2结点 O 的 和两个测力计的 画得不准,造成作图的误差在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伸长时的结点位置要相同3两个分力的夹角 ,如大于 120,再重做两次实验,为保证结点 O 位置不变(即保证合力不变),则 变化范围不大,因而测力计示数变化不显著,读数误差大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作图比例不恰当造成作图误差两拉力 2夹角不宜过小,作力的图示,标度要 5使用弹簧秤前 4、,应先 ,使用时不能超过量程,拉弹簧秤时,应使弹簧秤与木板 被测力的方向应与弹簧测力计轴线方向 ,拉动弹簧时不可与外壳 三、例题讨论例 1、 “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其中 A 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 为橡皮筋与细线的结点, 细绳图乙所示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1)图乙中的_ 是力 合力的理论值;_ 是力 合力的实际测量值(2)在实验中,如果将细绳也换成橡皮筋,那么实验结果是否会发生变化。 答:_.(选填“变”或“不变”)(3)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例 2、某同学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时的主要步骤 5、是:A在桌上平放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B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 A 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一短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上两个细绳套;C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两个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的同一结点,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 点的位置,读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D按选好的标度,用铅笔和刻度尺作出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图示,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 F;E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拉橡皮条使其伸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下细绳套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 F的图示;F比较 F与 F 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得出结论上述步骤中:(1 6、)有重要遗漏的步骤的序号是_和_;(2)遗漏的内容分别是_ _ _; _ _ 例 3、(2011徐州市第三次调研测试)小明同学在学完力的合成与分解后,想在家里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他从学校的实验室里借来两只弹簧测力计,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在墙上贴一张白纸用来记录弹簧弹力的大小和方向B在一只弹簧测力计的下端悬挂一装满水的水杯,记下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一根大约 30 的细线从提带中穿过,再将细线两端拴在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在靠近白纸处用手对称地拉开细线,使两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相等,在白纸上记下细线的方向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如图 7 甲所示D在白 7、纸上按一定标度作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弹力的图示,如图乙所示,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可求出这两个力的合力 F.(1)在步骤 C 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_ N.(2)在步骤 D 中,合力 F_ N.(3)若_,就可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四、巩固练习1在做“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 ”实验时,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用两个弹簧秤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某一确定的 O 点,以下操作中错误的是()A同一次实验过程中,O 点位置允许变动B实验中,弹簧秤必须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秤刻度C实验中,先将其中一个弹簧秤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只需调节另一弹簧秤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条另一端拉到 O 点 8、D实验中,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 O 点时,两弹簧秤之间夹角应取90,以便于算出合力的大小2 (2011绍兴市质量调测)在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中,采取下列哪些方法和步骤可减小实验误差 ()A两个分力 2 间的夹角要适当大些B两个分力 2 的大小要适当大些C拉橡皮条的细绳要稍长一些D实验前先把两个弹簧秤的钩子互相钩住,平放在桌子上,向相反方向拉动,检查读数是否相同3某同学利用如图 3 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竖直木板上铺有白纸,固定两个光滑的滑轮 A 和 B,将绳子打一个结点 O,每个钩码的重量相等,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根据钩码个数读出三根绳子的拉力 答下列问题:(1)改变钩码 9、个数,实验能完成的是()A钩码个数 22 ,N 34B钩码个数 33,N 24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钩码个数 2N 34D钩码个数 ,N 24,N 35(2)在拆下钩码和绳子前,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A标记结点 O 的位置,并记录 B、段绳子的方向B量出 B、段绳子的长度C用量角器量出三段绳子之间的夹角D用天平测出钩码的质量(3)在作图时,你认为图 4 中_是正确的(填“甲”或“乙”)4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 A 点,另一端拴上两 根细绳,每根细绳分别连着一个量程为 5 N、最小刻 的弹簧测力计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拉弹 簧测力计当橡皮筋的活动端拉到 O 点时,两根细绳 相互垂直,如图 8 所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从 图中读出(1)由图可读得两个相互垂直的拉力的大小分别 为_ N 和_ N.(2)在图 9 所示的方格纸上按作图法的要求画出这两个 力及它的合力(3)图 10(A)(B)两图是两位同学得到的实验结果,其中哪一个图符合实际。 若合力测量值 F是准确的,则 F 与 F有误差的原因可能是哪些。江苏省溧阳市南渡中学2013年高三一轮复习物理学案 相互作用 实验 验证平行四边形
相关推荐
,关注中心是否突出。 ,生成使中心突出的方法。 三、总结梳理 ◆ 所选材料与中心紧密关联 ◆ 能紧扣中心叙述描写材料,详略得当,使中心得以凸显 ◆ 材料的叙述描述的过程完整、精彩,合情合理 ◆ ◆ … … 四、作业 : “学习资源群”下载本课所展示的修改图片,依据评价量表,修改习作的材料,使得中心更加突出。 结语: 教学过程 (表格描述 )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北京印象”旅游纪念明信片设计 为我们班每位外籍同学亲手制作一套“北京印象”旅游纪念明信片,来传达北京同学们向外籍同学的祖国亲人、朋友的祝福与问候。 希望他们有机会也来到北京领略一下帝都的风情与文化。 实践要求: 突出旅游纪念明信片的特征。 具有“套系语言”、富有创意。 指导建议: “套系语言”可通过相同的设计风格、形式美感、标志位置等共有特征来实现。 设计步骤: ——
②假如不给智力成果权以必要的保护,你想象会怎么样。 专利权 保护智力成果的方式 发明了新型节水装置 设计新颖图案作为自己产品的 标志 科幻小说发表了 版权登记 申请专利 注册商标 2020年 12月,庄羽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起诉: 2020年 11月庄羽创作完成了小说 《 圈里圈外 》。 之后,庄羽发现,春风文艺出版社于 2020年 11月 出版的郭敬明所著 《 梦里花落知多少 》 一书
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说一说 你都去过哪些佛教的风景名胜地。 佛像 佛教建筑 佛寺 佛教建筑 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为什么称为 白马寺。 你知道吗。 白马寺 有一部电视剧描写了秦汉时期刘邦的夫人,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吕后为了躲避战乱,逃到尼姑庵的故事。 想一想到底谁错了。 “那时没有尼姑庵,
展示 各组实验设计方案 ,评价优异 成功的实验需要选择正确的材料,老师搜集各组的实验方案,发现大部分同学选择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为什么选择过氧化氢。 1. 组织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为什么从动物肝组织中提取过氧化氢酶。 PH对底物 H2O2的影响。 如果想实验进行定量,该如何选择反应装置呢。 因为预习学案中提供了 4 种实验装置,请同学区分定性及定量实验的装置。 所以
注明“教学意图”媒体使用功能效果等 )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出示 109 平面图。 小清家所在的社区有一块绿地,小清想知道它的占地多大。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这学期的哪部分知识。 (面积)这节课我们对面积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 习。 板书课题:面积的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现实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 创设情境是现实生活与数学教学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