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资料-中外科学家内容摘要:

1、李政道资料光世昌老师搜集整理 山西省昔阳县中学校一、生平简介李政道(926)理论物理学家。 1926 年 11 月 25 日生于上海。 19431944 年在浙江大学(当时一年级在贵州永兴)物理学系学习;得到老师束星北的启迪,而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 1944 年因翻车受伤停学。 1945 年转学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 1946 年受他的老师吴大猷的推荐,得国家奖学金,去美国深造,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1948 年春天,李政道通过了研究生资格考试,开始在费米的指导下作博士论文研究。 1949 年底,在费米的指导下,李政道完成了关于白矮星的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以后在该校天文学系半年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 2、克莱)物理系一年任讲师并从事研究工作。 1950 年,李政道和来自上海的大学生秦惠君结婚。 他们有两个孩子,长子李中清,现任加州理工学院历史教授;次子李中汉,现任密歇根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 1951 年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 1953 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1955 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57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601963 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63 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讲座教授,1964 年任该大学费米物理学讲座教授,1983 年任该大学全校讲座教授。 他还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二、科学成就1与杨振宁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李政道对近代 3、物理学的杰出贡献是:1956 年和杨振宁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 谜 即后来所谓的 K 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 如果弱衰变过程中宇称守恒,那么它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 K 介子。 但是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该是同一种介子。 李政道和杨振宁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他们仔细检查了过去的所有实验,确认这些实验并未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 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不是守恒的实验途径。 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 因此,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并获得了 1957 年诺贝 4、尔物理学奖。 一项科学工作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还是第一次。 李政道又是到那时为止历史上第二个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2李政道在其它方面的重工作还有1949 年与 951 年提出水力学中二维空间没有湍流。 1952 年与 年与杨振宁合作,提出统计物理中关于相变的杨振宁含两个定理)和李954 年发表了量子场论中的著名的“李模型” 理论。 1957 年与 P 不守恒和时间不反演的可能性。 同年与杨振宁合作,提出二分量中微子理论。 1959 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硬球玻色气体的分子运动论,对研究氦的超流动性作出了贡献。 同年又合作分析高能中微子的作用,定出此后 20 多年这方面大量的实验和理论工作的方向 5、。 1962 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带电矢量介子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 1964 年与 究了无(静止)质量的粒子所参与的过程中,红外发散可以全部抵消问题。 这项工作又称李与木下的工作合在一起,称理。 60 年代后期提出了场代数理论。 70 年代初期研究了 发破缺的问题。 又发现和研究了非拓扑性孤立子,并建立了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还就色禁闭现象提出了真空的“色介常数” 的概念。 70 年代后期和 80 年代初,继续在路径积分问题、格点规范问题和时间为动力学变量等方面开展工作;后来又建立了离散力学的基础。 3李政道关心中国物理学的发展,自 1972 年起多次回国访问讲学;并协助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 6、研究所建造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同步辐射设备,使基础和应用科学能结合。 1980年以来,他发起组织美国几十所主要大学在中国联合招收物理学研究生,为培养中国青年物理学家作出了不少贡献。 李政道受聘为暨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4李政道已发表约 200 多篇科学论文和报告,出版过专著场论与粒子物理学 (上册,1980;下册,1982)和 980)三、趣闻轶事1没有中学和大学毕业文凭的物理学家李政道的少年时代是在动乱中度过的,他甚至没有得到过正式的中学和大学毕业文凭。 特别是在日寇侵华以后,他经历了一段非常艰苦的时期。 日军侵略军进入上海租界 7、后,李政道不愿受日寇统治,于 1941 年 12 月离家,由上海取道杭州、富阳,穿过封锁线去大后方求学。 在福建、江西旅途中,他得了恶性疟疾,又无路费,过的是流浪生活,直至 1943年到达贵阳后才治愈疟疾。 1943 年秋,李政道在贵阳以同等学历考上浙江大学,后经湄潭去永兴上一年级。 1944年夏,他因车祸严重损伤脊背神经,卧床半年。 不久,日寇侵入贵州省,他又经重庆转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求学。 当时的浙江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集中了许多著名的教授,由于李政道学业成绩突出,受到西南联合大学的吴大猷、浙江大学的束星北、王淦昌等的器重,尤其是吴大猷,对他的培养最为着力,这对李政道后来的成就有很大的影响。 当时西南联 8、合大学的条件非常差,十五六个学生住一间草屋,又闷又热,蚊蝇、臭虫很多,但这些都未能减弱同学们的求知热情。 多年以后,李政道已成为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回忆往事,他感慨地说:“那时候,我们从来没有因为仪器不好,设备不好,而有比别人差的想法。 杨振宁、朱光亚、唐敖庆和我,都是那个时候培养出来的。 ”1945 年,当美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后,中国政府也想造原子弹。 蒋介石召见化学家曾昭抡,询问如何才能造出原子弹。 曾昭抡说,首先是培养人才,建议在数学、物理和化学三科各选两个成绩优秀的年轻人去美国留学。 华罗庚推荐了孙本旺和徐贤修去学数学;吴大猷推荐了李政道和朱光亚去学物理;曾昭抡推荐了唐敖庆和王瑞酰去学化学。 9、这样,李政道在 1946 年 9 月到了美国。 当时,他还不到 20 岁,刚念完大学二年级。 由于李政道没有大学文凭,在美国进研究院很难。 芝加哥大学是个例外,只要念熟了哈金斯(长指定了的西方著名经典著作的人,没有学位也可以进研究院。 李政道告诉招生处负责人,他念过等价于这些经典著作的东方作品,如孔子、孟子、老子等,招生处未经证实就接收了他。 2李政道和杨振宁获诺贝尔奖时都是中国国籍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发现,李政道和杨振宁被授予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奖。 消息传来时,李政道正在普林斯顿。 他非常兴奋,同时想到了他的老师吴大猷先生。 他立即给吴先生写了一封信,感谢吴先生对他的培养以及在 1946 年给予 10、他奖学金。 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每位获奖者都致了答词。 李政道致答词时用中文开头,然后用英文。 他说:“一个科学上的成就是许多在同一或相关领域中的研究者积累的结果。 没有过去的经验,没有现在的激励,就不会产生我们今天的观念和知识;没有将来的实验,我们今天的观念和知识也不能进化。 虽然这许多因素构成了任何进步的整体,人们往往只记得最后光辉的收获而忘记了其中辛勤的耕作。 在今天的隆重仪式上,我格外感受到,有许多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们为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但还没有像我今天这样被授予如此的荣誉。 ”在每位获奖者致词后,李政道又代表所有的获奖者致词。 他说:“我们有限的人类智慧去认识无限的宇宙奥秘,是 11、一个永不终止的过程。 他讲述了一段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如来佛手掌中翻跟斗的故事。 孙悟空翻了一串跟斗,以为已经到了宇宙的尽头,实际上还在如来佛的手掌中。 他说: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取得很快的进步,但是我们必须记住,即使到了如来佛手指的底部,我们离绝对真理还很远很远。 ”获奖时,李政道和杨振宁都是中国国籍。 至今为止,诺贝尔奖的正式记录书上,他们两人仍是仅有的中国籍获奖者。 3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发现的意义:1957 年 1 月 15 日下午,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举行新闻发布会。 被称为美国实验物理之父的 教授向公众宣布,物理学中的一个被称为宇称守恒的基本定律被推翻了。 第二天,纽约时报在头版以“物理学中的 12、基本概念在实验中被推翻”为题报道了这一消息。 这个事件在全世界传播之快、影响之广,可以从剑桥大学的 授在一次演讲时所说的话中看出来:“宇称不守恒 这样一个不准确的用语,在全世界传播,就像新的圣经一样。 ”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的发现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 李政道和杨振宁的贡献在于,当几乎所有的理论物理学家相信空间反演(宇称)不变性已被实验确定地证实,几乎没有实验物理学家试图设计实验来向宇称守恒挑战时,他们指出,在一大类的物理过程( 衰变, 衰变, 衰变)中,宇称守恒从来没有被检验过。 他们讨论了可以进行这种检验的一系列实验条件。 这样,他们的注意力不是放在一个孤立的谜上,而是集中在弱相互作用的整体上。 正是李政道、杨振宁和吴健雄的突破性工作,彻底解放了人类对于物理世界最基本结构的思想。 今天,物理学界公认对称破缺是自然界相当普遍的规律,而在 50年代中期以前,这是不可想象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