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丰台区第五小学+王昊+五下折线统计图内容摘要:
猜我是利用哪种图预测她之后的身高的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解读 一下折线统计图里的密码。 【设计意图:在条形统计图逐渐简化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产生过程以及绘制方法,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两种统计图都能够进行数据的分析,弱化两者之间的区别。 】 三、 看图 分析 ,让数据说话 1. 看图获知信息。 观察折线统计图,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预设一:数据本身的读取。 ( 1)统计图的名称; ( 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 3)各个直观的数据是什么,例如出生时: 50 厘米„„ 评价:通过观察每个点,我们能读出相应的数据。 预设二:数据之间的读取。 ( 1)哪年身高最高,哪年 身高最低。 50 87 107 122 134 143 160 162 年龄 /岁 2 4 6 8 10 12 15 6 ( 2)哪两年之间身高增长的快,哪两年之间增长的比较慢,哪两年增长的同样多。 追问:说说你是如何进行判断的。 根据学生描述的方法进行课件演示,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图 1:通过计算进行说明。 图 2:通过比较占格的多少进行说明。 图 3:通过角度确定增长快慢。 图 4:通过线的长短确定 (第四种方法中需要辨析:必须在年龄的间隔相同时才可以。 ) 小结:其实,这几方面是相互影响的,数据的差值大、线倾斜的角度越大、线越陡、相同年龄间隔线段就越长。 ( 3)她从出生到 15 岁身高是逐渐增长的趋势。 (板书:变化趋势) 评价:你们不仅看出了统计图的表面信息,而且根据每年数据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根据“缓”、“陡”趋势分析出身高增长的快慢以及整体变化的趋势。 特别了不起。 2. 初步分析做预测。 (体验随机性和规律性) 那之后她的身高会怎样呢。 你能预测她 18 岁时身高大概是多少厘米。 ( 1)独立分析预测。 ( 2)汇报交流。 说说你的预测结果。 预设一:根据每年增长的平均身高水平进行预测判断。 预设二:根据每年的趋势进行预测判断。 教师分别记录学生预测的最高值和最低值。 追问:我们预测的相差挺多的,怎么能使我们的预测更加合理呢。 刚才同学们特别 7 善于利用数据的资源,现在你也可以利用一下我这个资源,如果你需要什么可以向我提出来,如果我觉得合理就可以为你提供。 预设一:人到多大年龄就不长了。 预设二: 15 岁后,每年一般人大约长多少。 评价:现在是大数据时代。 她个人的信息还不足以进行预测,还需要一些人的信息做一下对比。 预设三:找一些与她情况差不多的女孩,看看他们的身高是怎样变化的。 ( 3)参考个别样本,进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 赶巧王老师知 道这三位老师与悠悠的年龄相仿,所以,我搜集了这三个人 0—— 18岁时身高的数据信息制作成了折线统计图,根据这三幅图和其中的数据,你们在小组中讨论一下,看看这些数据对你们的预测,有没有什么帮助。 打开学具袋。 汇报①:将悠悠身高的折线统计图透明片与三位老师的身高折线统计图分别进行重合,对比发现陈老师折线的趋势和数据与悠悠都特别接近,就按照陈老师的身高进行判断。 评价: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多么智慧,将两个折线统计图进行重叠,变成了一副折线统计图,方便我们比较折线的趋势,这样的统计图叫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件演示合并的过程,合并后,你发现这幅图哪里有问题吗。 预设:发现名字无法重合;发现两个图不好区分,因为都是用同样的线来表示。 8 名称的教学:现在这幅折线统计图的名称是什么更贴切呢。 图例的教学:使用图例进行区分,通常情况下我们用一条实线和一条虚线来表示。 绘制的方法:如果让你将这两幅图绘制在同一幅图中,怎么绘制呢。【教学设计】丰台区第五小学+王昊+五下折线统计图
相关推荐
者和矛盾特殊性(个性)的关系不同: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 从空间上看: “ 普遍性 ” 是说事事有矛盾,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 具 有 不同的特点,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从时间上说, “ 普遍性 ” 说时时有矛盾,而矛盾的 “ 特殊性 ”是指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 具 有不同的特点。 也就是说, “ 事事 ”“ 时时 ”
受 到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用各种形式表达惜别之情的兴趣。 预设2 1. 学生演唱 《 送别 》。 其他学生谈从歌曲中感受到的离别情。 2.小结:用适合的歌曲可以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组同学演唱李叔同的《送别》,用舒缓的旋律和略带伤感的歌词,道出了心中的离愁别绪。 预设 3 学生读 写 给同学 的赠言 ,当场送赠言。 生生情感互动,谈收到赠言后的感受。 其他学生建议赠言要写出同学特点,富有个性
整十或整百数相乘:先将两个因数 0前面的数相乘,再数因数后面共有几个 0,最后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 0。 小口诀 一乘、二数、三添 0 口算 30 50时,可以这样想:先用( ) ( )得( ),再在( )后边添上( )个 0。 口算 22 30时,可以这样想:先计算( ) ( )得( ),再在( )后边添上( )个 0。 3 5 15 15 222 3 66 66 1 80 10= 700
会有不同的感受。 有些人产生失败感,有些人又觉得不存在失败。 知识小结:挫折的含义 完成目标 1:通过讨论明白到 挫折的产生是因为自己追求的目标遇到阻碍,未能实现而形成的 ,并不是任何事情都能成为挫折。 探究 2: 生活之中,有 哪些人、事、物会令我们产生挫折呢。 自然界 的哪些因素会引起挫折。 哪些 人为的因素 会引发挫折。 哪些 自身的因素 会引发挫折。 知识小结:人生难免有挫折。 完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