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单元教学设计内容摘要:

演示实验 活动 1 学生实验 活动 3 演示实验 活动 4 演示实验 活动 5 演示实验 活动 6 演示实验 活动 7 播放视频 活动 8 演示实验 活动 9 学生实验 活动 10 学生实验 活动 11 阅读、讨论 4 3.流程图说明: ( 1) 活动 1: 学生对话同时手摸喉部,感受对话时的喉的变化。 ( 2)活动 2: 教师演示音叉 发 声 实验。 ( 3)活动 3: 学生演示 击鼓面上撒了些黄豆的队鼓,观察队鼓发声时的现象。 ( 4)活动 4: 演示 实验(《学习活动卡》 P16 观察与描述 2) 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些泡沫屑,敲击铁盆,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推测产生原因。 ( 5)活动 5:。 演示 实验(《学习活动卡》 P16 观察与描述 3) 观察装置中,当扬声器发出很大声响时,纸箱前方烛焰将会怎样。 这一现象表明了什么。 引入声波。 ( 6) 活动 6:演示 实验(《学习活动卡》 P16 观察与描述 4) 观察弹簧纵波现象,对声波有个直观的认识。 ( 7) 活动 7: 播放声波形成的视 频。 ( 8)活动 8: 演示实验(《学习活动卡》 P17 观察与描述) 蜂鸣器放在玻璃钟罩内,逐渐抽出空气的过程中,感受听到蜂鸣器发出声音的强弱,慢慢打开阀门感受听到声音的强弱变化。 ( 9)活动 9: 学生活动(《学习活动卡》 P17 活动 1) 用铅笔在桌面上轻敲,仔细听;将耳朵紧贴在桌面上,轻敲桌面,再仔细听。 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 ( 10)活动 10: 学生活动(《学习活动卡》 P17 活动 2) 在一薄塑料袋中装满水,将一放声机械表紧贴塑料袋一边,耳朵紧贴另一边,听声音。 ( 11) 活动 11: 阅读 P15 第二段及“声波的传播速度”表格,讨论、交流得出有关声速的 知识。 七、教学过程: ( 一 ) 新课引入: 1. 播放几种不同声音(鸟叫、瀑布、汽车刹车等,最好有本班学生大合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辨别是什么声音。 问题 : 声音 是 怎么产生的。 又是怎么传播到人耳被我们听到的呢。 引入课题: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 板书 ) ( 二 ) 新课教学: 通过学生 活动 、演示等得出 结论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 1)学生自由对话 或 全班同学重唱大合唱歌曲 ,同时 手摸喉部,感受 对话或 唱歌时的喉的变化。 交流感受, 得出 :喉发声时在振动。 ( 2)教师演示如图音叉发生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动通过乒 5 乓球的振动间接观察) 学生观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音叉发声时在振动。 ( 3)由本班鼓乐队的同学击鼓面上撒了些黄豆的队鼓,学生观察、交流队鼓发声时的现象,得出:队鼓发声时鼓面在振动 由以上得出结论: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板书)。 从而引出 , 声源:振动发声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