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综卷2015年广西高三8月月考(2014.08)内容摘要:
1、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试卷综析】本试卷是高三模拟试题,包含了高中物理必修一、选修 3全部内容,主要包含匀变速运动规律、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内容,在考查问题上以基本定义、基本规律为主,是份非常好的试卷。 二、选择题:本题共 8 小题物理选择题,每小题 6 14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 19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 6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3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题文】14如图所示,飞行员跳伞后飞机上的其他飞行员(甲)和地面上的人(乙)观察跳伞飞行员的运动后,引发了对跳伞飞行员运动状况的争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人的说法中必有一个是错误的B他们的争论是由 2、于参考系的选择不同而引起的C研究物体运动时不一定要选择参考系D参考系的选择只能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知识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案解析】 B 解析:A、甲、乙两人的说法分别是以飞机和地面作为参考系研究运动的说法都是正确的故 A 错误,B 正确C、研究物体运动时一定要选择参考系,否则物体的运动性质无法确定,故 C 错误D、参考系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一般情况下我们选择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故 D 错误故选 B【思路点拨】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考系,如果被研究的物体和参考系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否则是运动的 (1)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3、,首先确定一个参考系,再判断被研究的物体和参考系之间的位置是否变化 (2)参考系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一般情况下我们选择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如果选定为参考系,这个物体就假定为不动【题文】15如图是甲、乙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 v 一 t 图象。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乙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0 一 甲和乙的位移相等C甲和乙的加速度方向相同 D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小【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5【答案解析】 A 解析: A、由图看出,乙的速度均匀增大,加速度不变,说明乙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 A 正确B、根据“面积”大小表示位移可知,0 一 甲的位移较大;故 B 错误C 4、、象的斜率等于加速度,由数学知识得知,甲的加速度沿负向,乙的加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两者加速度方向相反;甲乙的速度都为正,即速度方向相同,故 C 错误D、由斜率的大小等于加速度的大小,可知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故 D 错误故选:A【思路点拨】在速度时间图象中,某一点代表此时刻的瞬时速度,图线的斜率代表物体的加速度,向右上方倾斜,加速度为正,向右下方倾斜,加速度为负;图象与坐标轴围成面积代表位移本题是为速度键要明确斜率的含义,知道在速度根据图象读取有用信息【题文】16如图所示,一质量为 M 的楔形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它的顶角为 90,两底角为 和 ;、 b 为两个位于斜面上质量均 5、为 m 的小木块,已知所有接触面都是光滑的。 现发现 、 b 沿斜面下滑,而楔形木块静止不动,这时楔形木块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等于:A Mg+ B Mg+mg( ) D Mg+ )【知识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4【答案解析】A 解析: 对木块 a 受力分析,如图,受重力和支持力由几何关系,得到 N1=物体 a 对斜面体的压力为 同理,物体 2=对斜面体受力分析,如图,假设摩擦力向左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得到 f+N2 F 支 根据题意 +=90 由式解得 F 支 =Mg+据牛顿第三定律,斜面体对地的压力等于 Mg+选 A【思路点拨】本题由于斜面光滑,两个 6、木块均加速下滑,分别对两个物体受力分析,求出其对斜面体的压力,再对斜面体受力分析,求出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然后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得到斜面体对地面的压力本题关键先对木块 a 和 b 受力分析,求出木块对斜面的压力,然后对斜面体受力分析,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求出各个力也可以直接对三个物体整体受力分析,然后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可使解题长度大幅缩短,但属于加速度不同连接体问题,难度提高【题文】17如图所示,物体 A、B 用细绳连接后跨过滑轮A 静止在倾角为 450的斜面上,B 悬挂着已知质量 2计滑轮摩擦,现将斜面倾角由 450增大到 500,但物体仍保持静止,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绳子的张力 7、将增大 B物体 A 对斜面的压力将增大C绳子的张力及 A 受到的静摩擦力都不变 D物体 A 受到的静摩擦力将增大 【知识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4 案解析】 D 解析: 物体 B 受竖直向下的重力 竖直向上的绳子拉力 T,由二力平衡得到:T=物体 A 为研究对象,物体 A 受力如下图所示:A 静止,处于平衡状态,由平衡条件得:f+,解得:f=2=2 不断变大时,f 不断变大,N 不断变小;A、绳子张力 T=持不变,故 A 错误;B、物体 A 对斜面的压力 N=N=2 B 错误;C、绳子张力不变,摩擦力变大,故 C 错误;D、物体 A 受到的静摩擦力将增大,故 D 正确 8、;故选 D【思路点拨】先对物体 B 受力分析,受重力和绳子拉力,由二力平衡得到拉力等于物体 ;再对物体 A 受力分析,受重力、支持力、拉力和静摩擦力,根据平衡条件列式分析. 本题关键是先对物体 m 受力分析,再对物体 2m 受力分析,然后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列式求解【题文】18如图所示,将质量为 m 的滑块放在倾角为 的固定斜面上。 滑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若滑块与斜面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重力加速度为 g,则:A将滑块由静止释放,如果 ,滑块将下滑B给滑块沿斜面向下的初速度,如果 滑块将减速下滑C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力拉滑块向上匀速滑动,如果 =拉力大小应是2用平行于斜面 9、向下的力拉滑块向下匀速滑动,如果 =拉力大小应是 识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2【答案解析】 C 解析: A、若 所以滑块不会下滑故 A 错误B、若 ,则合力大于 0,所以滑块会受到向下的力,将加速下滑,故 B 错误;C、如果 =合力等于 0当滑块向上运动的时候,摩擦力方向与运动相反,即向下,所以向上的拉力大小 F=为 =以 以 F=2 C 正确D、如果=,则合力等于零则无需拉力拉动,滑块只需要有给他一个速度即可以匀速向下滑动了,故 D 错误;故选:C【思路点拨】对物体受力分析,根据重力沿斜面方向分力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判断滑块的运动情况,当物体做匀速运动时,根据共点力平 10、衡进行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能够正确地受力分析,会根据物体的受力判断物体的运动规律【题文】19下列所描述的几种运动,其中可能的是: A速度变化很大,加速度很小 B速度变化的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为负C速度变化越来越快,但加速度越来越小 D速度越来越大,加速度越来越小【知识点】加速度案解析】 解析: A、根据 a= 知,速度变化量很大,加速度可能很小故 A 正B、加速度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速度变化量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为正故B 错误C、加速度是反映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加速度越来越大故 C 错误D、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加速度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小,故 选 路点拨】加速 11、度等于单位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反映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式,知道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以及知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题文】20下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支持物受到的压力和绳受到的拉力从力的效果来看不是同一类力,但从力的性质来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不一定存在施力物体C在弹性限度内,弹性物体的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消失D只要物体与物体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不论两个物体是否接触,它们之间总有弹力存在【知识点】弹力 案解析】 解析:A、支持物受到的压力和绳受到的拉力从力的效 12、果来看不是同一类力,但从力的性质来看都属于弹力,故 A 正确;B、物体是受力物体,同时一定也是施力物体,故 B 错误;C、在弹性限度内,弹性物体的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消失,故 C 正确;D、弹力是接触力,不接触的问题不存在弹力,故 D 错误;故选 路点拨】把握好力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弹力的条件是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并且弹力与形变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题文】21将“超级市场”中运送货物所用的平板车固定在水平地面上,02N 的水平力推动一箱 02货物时,该货物刚好能在平板车上开始滑动;若配送员推动平板车由静止开始加速前进,要使此箱货物不从车上滑落,配送员推车时车的加速度大小可以为: As 2 Bs 2 Cs 2 Ds 2【知识点】牛顿第二定律案解析】 解析:配送员用 02N 的水平力推动一箱 02货物时,该货物刚好能在平板车上开始滑动,根据二力平衡货物与平板车间的滑动摩擦力为:f=F=02N 推货车而货物不滑动时的加速度越大,货物与推车间的静摩擦力越大,当推货车而货物恰好不滑动时,货物与推车间的摩擦力达到最大静摩擦力,而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故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 =4m/D f【思路点拨】先求出货物与平板车间的滑动摩擦力,再求出推货车而货物不滑动的临界加速度,将题中给出的。理综卷2015年广西高三8月月考(2014.08)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