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指导书-数控加工工艺内容摘要:

零件会产生较大的变形。 而且经过粗加工后零件的内应力要重新分布,也会使零件发生变形。 如果不划分加工阶段而连续加工,就无法避免和修正上述原因所引起的加工误差。 加工阶段划分后,粗加工造成的误差,通过半精加工和精加工 可以得到修正,并逐步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保证了零件的加工要求。 ( 2)合理使用机床设备的需要 粗加工一般要求功率大,刚性好,生产率 8 高而精度不高的机床设备。 而精加工需采用精度高的机床设备,划分加工阶段后就可以充分发挥粗、精加工设备各自性能的特点,避免以粗干精,做到合理使用设备。 这样不但提高了粗加工的生产效率,而且也有利于保持精加工设备的精度和使用寿命。 ( 3)及时发现毛坯缺陷 毛坯上的各种缺陷(如气孔、砂眼、夹渣或加工余量不足等),在粗加工后即可被发现,便于及时修补或决定报废,以免继续加工后 造成工时和加工费用的浪费。 ( 4)便于安排热处理 热处理工序使加工过程划分成几个阶段,如精密主轴在粗加工后进行去除应力的人工时效处理,半精加工后进行淬火,精加工后进行低温回火和冰冷处理,最后再进行光整加工。 这几次热处理就把整个加工过程划分为粗加工 —— 半精加工 —— 精加工 —— 光整加工阶段。 在零件工艺路线拟订时,一般应遵守划分加工阶段这一原则,但具体应用时还要根据零件的情况灵活处理,例如对于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较低而工件刚性足够,毛坯精度较高,加工余量小的工件,可不划分加工阶段。 又如对一些刚性好的重型零件,由 于装夹吊运很费时,也往往不划分加工阶段而在一次安装中完成粗精加工。 还需指出的是,将工艺过程划分成几个加工阶段是对整个加工过程而言的,不能单纯从某一表面的加工或某一工序的性质来判断。 例如工件的定位基准,在半精加工阶段甚至在粗加工阶段就需要加工的很准确,而在精加工阶段中安排某些钻孔之类的粗加工工序也是常有的。 三、 工序的划分 工序集中就是零件的加工集中在少数工序内完成,而每一道工序的加工内容却比较多;工序分散则相反,整个工艺过程中工序数量多,而每一道工序的加工内容则比较少。 (一 ) 工序集中的特点 9 有利于采用高生产率的专用设备和工艺装备,如采用多刀多刃、多轴机床、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等,从而大大提高生产率。 减少了工序数目,缩短了工艺路线,从而简化了生产计划和生产组织工作。 减少了设备数量,相应地减少了操作工人和生产面积。 减少了工件安装次数,不仅缩短了辅助时间,而且在一次安装下能加工较多的表面,也易于保证这些表面的相对位置精度。 专用设备和工艺装置复杂,生产准备工作和投资都比较大,尤其是转换新产品比较困难。 (二)工序分散特点 设备和工艺装备结构都比较简单,调整方便,对工人的技术水平 要求低。 可采用最有利的切削用量,减少机动时间。 容易适应生产产品的变换。 设备数量多,操作工人多,占用生产面积大。 工序集中和工序分散各有特点;在拟订工艺路线时,工序是集中还是分散,即工序数量是多还是少,主要取决于生产规模和零件的结构特点及技术要求。 在一般情况下,单件小批生产时,多将工序集中。 大批量生产时,既可采用多刀、多轴等高效率机床将工序集中,也可将工序分散后组织流水线生产;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倾向于工序集中。 (三)工序顺序的安排 机械加工工序的安排 ( 1)基准先行 零件加工一般多 从精基准的加工开始,再以精基准定位加工其它表面。 因此,选作精基准的表面应安排在工艺过程起始工序先进行加工,以便为后续工序提供精基准。 例如轴类零件先加工两端中心孔,然后再以中心孔作为精基准,粗、精加工所有外圆表面。 齿轮加工则先加工内孔及基准端面,再以内孔及端面作为精基准,粗、精加工齿形表面。 10 ( 2)先粗后精 精基准加工好以后,整个零件的加工工序,应是粗加工工序在前,相继为半精加工、精加工及光整加工。 按先粗后精的原则先加工精度要求较高的主要表面,即先粗加工再半精加工各主要表面,最后再进行精加工和光整加工。 在 对重要表面精加工之前,有时需对精基准进行修整,以利于保证重要表面的加工精度,如主轴的高精度磨削时,精磨和超精磨削前都须研磨中心孔;精密齿轮磨齿前,也要对内孔进行磨削加工。 ( 3)先主后次 根据零件的功用和技术要求。 先将零件的主要表面和次要表面分开,然后先安排主要表面的加工,再把次要表面的加工工序插入其中。 次要表面一般指键槽、螺孔、销孔等表面。 这些表面一般都与主要表面有一定的相对位置要求,应以主要表面作为基准进行次要表面加工,所以次要表面的加工一般放在主要表面的半精加工以后,精加工以前一次加工结束。 也有放在 最后加工的,但此时应注意不要碰伤已加工好的主要表面。 ( 4)先面后孔 对于箱体、底座、支架等类零件,平面的轮廓尺寸较大,用它作为精基准加工孔,比较稳定可靠,也容易加工,有利于保证孔的精度。 如果先加工孔,再以孔为基准加工平面,则比较困难,加工质量也受影响。 热处理工序的安排 热处理可用来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改善工件材料的加工性能和消除内应力,其安排主要是根据工件的材料和热处理的目的来进行。 ( 1)正火、退火 正火和退火是为了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和消除毛坯的内应力。 如含碳量大于 %的低碳钢和低碳合金钢 ,为降低硬度便于切削,常采用退火;含碳量低于 %的低碳钢和低碳合金钢为避免硬度过低切削时粘刀,一般采用正火以提高硬度;退火和正火常安排在毛坯制造之后粗加工之前。 ( 2)调质 调质处理即淬火后的高温回火,能获得均匀细致的索氏体组织,为以后表面淬火和渗氮作组织准备,常安排在粗加工之后半精加工之前进行。 ( 3)时效处理 时效处理主要用于消除毛坯制造和机械加工中产生的内应 11 力。 常安排在粗加工之后进行。 对于加工精度要求不高的工件,也可放在粗加工之前进行。 ( 4)淬火 淬火处理的目的主要是提高零件材料的硬度和耐 磨性。 淬火工序一般安排在半精加工与精加工之间进行,因淬火后工件硬度很高,且有一定变形,需再进行磨削或研磨加工,以修正热处理工序产生的变形。 在淬火工序之前需将铣键槽、车螺纹、钻螺纹底孔、攻螺纹等次要表面的加工进行完毕,以防止零件淬硬后不能加工。 ( 5)渗碳淬火 渗碳淬火适用于低碳钢和低碳合金钢,其目的是使零件表层含碳量增加,经淬火后使表层获得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而芯部仍保持其较高的韧性。 由于渗碳淬火变形大,且渗碳层深度一般为 ~2 mm 之间,因此渗碳淬火工序一般安排在半精加工与精加工之间。 ( 6)渗氮处理 渗氮是使氮原子渗入金属表面而获得一层含氮化合物的处理方法。 渗氮层可以提高零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和抗蚀性。 由于渗氮处理温度较低,变形小,且渗氮层较薄(在 ~ ),因此常安排在精加工之间进行。 为减小渗氮变形,在切削加工之后一般需进行调质处理。 检验工序的安排 检验工序一般安排在粗加工后,精加工前;送往外车间前后;重要工序和工时长的工序前后;零件加工结束后,入库前。 其它工序的安排 ( 1)表面强化工序 如滚压、喷丸处理等,一般安排在工艺过程的最后。 ( 2)表面处理工序 如发蓝、电镀等一般安排在工艺过程的最后。 ( 3)探伤工序 如 X 射线检查、超声波探伤等多用于零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