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选修听颖师弹琴教案及练习内容摘要:
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嗟余”二句是自谦之辞,申明自己不懂音乐,未能深谙其中的奥妙。 尽管如此,还是被颖师的琴声所深深感动,先是起坐不安,继而泪雨滂沱,浸湿了衣襟,犹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 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于是推手制止,不忍卒听。 末二句进一步渲染颖师琴技的高超。 冰炭原不可同炉,但颖师的琴声一会儿把人引进欢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人掷入悲苦的地狱,就好比同时把冰炭投入听者的胸中,使人经受 不了这种感情上的剧烈波动。 全篇诗情起伏如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层见迭出,变化无穷。 上联与下联,甚至上句与下句,都有较大的起落变化,例如首联“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写柔细的琴声,充满欢乐的色调,中间着一“怨”字,便觉波浪陡起,姿态横生,亲昵的意味反倒更浓,也更加富有生活气息。 又如首联写儿女之情,次联拟以英雄气概,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柔一刚,构成悬殊的形势。 第三联再作起落变化,即由刚转柔,就很容易与第一联交叉重迭。 诗人在实现这一起伏转折的同时,开辟了另一个新的境界,它高远阔大、安谧清醇,与首联的卿卿我我、充满私情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它所显示的声音也与首联不一样,一者(首联)轻柔细屑,纯指声;一者(三联)婉转悠扬,是所谓泛声。 尽管两者都比较轻柔,却又各有特色,准确地反映了琴声高低疾徐的变化。 合 作 讨 论 1.《听颖师弹琴》一诗中在摹写声音方面有何妙处。 提示:这首诗摹写声音精细入微,形象鲜明,却不粘皮着肉,故而显得高雅、空灵、醇厚。 突出的表现是:在摹写声音节奏的同时,十分注意发掘含蕴其中的情志。 好的琴声既可悦耳,又可赏心,可以移情动志;好的琴声,也不只可以绘声,而且可以“绘情”“绘志”,把琴声所 表达的情境,一一描摹出来。 诗歌在摹写声音的同时,或示之以儿女柔情,或拟之以英雄壮志,或充满对自然的眷恋,或寓有超凡脱俗之想和坎坷不遇之悲,如此等等,无不流露出深厚的情意。 2.《听颖师弹琴》诗中在造境或遣词造语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提示:这首诗无论造境或遣词造语都有独到之处。 以造境言,它为读者展示了两个大的境界:一是曲中的境界,即由乐曲的声音和节奏所构成的情境;一是曲外的境界,即乐曲声在听者(诗人自己)身上得到的反响。 两者亦分亦合,犹如影之与形。 从而使整个诗歌的意境显得深闳隽永 ,饶有情致。 以遣词造语论,不少诗句新奇妥帖,感染力极强。 例如开头两句押细声韵,其中的“女”“语”和“尔”“汝”声音相近,读起来有些绕口。 这种奇特的音韵安排,恰恰适合于表现小儿女之间那种缠绵纠结的情态。 后面写昂扬激越的琴声则改用洪声韵的“昂”“场”“扬”“凰”等,这些都精确地表现了弹者的情感和听者的印象。鲁教版选修听颖师弹琴教案及练习
相关推荐
统计 1995 年我们班 40 名同学家庭固定电话使用情况„„ 时期 固定电话数 移动电话数 1995 年 2020 年 现在 师:这个数据代表了我们电话使用情况,全国的电话使用情况是怎样的呢。 我们的课本上有一个统计,是 2020 年我国电话使用情况,老师这里有一个比较新的的电话使用情况统计,我们一起来看: 师:可能有的同学会问,那些贫困偏远地区的电话使用情况是怎样的呢。 宋老师找到一份资料
也写过不少优秀科幻小说。 三、检查预习、落实双基。 给下列加点字读音。 (多媒体显示) 哂( shěn)笑 牟( m243。 u)取 棘 (j237。 )手 铆 (mǎo)钉 履 (lǚ)行 颤 (ch224。 n)巍巍 (wēi) 栅栏 (zh224。 ) 莫衷一是( zhōng) 众目睽 (ku237。 )睽 解释下列词语。 (多媒体显示)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理清情节
1、高中物理资源下载平台世昌的博客。 全卷共 13 页,选择题部分 1 至 6 页,非选择题部分 6 页至 13 页。 满分 30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不能答在试卷纸上。 选择题部分共 20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组汇报:你们组谁反应最快。 是多少厘米。 (板书结果)看来同学 做的都不错,在这个实验中,你们 知道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吗。 ( 板书:刺激 ——看到尺子掉下去;反应 —— 用手捏住尺子 )指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当 你看到尺子掉下去 的时候,就通过眼睛刺激你们的大脑,你们的大脑就做出反应 , 让 你用手捏住尺子。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我们的眼睛能受到刺激
,并于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成为一名文艺兵。 自那时起,阎肃就常常跑基层,慰问广大官兵,把官兵们的生活点滴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很多作品都是在连队的马扎上完成的。 为了创作歌剧 《 江姐 》 ,阎肃来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反铐双手,戴上脚镣,并坐上老虎凳来真实感受当年共产党员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 2020年 2月 12日与世长辞,阎肃的夫人说,昏迷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