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选修听颖师弹琴教案及练习内容摘要:

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嗟余”二句是自谦之辞,申明自己不懂音乐,未能深谙其中的奥妙。 尽管如此,还是被颖师的琴声所深深感动,先是起坐不安,继而泪雨滂沱,浸湿了衣襟,犹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 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于是推手制止,不忍卒听。 末二句进一步渲染颖师琴技的高超。 冰炭原不可同炉,但颖师的琴声一会儿把人引进欢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人掷入悲苦的地狱,就好比同时把冰炭投入听者的胸中,使人经受 不了这种感情上的剧烈波动。 全篇诗情起伏如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层见迭出,变化无穷。 上联与下联,甚至上句与下句,都有较大的起落变化,例如首联“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写柔细的琴声,充满欢乐的色调,中间着一“怨”字,便觉波浪陡起,姿态横生,亲昵的意味反倒更浓,也更加富有生活气息。 又如首联写儿女之情,次联拟以英雄气概,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柔一刚,构成悬殊的形势。 第三联再作起落变化,即由刚转柔,就很容易与第一联交叉重迭。 诗人在实现这一起伏转折的同时,开辟了另一个新的境界,它高远阔大、安谧清醇,与首联的卿卿我我、充满私情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它所显示的声音也与首联不一样,一者(首联)轻柔细屑,纯指声;一者(三联)婉转悠扬,是所谓泛声。 尽管两者都比较轻柔,却又各有特色,准确地反映了琴声高低疾徐的变化。 合 作 讨 论 1.《听颖师弹琴》一诗中在摹写声音方面有何妙处。 提示:这首诗摹写声音精细入微,形象鲜明,却不粘皮着肉,故而显得高雅、空灵、醇厚。 突出的表现是:在摹写声音节奏的同时,十分注意发掘含蕴其中的情志。 好的琴声既可悦耳,又可赏心,可以移情动志;好的琴声,也不只可以绘声,而且可以“绘情”“绘志”,把琴声所 表达的情境,一一描摹出来。 诗歌在摹写声音的同时,或示之以儿女柔情,或拟之以英雄壮志,或充满对自然的眷恋,或寓有超凡脱俗之想和坎坷不遇之悲,如此等等,无不流露出深厚的情意。 2.《听颖师弹琴》诗中在造境或遣词造语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提示:这首诗无论造境或遣词造语都有独到之处。 以造境言,它为读者展示了两个大的境界:一是曲中的境界,即由乐曲的声音和节奏所构成的情境;一是曲外的境界,即乐曲声在听者(诗人自己)身上得到的反响。 两者亦分亦合,犹如影之与形。 从而使整个诗歌的意境显得深闳隽永 ,饶有情致。 以遣词造语论,不少诗句新奇妥帖,感染力极强。 例如开头两句押细声韵,其中的“女”“语”和“尔”“汝”声音相近,读起来有些绕口。 这种奇特的音韵安排,恰恰适合于表现小儿女之间那种缠绵纠结的情态。 后面写昂扬激越的琴声则改用洪声韵的“昂”“场”“扬”“凰”等,这些都精确地表现了弹者的情感和听者的印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