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语文七上第4课给我的孩子们word教学参考内容摘要:

这样的人物,那么,就是他了吧。 他在庞杂诈伪的海派文人中,有鹤立鸡群之感。 ” 由这段话,人们不难联想起历史上中日文化交流的盛况和种种佳话,联想起古代的日本人对白居易、陶渊明、王维、梁楷、牧溪等中国的诗人、画家的崇拜和向往。 作为一位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汉学家,吉川对丰子恺的推崇,显然是着眼于中国传统文人的 “ 艺术化 ” 的生活方式,在他看来,丰子恺俨然就是陶渊明、王维的现代传人。 这样的定位,在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华民族生 存危机严峻的背景下,会让人感到尴尬,并且容易让人产生误会。 然而,说丰子恺是 “ 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 ,却是一点不假。 如果说,东瀛汉学家的价值天平中难免带有 “ 中国情结 ” 的话,那么,以 “ 唯美 ” 著称、不遗余力追求传统 “ 日本美 ” 的谷崎润一郎对丰子恺的推崇,更能说明问题。 当时,谷崎已是日本功成名就的大作家,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中国作家如此器重,就显得很不一般。 在专为《缘缘堂随笔》撰写的评论里,作者这样写道: “ 仅仅读了一本一百七十页的小册子,著作的可爱的气禀与才能,已可窥见 „„ 这本随笔可以说是艺术家 的著作。 他所取的题材,原并不是什么有实用或深奥的东西,任何琐屑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笔端,就有一种风韵,殊不可思议。 ”„„ 六、丰子恺画之印象 《丰子恺漫画选》序 叶圣陶 推算起来大概是一九二五年的秋天,那时候子恺在立达学园教西洋绘画,住在江湾。 那一天振铎和愈之拉我到他家里去看他新画的画。 画都没有装裱,用图钉别在墙壁上,一幅挨一幅的,布满了客堂的三面墙壁。 这是个相当简陋而又非常丰富的个人画展。 有许多幅,画题是一句诗或者一句词,像《卧看牵牛织女星》《翠拂行人首》《无言独上西楼》等等。 有两幅,我至今还如在眼前。 一幅是《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画面上有梧桐,有站在树下的人,耐人寻味的是斜拖在地上的长长的影子,把没有画在画面上的西沉的落日画了出来。 另一幅是《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画的是廊下栏杆旁的一张桌子,桌子上凌乱地放着茶壶茶杯。 帘子卷着,天上只有一弯残月。 夜深了,夜气凉了,乘凉聊天的人散了 —— 画面表现的正是这些画不出来的情景。 此外的许多幅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取材的,画孩子的特别多。 记得有一幅《阿宝赤膊》,两条胳膊交叉护在胸前,只这么几笔,就把小女孩的不必要的娇羞表现出 来了。 还有一幅《花生米不满足》,后来佩弦谈起过,说看了那孩子争多嫌少的神气,使他想起了 “ 惫懒的儿时 ”。 其实描写出内心的 “ 不满足 ” 的,也只是眼睛眉毛寥寥的几笔。 此外还有些什么,我记不清了;当时看画的还有谁,也记不清了。 大家看着墙壁上的画说各自的看法,有时也发生一些争辩。 子恺谢世后我写过一首怀念他的诗,有一句 “ 漫画初探招共酌 ” ,记的就是那一天的事。 “ 共酌 ” 是共同斟酌研讨,并不是说在子恺家里喝了酒。 总之,大家都赞赏子恺的画,并且怂恿他选出一部分来印一册画集,那就是一九二五年年底出版的《子恺漫画》。 那一天的欢愉是永远值得怀念的。 子恺的画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给了我一种不曾有过的乐趣。 这种乐趣超越了形似和神似的鉴赏,而达到相与会心的感受。 就拿以诗句词句为题材的画来说吧,以前读这首诗这阕词的时候,心中也曾泛起过一个朦胧的意境,正是子恺的画笔所抓住的。 而在他,不是什么朦胧的了,他已经用极其简练的笔墨,把那个意境表现在他的画幅上了。 从现实生活中取材的那些画,同样引起我的共鸣。 有些事物我也曾注意过,可是转眼就忘了;有些想法我也曾产生过,可是一会儿就丢开,不再去揣摩了。 子恺却有非凡的能力把瞬间的感受抓 住,经过提炼深化,把它永远保留在画幅上,使我看了不得不引起深思。 隔了一年多,子恺的第二本画集出版了,书名直截了当,就叫《子恺画集》。 记得这第二本全都从现实生活取材,不再有诗句词句的题材了。 当时我想过,这样也好,诗词是古代人写的,画得再好,终究是古代人的思想感情。 “ 旧瓶 ” 固然可以 “ 装新酒 ” ,那可不是容易的事,弄得不好就会落入旧的窠臼。 现实生活中可画的题材多得很,尤其是子恺,他非常善于抓住瞬间的感受,正该从这方面舒展他的才能。 佩弦的意见跟我差不多,他在《子恺画集》的跋文中说: “ 本集索性专载生活的速写,却觉精彩更多。 ” 他称赞的《瞻瞻的车》和《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这几幅都是我非常喜欢的。 还有佩弦提到的《东洋和西洋》和《教育》,我也认为非常有意思。 《东洋和西洋》画一个大出丧的行列,开路的扛着 “ 肃静 ”“ 回避 ” 的行牌,来到十字路口,让指挥交通的印度巡捕给拦住了,横路上正好有汽车开过 —— 东方的和西方的,封建的和殖民地的,在十字路口碰头了,真是耐人深思的一瞬间啊。 《教育》画的是一个工匠在做泥人,他板着脸,把一团一团泥使劲往模子里按,按出 来的是一式一样的泥人。 是不是有人在认真地做这个工匠那样的工作呢。 直到现在,还值得我们深刻反省。 第二本画集里还有好些幅工整的钢笔画。 其中的《挑荠菜》《断线鹞》《卖花女》,曾经引起当时在北京的佩弦对江南的怀念。 我想,要是我再看这些幅画,一定会像佩弦一样怀念起江南怀念起儿时来。 扉页上还有一幅钢笔画,画一个蜘蛛网,黏着许多花瓣儿,中央却坐着一个人。 扉页背面印上了两句古人的词: “ 檐外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 ” 这样看来,蜘蛛网中央的人就是子恺自己了。 他大概要说明,他画这些画,无非为了留住一些刹那间的感受。 我连 带想到,近来受了各方面的督促,常常要写些回忆老朋友的诗文,这就有点像子恺画的蜘蛛网中央的那个人了。 一九八一年七月二日 每一幅画都有令人难忘的东西 —— 读《丰子恺漫画全集》 方 成 中国的画家在一千多年前就出名了,而漫画家只在二十世纪初才开始出现,迄今不足百年,大约有六十多人,其中包括许多一时出现,后来不再画漫画的。 在这些漫画家中其作品流行最早也最广,至今仍脍炙人口的,恐怕无过于丰子恺了。 在新中国建立之前,丰子恺的漫画就在许多报刊登载,出版的漫画集也很多。 我手头只有十几年前出版的三种,所辑作品最多也 只有 120多幅。 北京出版社近日出版的《丰子恺漫画全集》,所辑作品除报刊发表的漫画之外,还有大量速写、人像、书籍(小说、诗歌等)的插图、诗意画、彩色画、书刊封面画等等,不下三四千件。 除此之外,还有弘一法师、朱幼兰和虞愚先生为其中《护生画集》亲笔写的大量诗文。 而且编辑工作十分细致周密,对每件作品的来源、出处、年代以及诗意画中所题古诗处都作了详细注明。 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有其独特风格和迷人的艺术魅力。 俞平伯评子恺的画是: “ 既有中国画风格的萧疏淡远,又不失西洋画法的活泼酣恣,虽是一时兴到之笔,而其妙正在随意挥 洒。 譬如青天行白云,卷舒自如,不求工巧,而工巧始殆无过之。 ” 朱自清评曰: “ 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 —— 带核的小诗。 你将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咂着那味。 ” 郑振铎评丰子恺以古诗句为题的画: “ 子恺不惟复写那首古诗的情调而已,直已把它化成一幅更足迷人的仙境了。 ” 朱光潜说子恺的漫画: “ 每一幅都有一点令人永远不忘的东西。 ” 说 “ 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 ”。 叶圣陶谈他欣赏子恺漫画的感受说: “ 子恺的画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给了我一种不曾有过的乐 趣,这种乐趣超越了形似而神似的鉴赏,而达到相与会心的感受。 ” 丰子恺先生还是我国音乐、美术启蒙工作者,写过许多有关音乐和美术理论的书,翻译俄文小说和日文古典巨著《源氏物语》等诸多种日本古典故事集。 他文学修养深厚,巴金先生很欣赏他的文章,说: “ 他在各地发表的散文,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