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爱国词四首教案内容摘要:
多么令人悲摧肝肠 !最后作者用超脱达观的气度和襟怀来宽慰友人。 “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望君站得高些,看得远些。 难道我们能学那些青年男女,在临别时哭哭啼啼,卿卿我我吗 ?不能 ! “举大白,听《金缕》”,请让我们举起酒杯吧,干一杯,再干 一杯,让我唱一支《贺新郎》为君壮行。 3.鉴赏要点 领会词中“忠愤气填膺”的强烈正义感、大无畏精神和深沉爱国思想。 明畅的抒情脉络、严谨的逻辑结构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 正如我们在“基本解读”中所分析的,作品的抒情脉络是很清晰、很布条理的。 在抒情过程中,带有不少理性的议论,但是绝 无乏味之感。 之所以能这样,除了感情真挚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整个行文都非常形象。 或含蓄,或用典,或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这就大大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增强了词作的感染力。 4.相关资料 胡铨遭贬时,“平生亲党,避嫌畏祸,唯 恐去之不速”,而张元斡独“作长短句送之” (蔡勘《芦川居士词序》 ),充分表现了他的人品和胆识。 词中既寄寓着国土遭受敌人践踏的满腔悲愤,又表示了对胡铨的大力支持和对投降派的切齿痛恨;而“天意从来高难问”一句,更是借杜甫“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的诗句,将笔锋直指决策议和的高宗皇帝。 全词沉郁顿挫,爱憎分明。 后虽因此而被秦桧“以他事追赴大理削籍” (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一 ),但是他的刚风劲节,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说,“身虽黜而义不可没抽.”。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宋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三 、诉衷情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陆游 (1125— 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 (今浙江省绍兴 )人。 祖父、父亲都做官。 他出生的第三年,靖康之变发生,北宋沦亡。 他随家人颠沛流离,历尽艰险回到家乡。 他从小聪明好学,《宋史》说他“年十二,能诗文”。 曾多次应试,因秦桧嫉害,虽名列第一,终不被录取。 秦桧死后,他才开始进入仕途。 宋孝宗时,赐同进士出身。 先后任隆兴、夔州通判,参与王炎、范成大幕府,当过严州代理知州。 宋光宗时,任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后被弹劾撤职,归故乡。 陆游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南宋时期,“扫胡尘”、“靖国难”是他平生志业所在。 在政治斗争中,屡次遭到统治集团投降派排挤、打击,但他坚持理想,始终不渝。 他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词和散文的成就也很高。 生平所作诗将近一万首。 题材非常广泛,大多数是关于收复中原的爱国内容和主题。 “六十年间万首诗,十之六七言恢复。 ”其中涉及时事政治的作品,慷慨激昂,具有强烈的义愤,表达了广大民众恢复中原的愿望。 他的词风格多样,也是以爱国主题为主调,这部分作品和辛弃疾的词同样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陆游一生以抗金报国、收复中原为己任。 但是在投降派当政的社会条件下,他长期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最后还被罢黜回乡,投闲置散,壮志未酬。 但他始终没有忘怀国事,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现实与理想的激烈矛盾,始终冲击着他的内心深处。 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创作的。 2.基本解读 这是一支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浩歌,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襟怀及其对南宋统治者丧权辱国行为的批判。 (主旨) 上片用“当年”二字带出昔日军旅生活的回忆。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再现了过去奔赴抗金。粤教版选修爱国词四首教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