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音乐九上第一单元爱我中华内容摘要:
导学生边听赏边回忆自己童年的幸福时光 ,可以通过说出或画出童年中印象最深刻的事件,与大家一起分享那快乐的童年。 ( 5)要求学生记忆主题。 结合欣赏完成《活动与创造》“ 1”。 同时激发学生想象不同的主题都代表了什么样的情绪和意境。 (二)《让我们荡起双桨》 1.内容介绍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被传唱了半个多世纪,影响了几代人的歌曲。 词作者乔羽( 1927— ) 是中国音乐文协主席,著名词作家。 曲作者刘炽 ( 1921— 2020) 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 歌曲创作于 50 年代中期,当时 作曲家与 一群小朋友泛舟昆明湖上, 灵感就在一刹那激发,乐韵如同泉涌流淌而出。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 东北电影制片厂 1955年出品 的电影 《祖国的花朵》 ( 导演:严恭 ) 的插曲。 影片描写了一群天真无暇的少先队员们的幸福生活。 歌曲创作至今 已整整半个 多世纪 了。 对于唱着这首歌长大的几代人来说,歌曲里有着多少童真回味和少年时的幻想;对于这首歌的创作者来说,确实很值得骄傲。 解放初期,没有现在这样五光十色的物质享受,少年儿童从到内心世界到物质生活都很简单,教育也是为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而学习。 因此,朴素的情感,很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和喜爱。 《让我们荡起双桨》很符合当年孩子们心中的情感,所以它能传唱半个世纪。 这首歌曲是 优美抒情的二部 曲式 的童声合唱。 它描绘了新中国的花朵们在洒满阳光的湖面上,划着小船尽情游玩、愉快歌唱的欢乐景象。 在 1980年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歌曲评选中获一等奖。 词作者乔羽说: “ 五十年代在我的感受里,是一个心情极其愉快、情绪非常好的一个年代。 那个时候,我感觉到全国都是那样,多年的征战结束后,出现了一个和平局面,而且大家都非常有信心地要建设一个新国家,都是这种心态。 那孩子当然更是如此。 五十年代的孩子也是不错的,他们当时太幸福了,所以就想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就很自然地写下了这首歌。 ” 五十年 代是我国少儿校园歌曲发展的鼎盛时期,孩子们渴望唱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感受,而一大批音乐工作者更是依据自己对儿童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观察和了解,创作了许多被孩子们接受和喜爱的儿童歌曲。 一些健康向上、悦耳动听的少儿校园歌曲像泉水滋润着淳朴的人心,如 :《红领巾之歌》、《红领巾》、《快乐的节目》、《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 我们是新中国的儿童 》、《我们新少年的先锋 》、《劳动最光荣》、《我们的中队》、《小鸟在前面带路》等。 这些校园歌曲多半是为歌颂新中国和新生活而创作的。 这些真实的记录和反映了五十年代少年儿童生活 状态的歌曲被传唱至今,成为人们对那个时代的一种记忆的凭证,而对于那些唱着歌成长起来的人们来说,歌本身已经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2.教学建议 ( 1)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情感真挚,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的童声合唱歌曲。 作为 50多年前的作品,学生或许很难体验到当时少年生活的情景。 因此可通过教师介绍背景、朗读歌词等方法,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朝气、纯洁和真挚,并积极地联系到自身的生活和学习。 ( 2)有一部分同学对歌曲比较熟悉,可让他们和录音一起尽情的模仿着优美的童声一起歌唱。 或表演;也可让学生回家访问长辈, 请长辈谈谈这首歌曲对自己的影响。 ( 3)在听赏中,可结合谱例,视唱旋律,并让学生为标上速度记号。 (三)《小白鸽之歌》 1.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三四拍子的具有圆舞曲风格的少年合唱曲。 而大调式的色彩使歌曲十分明亮而充满热情。 它以洁白、美丽的白鸽为歌咏的对象,比喻少年们纯洁的心灵,表达青少年们的美好的愿望。 歌曲结构为不带再现对比性的二段体歌曲。 第一乐段从低音区开始,在第 32小节处作开放性终止;第二乐段在较高的音区上开始,并在节奏上与第一乐段进行对比变化,使歌曲走向高潮,产生了一种向上的感觉。 歌曲中多处运用大跳音程 ,节奏疏密相间,变化有序,旋律十分流畅、动人,生动地描绘了少年儿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教学建议 ( 1)在听赏时要把握住作品的情绪和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歌曲明快而热情的特点。 应在适当的时机出示谱例,让学生边对照谱例边听赏,在体验中体验圆舞曲的风格,及其与2/4歌曲的不同之处,可与《让我们荡起双桨》作简单的比较。 ( 2) 可结合《让我们荡起双桨》对“歌曲体裁”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介绍。 ( 3)以上两首歌曲都是经典的童声合唱歌曲,但由于时代不同,因此风格和内容也有差别,因此在欣赏时,可以通过律动或走华尔 兹的舞步来充分感受歌曲的情绪。 ( 4)完成《活动与创造》中的“ 2”。 并引导学生说说速度与情绪间的内在联系。 二.唱歌 : 《一生一世学做人》 1.内容介绍 这首歌曲是电视片《东方小故事》主题歌。 羽调式。 歌曲分为两段,其中第 — 段动机及音符时值短促,旋律干脆利落。 第二段节奏比较悠长,与第一段形成对比。 全曲旋律风格别致,歌词寓意颇为深刻,较好地体现了中国少年的传统风范。 2.教学建议 ( 1)可采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歌曲。 听唱 —— 视唱曲调 —— 唱词。 这样既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单纯视唱。 ( 2)可以将歌曲的第一段作为卡农练习的片段,将学生分成两组,间隔一小结进入,这样可以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3)在教学中应适当讲授一些简单的歌唱气息运用的知识,并在演唱中让学生实践。 ( 4) 可结合这首歌曲本单元教材中的其它几首歌曲对“歌曲体裁”进行简单的介绍。 三.演 奏 (一)《圆圈舞》 教学要求: 该曲的音域范围在 56 度之间,而音程距离较大,故适宜用竖笛吹奏( 1=F)。 并配置了极简单的两声部,其目的一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合奏能力, 在吹奏中让学生体验两声部的感觉,培养两个声部和谐、协作的能力。 二是 便于程度较差的学生学习吹奏,三是可进行再创作。 教学建议: ( 1) 在吹奏以前宜先进行视唱第一声部,因乐曲短小,学生不会感到乏 味,又可达到练习视唱的目的。 然后请几位学生用竖笛吹奏第二声部。 ( 2)可以在吹奏前用 | x x x | x – x | x. x x | xxx x | 等三拍子节奏进行音阶练习,然后在教师的示范下,边唱边进行《圆圈舞》指法的练习,最后再吹奏全曲。 ( 3)吹奏时要强调气息的控制,吹奏第一声部可以用较短的气息,富跳跃感,第二声部宜用较长的气息,强调连奏,这样效果可能会好些。 ( 4)完成吹 奏后,要求学生自选节奏,为歌曲作二声部的即兴编配,即能以此烘托乐曲气氛,又能以此锻炼学生的节奏感和即兴编配能力及二声部听觉能力。 最后还可用打击乐器作即兴伴奏。 (二)《龙舞》 教学要求: 《龙舞》是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因舞者持中国传说中的龙形道具而得名。 龙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图腾,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并把它看作能引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物。 因此有的地方久旱不雨时,便舞龙祷雨,有的地方插完秧,便舞龙驱虫,龙舞历史悠久,汉代已有了形式较完整的龙舞。 现代龙舞不仅有很高的技巧性而且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 这首《龙舞》音 乐节拍、节奏并不复杂,旋律也多以级进为主,音域在 1— 1 八度范围内,故而对于初学口琴、口风琴不久的学生来说,不失为是一首既动听又易吹的乐曲。 教学建议: ( 1) 可以介绍《龙舞》为导入。 ( 2) 先熟悉节奏,后视奏。 ( 3) 在进行第二声部节奏编配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多种节奏型,通过听 觉判断,来编配出最能渲染乐曲气氛的节奏型,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 4) 配上打击乐器,增强乐曲的热烈欢腾气氛。 ( 5)在学吹《圆圈舞》或《龙舞》时,可先将乐曲的第一声部作为视唱曲让学生练习。 然后让学生分组分别自学一个声部,学会后两个声部进行合奏 ;再两个声部互换。 ( 6)《圆圈舞》和《龙舞》分别是 3/4拍和 2/4拍。 在吹奏是要引导学生表现出三拍子和二拍子在节奏上不同的特点。 ( 7)为了两个声部的整齐,吹奏的速度不宜太快,可安邀请有兴趣的学生担任小指挥,教师也可自己担任指挥。 ( 8)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师的指导重新编配乐曲: ① 编配适当的打击乐器伴奏; ② 改变主旋律的基本节奏音型; ③ 重新编配第二声部。 四.活动与创造 (一)听赏思考 1.活动要求 ( 1)以聆听为基础,将学生从“听”中体验乐曲的情 绪变化,区分主题旋律。 ( 2)在实践中结合“歌曲常用体裁”这一知识,加强对歌曲情绪的体验,加深“歌曲体裁”知识的理解,并在运用中复习速度相关知识。 2.活动建议 ( 1)听赏思考 1 可结合欣赏《童年的回忆》时完成。 可以让学生在初听全曲时思考出现了几个主题旋律。 然后教师出示各个主题旋律的谱例,以视唱、哼唱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复听全曲时让学生记下各个主题出现的次序。 ( 2)听赏思考 2 可在欣赏完《让我们荡起双桨》和《小白鸽之歌》后完成。 可先介绍歌曲体裁相关知识,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这一知识 ,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绪,再进行标上速度记号。 ( 3)在标记力度记号时可让学生进行研讨,然后再得出比较恰当的答案。 3.参考答案 ( 1)《童年的回忆》共有三个主题,出现的次序为 A B C B A C。 ( 2)《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速度为“稍慢”,《小白鸽之歌》的速度为中速。 (二)配乐朗诵 1.活动要求 要让学生通过配乐朗诵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情绪,把握音乐作品的节奏。 在朗诵中,通过对朗诵情绪、朗诵节奏、朗诵速度、朗诵力度等的调控,使之与音乐的各种要素相吻 合、相配合。 2.活动建议 ( 1)可在听赏时进行,通过在《童年的回忆》背景音乐声中朗诵,帮助学生展开联想,体验乐曲的意境。 ( 2)也可以不将此活动插入《童年的回忆》欣赏教学,而是教师在课堂中另选时机进 行。 教师可以在《童年的回忆》背景音乐中请同学或是自己朗诵,先让全体学生以此为范例,另配情绪、风格恰当的音乐。 (三)编集体舞 1.活动要求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视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首 ,让学生运用适当的集体舞语汇,编创集体舞。 既要尽量让全体同学都参与创造;也要发挥个别有舞蹈特长的学 生的能力,关注个性发展。 2.活动建议 ( 1)在完成“吹奏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这项活动。 ( 2)要是要给予学生一些提示,包括对乐曲的节拍、速度等的把握;提供一些集体舞基本语汇、基本队型等。 如 ① 《圆圈舞》是 3/4 拍,可以将全班围成内外两大圈,编配成两人一组的自娱性集体舞,也可以编配成若干个圆圈手拉手跳的集体舞。 ② 《龙舞》是 2/4 拍,可用邀请式集体舞,被邀者与邀者手搭肩成龙的形状,模仿舞龙灯的动作进行。 最后越跳“龙身”越长,成为几条长龙,使全班同学都能参与。 ( 3)可以采用分组 竞赛的形式,提高编舞质量。 ( 4)在编配过程中发挥具有舞蹈特长的学生的作用,带动整个创作小组。 ( 5)最后可由部分学生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等承担伴奏,部分同学跳舞,形成热烈欢腾的教学场景。 ( 6)“编集体舞”可紧接着吹奏之后进行。 可以将班上喜欢跳舞的同学分布在各个组内,每组创编一至二个动作,然后将其组合,再进行队形的改变,就可以编出一个较为完整的集体舞。 ( 7)《圆圈舞》的队形要突出圆圈,《龙舞》则要将队伍变成一条或数条龙,教师要引导学生可以采用接龙的方式,跳出龙舞的感觉。 (四)听与想 1.活动要 求 通过拓展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感受与“快乐少年”这一主题相关的音乐。 也检验通过本单元教学之后,学生是否对“快乐少年”这一主题的音乐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2.活动建议 ( 1)不出示曲名,播放三段音乐的主题旋律,学生参考书上图画的提示,展开联想。 ( 2)出示曲名公布正确答案,教师教师也可对作品可作几句话的简略介绍。 ( 3)与“名曲库”相结合完成。 五.相关音乐知识 (一)歌曲常用体裁 进行曲 进行曲的特点是节奏清晰,强弱分明,节拍规正且常用 4/4或 4/2拍子;结 构多是均衡对称方正型的;旋律多是雄壮有力、刚健豪迈的,其主题常采用主和弦的分解进行为开端以造成昂扬向上的气势,如《义勇军进行曲》。 抒情歌曲 抒情歌曲的含义十分广泛。 广义的“抒情歌曲”包括艺术歌曲、颂歌等抒情风格的歌曲。 由于抒情歌曲的歌词常是抒情诗或具有抒情诗的性质,因此抒情歌曲既可以直接抒发特定时代、特定人物、特定的内心思想感情;也可以即景抒情,把景和情融为一体,做到情景交融。 抒情歌曲所能够表现人们生活面的幅度比较广,如对党、对祖国、对故乡、对亲人和一切美好事物的爱;对敌人和各种丑恶事物的恨;男女之 间的爱情;朋友之间的情谊以及由各种生活事件所引起的欢乐、痛苦、忧伤、怀念、期望等等。 抒情歌曲的特点是在节奏(节拍)、速度方面既可以是舒缓而平稳的;也可以是紧凑而活跃的;在旋律方面既可以是舒展、宽广而富于歌唱性的;也可以是流畅、活泼而富于炽热性的;还可以是慷慨激昂、激情无限甚至自由奔放的等等。 在力度方面是强弱变化的幅度极大。 由于抒情歌曲所具有的特点就决定了它有时也带有一定的戏剧性,故多采用独唱的形式,以便于演唱者的自由抒发。湘教版音乐九上第一单元爱我中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