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选修雪白的墙教学参考内容摘要:

,诗人采用的口语化语言,明白晓畅,符合一个儿童的口吻。 二、日常的意象 诗人选取的多为细微、日常的、更具有私人性的意象,如“蜡笔”“墙”“牛奶”等,以此来表现复杂的个人意绪或重大社会历史主题。 对此梁小斌曾做过给人印象深刻的解释 :“一块蓝手绢,从晾台上落下来,同样也是意义重大的。 给普通的玻璃器皿以绚烂的光彩。 从内心平静的波浪中觅求层次复杂的蔚蓝色精神世界。 ”这是一种从微小的个体出发去看待历史与社会的“ 个人性”,这种诗观,较早显示了对诗歌日常场景的重视。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梁小斌, 1954年生于合肥,山东荣成人。 1972年毕业于合肥市第 32中学。 同年开始创作诗歌。 1976年参加工作,先后为合肥制药厂工人、秘书,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编辑,《婚育》杂志编辑部主任。 1979年经诗人公刘介绍到北京参加诗刊社举办的首届“青春诗会”。 同年 10 月,《诗刊》发表《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等作品,它们后来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作,选入高中语文课本。 1984 年提出“必须怀疑美化自我的朦胧诗的存在价值和道德价值”,其间创作《断裂》组诗。 近年出版思想随笔集《独自成俑》《地主研究》《梁小斌如是说》等。 2020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年度诗人。 二、痛苦使人超越(吴思敬) 很明显,在小斌的《断裂》中已很难看到《雪白的墙》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的影子了。 诗人在不断地超越自己,在痛苦中前进。 不过细品味一下,由《雪白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到《断裂》还是有些相通的东西,那就是某种程度的梦幻色彩。 小斌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