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选修秋歌教学参考内容摘要:
家和诗人们的重视。 他虽以巴那斯派诗人的面貌步入诗坛,主观上追随巴那斯派,但他的气质、笔调和讲求形式、不动声色的巴那斯派诗歌 的 风格大异其趣。 1866 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土星人诗章》,收入他早期诗作 40 首,大多数调子忧郁、低沉,但感情真挚,文笔流畅。 1867 年由朋友引荐,魏尔伦结识诗人莫泰夫妇, 往来间与莫泰的女儿,美丽的马蒂尔小姐相爱,莫泰赏识魏尔伦写诗 的 才华,同意把女儿嫁给他。 魏尔伦自幼嗜酒,他有一首诗写道: 啊。 假如我饮酒那是为了醉, 而不是为饮而饮, 醉,你不知道有多得意, 醉,是给生活 的 一种赠礼。 醉中有忘,醉中有新天地,一醉万事了,一醉有新知。 魏尔伦一遇有不如意的事动辄一饮数杯, 直 到酩酊大醉方休。 但自从 1869 年和莫泰小姐订婚后,他大有长进,他把未婚妻当做 “通体辉煌 ”的仙人,希望能在婚后改掉自己的酗酒恶习,抛弃颓唐的情绪,振作起来,勇往直前。 他为莫泰小姐写了许多优美的情诗,结集为《好歌集》,该诗集于 1870 年 6 月出版,雨果称 “这是一枚炮弹里的花朵 ”,因为《好歌集》 的 出版正是普法战争期间。 在此之前,他的另一本诗集《华宴集》于 1869 年出版,这本薄薄的诗集进一步展示了魏尔伦的诗歌才能, 每首诗都写得娇小玲珑,节律舒展,富有音乐性。 诗人把客观景物和内心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达出清新的意境,显示出这位未来的象征派诗人鲜明 的 艺术特点。 1870 年魏尔伦和莫泰小姐结婚,不久,由于政治环境恶劣,他又沉湎于杯中物,而且与妻子相龃龉。 1871 年巴黎公社起义,他受到鼓舞,倾心于公社的活动,做了公社 的 新闻处主任,公社受到镇压后,他逃往舅舅家避难,气氛缓和以后,他返回巴黎,虽幸免于迫害,但却丢了职务。 1871 年 9 月兰波来拜访魏尔伦,兰波当时才 17 岁,长得年轻、潇洒,一头漂亮的金发,一双湛蓝的大眼睛格外迷人,而且诗写得惊人的新奇,魏尔伦读后感到自愧不如。 魏尔伦不久便抛下年轻的妻子,和兰波一起去伦敦、布鲁塞尔教书,过着同性恋的生活。 兰波的到来,使魏尔伦夫妇的感情彻底破裂,以后再没有恢复。 在艺术上,兰波使魏尔伦受到极大的启发,使他在诗歌创作中划清了象征派与巴那斯派的界限。 魏尔伦声称自己没有理论,而他 1874 年 写成、 1882 年发表的《诗艺》就是他的诗歌理论,是象征派早期的一篇小小的宣言。 1872 至 1873 年写成的《无言小浪漫曲》是这篇宣言的最好注脚。 这部诗集富有音乐性,音韵自由和谐,内容含蓄,用词富有暗示性,如 “ 晴天 ” 代表快乐, “ 灰色的雾 ”代表忧郁等,作者的感觉、感情,在诗中都是不固定的,不清晰的,靠读者去揣摩和捕捉,诗的意境扑朔迷离,犹如梦境,犹如幻觉,魏尔伦说: “ 我 的 诗越来越现代化了。 ” 1873 年 7 月兰波对 魏尔伦已产生了厌倦情绪,极度颓丧的魏尔伦因怕兰波离开自己,用手枪对他进行威胁,结果打伤兰波的左腕,魏尔伦被当局判处两年徒刑,押禁蒙斯监狱。 在监狱中,魏尔伦写诗作文,学外语,决心放弃浪子生涯。 1875 年 1 月魏尔伦获释出狱。 他在监狱里完成《智慧集》和《监狱集》的写作。 出狱后先后在英国和法国任中学教员。 他说: “ 我的一生信守两个词:智慧和信仰。 ” 《。新人教版选修秋歌教学参考
相关推荐
教师(讲授评析): 强子:是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 (强子又分为介子和重子) 轻子:轻子是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 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 学生举例: 强子 :质子、中子„ 轻子 :电子、电子中微子 媒介子 :光子、胶子„ 点评: 激发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更进一步了解这个世界。 比较三类粒子,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知道三类粒子的主要作用。 3.夸克模型 问:上述粒子是不是最小单位
不过他认为传统连续不断,时时更新,古今优秀文学是 “ 同时并存 ” 的。 在实践里,当然艾略特泄露了他的偏爱,他的美国出身 (因而比欧洲文人更倾倒于欧洲文化 ),他也有过的浮华、气盛的青年时期 (因而故作惊人之言,说什么《哈姆雷特》是一个艺术上的失败,密尔顿是破坏了英语表达力的罪魁等等 ),同时也确实有效地改变了高雅社会的一部分文学趣味,使他们放下浪漫派,拿起玄学派
,诗人采用的口语化语言,明白晓畅,符合一个儿童的口吻。 二、日常的意象 诗人选取的多为细微、日常的、更具有私人性的意象,如“蜡笔”“墙”“牛奶”等,以此来表现复杂的个人意绪或重大社会历史主题。 对此梁小斌曾做过给人印象深刻的解释 :“一块蓝手绢,从晾台上落下来,同样也是意义重大的。 给普通的玻璃器皿以绚烂的光彩。 从内心平静的波浪中觅求层次复杂的蔚蓝色精神世界。
生命谐调得天衣无缝。 它诚然是“大地之子”的心声,散发的是泥土的气息。 当我们一读 它,就会被一种隐藏其间的深沉的感情力量所打动,它有如表面平稳,不溅水花的汹涌潜流,有如起伏平缓的大山,也似在地底下运行的地热„„这感情是如此的坚实、饱满,而又沉潜、平静,不知不觉地撼动你,撩拨你。 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诗人对祖国土地的深情厚意,不求空华,惟愿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 这不只是一种观念,一种标榜
备与预习 39。 第三题,与同学讨论、分析这种叙述人称的艺术效果。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指导,得出观点 : 《桥边的老人》中,第一叙述人称 39。 我 39。 的出现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 (2)《桥边的 老人》叙述视角分析: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 39。 亲历 39。 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
种敢哭 敢笑,在封建道学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为风气的时代,明清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灵,正是其可爱可贵之处。 ( 3)、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哪些历史人物。 有何用意。 明确: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宋朝藤子京、范仲淹,联系了修建岳阳楼的藤子京因在官场上受到打击而在宾客间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