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内容摘要:
摆放地点,读取降雨量的方法。 对照降雨等级判断各组雨量器测得的雨量等级。 对学生课外的持续观察和记录进行指导。 二、教学背景: 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 “ 天气日历 ” 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从第 1课开始,学生就尝试着用他们的感官来观察并判断降雨情况:小雨、中雨、大雨。 这一课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并且亲自做一个雨量器来记录降水量。 三、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一)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初步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会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 级表。 (二) 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经历一次收集和测量降水量的模拟过程。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 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 :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雨量器测出降雨量。 教 学准 备 教具 学具 雨量器一个,每组学生科学记录卡一页。 学生准备分组材料: (制作雨量器的材料 )直筒玻璃杯 ,纸带,刻度尺,剪刀,胶带纸,铅笔;矿泉水瓶,盆子 ,帕子。 教 学 流 程 提出问题(怎样测量降水量) —— 学生提出需要一个测量的工具 —— 制作雨量器 —— 模拟降雨 —— 读出降水量 —— 用柱形图描述降水的多少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个性设计 (一) 天气预报引入: 天气预报 中 的雨、雪、冰雹,它们都叫做降水。 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降水量的测量》。 (板书 :降水量的测量) (二) 认识雨量器。 过渡语:测量降水量需 要一定的装置,这就是雨量器。 (板书 :雨量器) 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师导读:雨量器是 „„。 一起读。 (板书 : 降水量 测量) 出示教师制作 雨量器。 (三)制作雨量器。 过渡语:雨量器这么有用,我们 一起 做个 “ 雨量器 ”。 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呢。 清点桌上的材料:有请组长汇报材料的情况。 (和这组一样的请举手。 ) 介绍 制作步骤:材料有了,怎样制作雨量器呢。 第一步 :画好刻度。 (为了让测量更准确,我们应该以 毫米 为单位。 )第二步 : 用透明胶带粘好纸条。 (纸条在透明胶带的中间) 第三 步:把 透明胶带粘 在杯子上。 (刻度的底部正好与杯子内侧底部对齐) 学生 分组制作雨量器。 反馈制作情况:时间到。 哪组愿意展示自己的成果。 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 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四)教师演示实验。 过渡语:有了雨量器就可以测量降水量了,没下雨,如何进行测量呢。 (生自由交流)是的,我们可以用人工降雨来模拟一天的降水,请一个同学与我合作,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师生演示 使用自制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把盆子轻轻放平,帕子放旁边,拿好 洒水壶 ,把雨量器放中间, 双手把 洒水壶 举高,放在雨量器的上方。 一天的降水开始:注意别把雨水降到盆子外边了,下了一小时了,下了半天了,一天时间到,停。 注意,该还原实验器材了:瓶子放回盆子里,取出雨量器,用帕子檫掉水,注意别把水溢出来了,盆子还原,帕子还原,雨量器放平。 请一位同学来读数,其他的同学仔细观察他读数的方式。 把 雨量器放平 , 他的视线与水面保持平行,这和读温度计是一样的。 读完数,就把它记录到科学记录卡上。 找到对应的数据,画好柱形图。 同学们,正确的读数方式 要注意 什么呢。 (五)学生分组实验。 过渡语:同学们, 请像我们这样合作: 学生模拟 人工降雨, 测量降雨量, 填写记录表。 学生 谁来汇报记录的降水量。 (假设他们测量的是一号这一天的降水量 „„ 下一组,二号的降水量 „„ )同学们,这降水量变成了一根一根的柱子,我们就叫它 “ 降水量的柱形图 ”。 认识一下《雨量等级表》。 找到日期,就能很清楚的看到当天的降水量。 不过,要像气象员一样,说出当天是小雨、大雨还是暴雨。 我们还得认识一下《雨量等级表》。 这就是《雨量等级表》,你读懂了什么。 (雨对应的等级, 24小时, 25毫米等中间值在两个等级中都出现,我们把它放到下 一个等级中。 ) 检查《雨量等级表》的学习情况,我们就用这个方法判断柱形图里降水量的等级。 (六)总结 与延伸: 小 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呢。 课后延伸 :同学们,如果把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在生活中,不但可以巩固知识,还可以锻炼我们动手动脑的能力。 回家后,自己做一做 “ 降水量的测量 ” ,好不好。 3课外活动:测量降雨量,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课外活动 提示 : 雨量器摆放的位置的确定:上面或附近没有遮挡物。 固定好雨量器,避免被风吹到。 24小时记录一次,确定等级。 课堂评估: 3. 学生能否认 真 制作雨量器 ; 4. 学生是否 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 5. 学生能否 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板书】 降水量的测量 测量 雨量器 降水量 四 、教学 反思 : 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本课将采用 “学生观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启发、指导为辅 ,问题为情境,活动为主线 ”的教学方法。 为了能更好的实 现教学目标,本课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效果较好: 小组交流讨论:讨论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必不可少,小组在制定试验方案的过程中,讨论尤为重要。 讨论要有明确的目标,讨论的关键是各抒己见,讨论的实质是合作。 讨论最忌一言堂,讨论杜绝个人英雄主义。 历探究的全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或者说学生经历了像科学家一样研究降水的多少。 从提出问题(怎样测量降水量) ——学生提出需要一个测量的工具 ——制作雨量器 ——模拟降雨 ——读出降水量 ——用柱形图描述降水的多少。 整个过程学生都经历了,学 生体验了科学家研究科学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发展。 适时使用远程资源课件,使学生直观了解降水收集、测量的方法。 ⒍云的观测 教 学 目 标 (一)科学概念: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云的多少区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 的观察。 教 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 学准 备 教具 学具 1张大图画纸。 1套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 为每组准备: 1个硬纸板制成的圆面(直径约30厘米)、一些薄的白纸。 教 学 流 程 描述云 ———— 观察云 —— 对云进行分类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个性设计 一、描述云 出示“云”字。 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 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 在网状图上选择“云”作为一个核心概念,让学生对它作尽可能多的联想,它可以使学生识别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意识到对于“云”他们都知道些什么。 )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 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 4 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 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 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 3/4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 室外观察,明确任务:( 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 2)云的高度 和云的形状( 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如果当天的云量不是很容易判断的话,建议做下面的活动: 给每组准备 1个硬纸板做成的圆面,把圆面分成 4分。 学生根据刚才的观察,用撕成大小、形状不同的纸片代表云,把小纸片摆在圆面上。 当感觉小纸片的多少和形状已经能够代表刚才观察到的天空的云了,把小纸片一张 挨着一张摆放到一起,看看它们一共能占圆面的几分之几,以此来判断当天是晴天、多云天还是阴天。 反馈 (二)对云进行分类 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生汇报 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教学 反思 : 在上《云的观测》这一课前有幸听了周源源老师的一堂公开课,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花费了很多心思,包括查资料、备课、制作教具、制作课件。 同时,我也在自己的前 2个班上过了这一内容,原本以为可以在后 一个班上把课堂控制好,大体上掌握学生在课堂上可能的表现和回答。 然而,一节课下来,我发现事情并不是像我想象中那么简单,通过反思,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班级与班级之间也是有差异的,教师在上课时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现实水平来展开教学内容。 比如有的班级基础叫薄弱,那就要多注重基础教学,有的班级基础较好,那就可以适当地深入。 记得在 485班和 486班上《云的观测》时,当我问学生如何根据云量来划分晴、多云、阴时,学生很轻松地答出来了,但是在 487班上课时学生的回答不是很理想。 因 此,原本以为 5分钟可以完成的任务拖延了 3分钟,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备课和上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创造性工作,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准确地调节课堂。 第二,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反馈。 当我在教学时常常只顾自己的一方面,而忽视了学生的反应。 因此,课堂中出现了学生似乎听懂了但实际应用时却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由,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了新知识后仍然会用自己原有的经验去解题。 比如,当我让学生根据云量判断天气时,学生对天气作出判断的根据仍然只是停留在自己原有的理解上。 又比如在让学生判断一张积云的图片时,有的学生 说是积云,有的说是卷云。 对于学生的分歧, 我没有加以讲解,没有抓住这个补救的机会,而只是采取了回避的方式直接把正确答案告诉了学生,这样使得学生巩固知识的缓解被削弱了。 第三,在室外观察活动中,我觉得自己没有把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和具体的操作说清楚,从而导致学生在室外观察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没有把所要完成的任务做好。 第四,当我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时,我发现自己讲的时间太多,而留给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实践的时间太少。 从而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单一,缺乏灵活性,未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努力地改进以上四个方面的缺点,让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愉快,也更加高效有质,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⒎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一、教材简析: 经过将近一个月对“天气”单元的学习,学生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和简易工具,收集了大量关于天气的信息,并分别记录在“天气日历”“气温填充图”“降水量变化柱状图”上。 这节课将对收集到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总结出这一段时间里的天气情况。 二、 教学背景: “天气”单元一个重要的目标是指导学生收集、记录和解释自学习本单元以来将近一个月的当地的天气信 息。 本课即是对学生记录的天气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恰当的解释。 这种解释实际上是对这一段时间里,当地天气情况的概括。 例如,统计数据可能表明在这一段时间里有 20天晴天, 4天少云, 6天阴天。 用这些数据学生可能形成这样一个陈述:在我们学习“天气”的这段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是晴天。 三、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一)科学概念: 1. 进一步了解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 2. 分析和整理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二) 过程与方法: 1. 统计、分析“天 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 2.。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相关推荐
清照却 “日晚倦梳头 ”,为什么。 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 “闻说 ”“也拟 ”“只恐 ”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李清照愁从何来。 你最 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读完这首词,你想对李清照说什么。 如果你是李清照,你将如何消愁。 你认为怎样学习词比较好。 谈谈你从本节课中你学到的方法。 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描述法 引导聋生合理想象,将词作转化为画面
(学生回答):若火星探测器在火星近地轨道运行,则问题变得更简单。 此时 R= r,故2GT3,无须测探测器的轨道半径和火星本身的半径。 (总结):因此,只要探测器能到达的天体,其质量和密度都可测出。 预测未知天体 (多媒体演示):八大行星中,水星、金星、火星和土星都是人眼能直接看到的。 人们第一次通过望远镜发现的新行星是天王星。 但是人们发现天王星时
1、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满分 300 分,其中:物理 110 分、化学 100 分、生物90 分。 物理试题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非选择题)。 第 I 卷(选择题共 42 分)第 I 卷共 7 题,每题 6 分。 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有的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 6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3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1.
1、光世昌老师高中物理精品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下列有关调查活动或实验的表述,正确的是用甲基绿对线粒体进行染色,可观察到蓝绿色颗粒状的线粒体调查人类色盲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常在患者家系调查并计算发病率“观察 细胞中的分布”和“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颗粒”两个实验都需要显微镜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实验中,橙黄色带在滤纸条最上边,判断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黄变绿再变蓝
„„ 雷。 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 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 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飘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 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一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 啊,电。 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 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
出话题 “ 我们生活的地方是哪里 ?” 而我们把从小生活的地方称作 “ 家乡 ”。 “ 家乡从地图上看在哪里。 如果有一位远方的小朋友要来做客,你怎样介 绍自己的家乡呢。 ”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新课 “看地图找家乡” 步骤二 .: 观察与思考 : 3 分钟 请学生说说对地图的了解,交流信息:让学生观 察课本第 28 页的中国地图,通过观察中国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