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第7单元7朱子语类三则内容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朱熹态度和蔼,利于沟通。 朱熹语言通俗,犹如家常之语却含有深意。 其次,朱熹善用生活俗事作喻,便于启发。 朱熹以 “ 小路 ”“ 大路 ” 分析 “ 私欲 ”和 “ 天理 ” ,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再次,朱熹因人施教的方法很切合实际。 朱熹将教育对象分为 “ 圣人之资 ”“ 贤人之资 ” 和 “ 中人之资 ” 三个层次,教以不同的方法,很有 针对性。 最后,引用《论语》语句加以劝勉,很有说服力。 三、阅读课文第三则,回答问题。 6 .第三则选文讨论的主旨是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有怎样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义就是道义原则,利就是利益。 重义轻利,是儒家一贯的立场,也是朱熹在这一章语录当中要讲明的问题。 义利问题来源于孔子所说的一句话:“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论语 里仁》 ) 很明显,孔子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 朱熹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作了进一步的阐 述。 他一方面认为,作为统治阶级,应该实行奖励生产、开荒救灾、薄赋赈济以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措施,从这个角度来说, “ 利 ” 不能否定;另一方面,从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来说,应该重义轻利,讲义不讲利。 朱熹对此还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他说,所谓义,就是 “ 天理之所宜 ”( 《论语集注 里仁》 ) ,这是说,符合天理所当做的,就合乎义。 而利则是 “ 人情之所欲 ”( 《论语集注 里仁》 ) ,是 “ 人欲之私 ”( 《孟子集注 梁惠王上》 )。 由此可见,朱熹把义利问题等同于理欲问题,把孔孟关于义利的关系从理学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论证。 在朱熹看来,每个人要加强道德修养,主要的就是要严守义利之区别。 朱熹说: “ 学无深浅,并要辨义利。 ”( 《朱子语类》卷十三 ) 这和文中所说的是一个意思,即义利之辨是学者的 “ 切身事 ”。 读 书 须 读 到 不 忍 舍 处,方 是 见 得 真 味。 读书必须读到不忍心放弃之处,才真正读出了书的真趣。 若 读 之 数 过 , 略 晓 其 义 即 厌 之 ,如果只读过几遍,大致明白它的要义就满足了,数: 几。 过: 遍,次。 厌: 满足。 欲 别 求 书 看 ,则 是 于 此 一 卷 书 犹 未 得 趣 也。 想要另外找书来读,那就是对这一卷书还没有领悟它的意旨。 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 用之 则 愈 明。 人心的性灵,是由天理所决定的,勤于用心则更加明白事理。 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 提神醒志,整天用心,可以读很多的文章,研究透很多的道理。 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愦愦,只是懒散倦怠,那么精神自然是昏乱不清醒, 盖: 句首发语词,没有 实际意义。 天理: 指的是心之本然。 它表现为仁义礼智 四德。 提醒精神: 提神醒志。 着意: 用心。 穷: 穷究。 愦 愦  ku236。 ku236。  : 昏乱不清醒。 只恁昏塞不通,可惜。 如此迷糊而不通达,可惜啊。 恁  n232。 n  : 副词,如此,这样。 问: “ 寻常遇事时, 也知此为天理, 彼问: “ 平常遇到事情 时,也知道这是心之本然,那是 为人欲。 及到做时, 乃为人欲引去, 事人的欲望。 等到做的时候,却被人的欲望牵引而去,事情 已 却 悔,如 何。 ”做完又后悔,该怎么办呢。 ”乃: 却。 为: 表示被动。 引: 牵拉。 曰: “ 此便答: “ 这就是 是 无克己 工夫。 没有克制自己的功夫。 克己: 约束、克制自己的 言行和私欲等,使之合乎天理。 工夫: 同 “ 功夫 ”。 这样处, 极 要与他 埽 除 打 叠, 方 如果  这样,特别要帮他洒扫收拾  思想行为  ,才能够 得。 克制自己。 埽: 同 “ 扫 ”。 打叠: 收拾、安排。 如 一 条 大 路,又 有比如有一条大路,又有 一条小路。 明知合行大路,一条小路。 明明知道应该走大路,合: 应该。 然小路然而小路前 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面有个东西吸引着,自己就不知不觉向小路走去;等到 前面荆棘芜秽, 又却生悔。 走到前面  却发现  荆棘丛生荒秽不堪,却又心生后悔。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这就是天理和人欲交锋的关键。 著: 同 “ 着 ”。 芜秽: 荒秽不堪。 机: 关键。 须 是 遇 事 之 时 , 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必须是遇到事情的时候攻克下来,不能的时候,就把事情随便放过。 克: 攻克,战胜。 苟且: 随随便便。 此须明理以先之, 勇猛以行之。 这  就要求  必须先明白事理,  然后  再勇猛地去做。 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如果拥有圣明之人的资质,不用努力,上: 上等的。 底: 的。 著力: 用力,努力。 自然存天理而行, 不流于人欲。 若贤人资质次于自然而然会依天理行事,不会被人欲左右。 如果贤人的资质低于圣 圣 人 者 , 到 遇 事 时 固 不 会 错 , 只 是人的资质,遇到事情时本来不会出错,只是 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预先也要用不同的方式教他然后再去做事。 次于: 低于。 分别: 不同的方式。 若是中人之资质, 须大段著力, 无一时一刻如果只有中等人的 资质,必须仔细努力,没有一时一刻 不照管克治, 始得。 不照应  自己  、克制  自己  ,才能  依天理行事 。 大段: 仔细。 照管: 照应。 克治: 同 “ 克制 ”。 曾子曰: ‘ 仁以为己任,曾子说: ‘ 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又曰:不也是很沉重吗。 到死才能停止,不也是很遥远吗。 ’ 又说: ‘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 战战兢兢,就好像站在悬崖边上,又好像踩在薄冰上。 从今 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 直是恁地用功,以后,我知道怎样避免身体损伤了,弟子们。 ’ 应当这样地用功, 方得。 ”才能战胜人欲,依天理行事。 ”不 „„ 乎。 : 反问句,不是 „„吗。 直: 应该,应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