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有训资料-中外科学家内容摘要:

1、吴有训玻恩资料光世昌老师搜集整理 山西省昔阳县中学校一、生平简介吴有训(字正之)(18971977) ,中国物理学家、教育家, 1897 年 4 月 26 日生于江西高安。 1920 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1 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随康普顿从事物理学研究,1926 年获博士学位。 1926 年秋回国,先后在江西大学和中央大学任教,1928 年秋起任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包括 1938 年以后在西南联合大学的 8 年)。 1945 年 10 月任中央大学校长。 1948 年底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1949 年任校务委员会主任。 1950 年夏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同年 1 2、2 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 1977 年 11 月 30 日在北京逝世。 二、科学成就吴有训在物理学领域中的重要成就是:在参与康普顿的 X 射线散射研究的开创工作时,他以精湛的实验技术和卓越的理论分析,验证了康普顿效应。 1924 年他与康普顿合作发表经过轻元素散射后的钼 线的波长。 1926 年他单独地发表 在康普顿效应中变线与不变线的能量分布汀对诳灯斩傩 斜湎哂氩槐湎叩哪芰勘取妨狡 吴有训任教清华大学物理学系以后,尽管教学工作和行政工作繁重,仍然坚持进行科学研究。 他发表的有关 X 射线散射的论文达 50 多篇。 他积极组织并参加近代物理学的研究,是国内开展近代物理实 3、验的先驱者。 30 年代中,他在清华大学讲授近代物理和普通物理学,注重实验课,并指导许多届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 他不辞辛劳,诲人不倦,亲自指导查阅文献,制备实验装置;以严的科学作风培养出许多优秀学生。 他毕生致力于中国的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 1958 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他已多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且年事已高,但仍亲自讲授大学的物理学课程,为培养人才尽心竭力。 吴有训在科学事业领导工作中始终认真负责,虚心听取各方意见,择善而从,赢得了同事们的敬爱。 他有魄力,有远见,促进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三、趣闻轶事1不同意“康普顿吴有训效应”的提法康普顿效应发现于 1922 年,这一发现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但 4、是由于经典物理观念根深蒂固,康普顿效应一经提出,就遭到人们的怀疑和非难。 有人认为实验证据不够充分,提出新的实验结果,作出新的解释。 向康普顿的结论挑战。 为了取得更全面的实验证据,康普顿所在的芝加歌大学物理实验室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来自中国的研究生吴有训工作最有成效。 他以高超的实验技术、严密细致的,为康普顿效应的确认作出了重大贡献。 吴有训是 1921 年底赴美,1922 年 1 月进入芝加哥大学,正好在这两年,康普顿以访问学者身份在芝加哥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1923 年,他正式成芝加哥大学教授。 所以几乎从一开始,吴有训就和康普顿一起进行 X 射线的散射实验。 康普顿最初发表的论文只涉及一种散射物质 5、(石墨) ,尽管已经获得了明确的数据,但终究还只限于某一特殊条件,难以令人信服。 为了证明这一效应的普遍性,吴有训在康普顿的指导下,做了七种物质的 X 射线散射曲线,并于 1925 年发表论文,有力地证明了康普顿效应的客观存在。 吴有训进一步研究康普顿效应,并且把康普顿效应的理论向前推进。 有一段时期前苏联学者鉴于吴有训的工作对肯定康普顿效应有功绩,因此将康普顿效应改称为康普顿有训却公开表示不同意,表现了一位科学家求实的态度和谦虚的美德。 2康普顿一生最得意的学生1926 年,吴有训以“康普顿效应”为题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同年回国。 康普顿非常赞赏吴有训的才干,晚年曾向杨振宁说:吴有训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 6、学生。 在他的一本著作中引用了吴有训所作的 15 种物质散射曲线,这张图一直被各种著作和教科书引用,成了康普顿效应最有力的实验证据之一。 3广开学校大门,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吴有训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科学研究的组织者。 自 1926 年秋学成归国起,吴有训辗转任教于上海大同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和北平的清华大学等校,前后长达 20 余年,不但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而且他的教育实践也为后辈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吴有训在物理教学中有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注重基本概念,启发学生从一些简单的事实中领悟出深刻的道理;第二,提倡自己动手,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第三,鼓励自学, 7、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四,重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适当选修外系课程。 他还强调教师不能脱离科学研究前沿,并且身体力行,边教书边做研究工作,这就使教学有了丰富的新内容。 他也十分重视对外交流,鼓励本系教师到别的系甚至外校去兼课,他本人就曾在北京大学兼过课,同时也注意邀请外系、外校的学者来本系、本校讲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35 年吴有训曾邀请了英国剑桥大学的著名物理学家狄拉克(来华讲学,狄拉克于当年 7 月到达北平,在清华大学作了三天的学术访问,应正电子有关问题发表演讲,这是当时国际物理学界的最前沿课题之一。 此外,丹麦的物理学大师玻尔于 1937 年初到中国访问时,也应邀在清华大学作过学术报 8、告。 这些交流活动无疑使清华物理系的师生们开阔了眼界,也给科研和教学活动增添了新的活力。 4既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又关心技术科学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吴有训一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对中国科学院的建设以至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建院初期,他对调整和充实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力量和布局倾注了心血;他既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关心新兴技术科学的发展,强调科学研究应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 在制订 12 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时,他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倡议并参加拟订加速发展新技术的紧急措施,为我国半导体、自动化、电子学、计算机技术的起步,做了大量工作。 他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 他是科学院研究生委员会主任,从 50 9、 年代起,就亲自过问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中国科技大学创建后,他带到学校讲授普通物理等基础课程。 他还非常关心青年科学家的成长。 5主张全面、实事求是地评价物理学家吴有训到晚年还很关心自然科学史的研究工作。 1977 年 10 月,就在他逝世前一个月,有位研究物理学史的学者去看望他,他对这位学者谈到了关于如何评价玻尔K海森伯等物理学家,以及如何评价哥本哈根学派的问题。 他认为应当充分肯定这些物理学巨匠们的科学成就,对他们的哲学思想也应当加以研究分析,不要只一味批判。 吴有训还特别谈到了玻尔的人品,认为他的确是一位品格高尚的科学家,并且对中国人民怀有真挚的友情,在评价这样的科学家时,切忌片面和简单化,而应慎重 10、婧褪凳虑笫恰6把国民党军警拒于大学校门之外吴有训是一位正直、受国的科学家,早在 30 年代,他就热情支持青年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7 年 7 月,抗日战争爆发时,清华大学往长沙迁移,身为理学院院长的吴有训,由于迁校任务繁忙、紧迫,顾不上妻儿老小,毅然只身随校南下,将一家人留在不久后就沦陷了的北平,这时他的小女儿出生才几个月,这种精神正是吴有训高尚品德的表现,值得后人敬仰。 吴有训任中央大学校长期间正是国民党当局镇压进步学生运动的时代,他坚决拒绝军警进入校园搜捕进步师生。 他表示,若军警入校捕人,他就辞去校长之职,在他任校长的两年里,军警始终未能进入中央大学捕人。 7既争取外援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1、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有训会见过许多外国的科学家和学术界著名人士,并多次出国参观访问,他总是利用各种机会尽力宣传我国的各项成就,新旧社会的巨大差别。 在国际合作和交流中,他既学习和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争取外援,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维护我国的利益和尊严。 8生活简朴,不谋私利吴有训在生活上十分简朴,对子女的教育很严格。 他身居高位,却从未利用职权为自己的子女谋私利,他没有徇私为他的五个子女在中国科学院中谋一个工作。 他对此解释说,这样能便于子女们独立奋斗。 他认为,如果要给子女们遗留点什么,那只应该是工作的知识和能力。 9生命不息,工作不止1977 年 11 月 29 日,80 高龄的吴有训在家里接待了来访的同事和学生,晚 6 时许给秘书打了电话,布置第二天研究成立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事宜。 就在这一天,他对家人说:“需要做的工作太多了,可惜我已 80 岁了,若能年轻一点就好了。 ”遗憾的是,第二天他便因动脉瘤破裂导致大出血,在北京地安门东大街 84 号的家中与世长辞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